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半月談》文章:建設新農村 開局總部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1日 10:58 來源:新華網

  半月談消息:2006年既是“十一五”規劃的起步之年,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開局元年。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一五”期間黨中央按照科學發展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否開好局,起好步,事關重大。2005年12月28日~2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今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時,著重研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三個高於”明確財政支農力度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並明確提出“三個高於”原則: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於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於上年,其中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於上年。

  財政支農力度加大是近年來“三農”工作的一大亮點。權威部門的信息顯示,2005年僅中央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資金就超過3000億元,比2002年增長50%以上。然而,正如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所説,中國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根本改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表示:“儘管中央多次提到要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但這麼大力度、這麼具體地談投入還是第一次。”他強調指出,這是一個重要轉向,表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重點將從城市轉向農村。

  權威人士認為,在“三個高於”原則要求下,公共財政將更多地向農業農村傾斜,這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農業和農村這一薄弱環節,必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內外結合”力促農民增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認為,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還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儘管近兩年中央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在減輕農民負擔、刺激糧食生産等方面效果明顯,但總的説來農民收入仍然偏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擴大。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經成為“三農”問題的核心。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突出強調,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

  專家指出,要內外結合促進農民增收。“內”是指提升農産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外”是指大力氣拓寬農民增收的外部空間,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為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相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清除歧視性規定,為農民工進城公平就業創造制度環境。

  “綜合改革”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

  從今年第一天開始,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上繳“皇糧國稅”───農業稅的歷史。但隨之出現的兩個問題不容忽視:一是如何遏制各種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避免農民負擔反彈;二是怎樣從財力上保證基層組織正常運轉。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指出,“只有下決心深化改革,進行體制創新,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這場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産關係的調整,也涉及農村上層建築的變革,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解決當前農村面臨許多問題的關鍵。

  陳錫文指出,這些改革任務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幹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和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應當從各地實際出發,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可靠的體制保障。

  “現代農業”理念撬動“三農”困局

  農業部的統計顯示,我國農業科技的貢獻率達48%。但不容回避的事實是,當前我國農業生産水平還比較低,相當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飯。農業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與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成為這次會議著力部署的一個重點內容。來自農業部的信息表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國家將著力穩定發展糧食生産,實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建設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優化農業生産佈局,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促進農産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力爭“十一五”期間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一萬億斤水平。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表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要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戰略要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資源利用方式要加快轉型,農村富餘勞動力要加快轉移。“拓展”戰略要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抓農村,拓展農業産業鏈條,拓展農産品市場,拓展社會化服務領域。“提升”戰略要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能力,提升農業安全保障水平,提升農業政策支持保護水平。

  農村公共服務全面提速

  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包括農村的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設施等;二是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農村教育狀況落後等情況日益突出。農村的基本環境與城市相比,差距日益擴大。

  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要有明顯改善。對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加對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從多方面加強農村公共服務。

  中央已經決定,兩年內,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據悉,國務院將從2006年起,進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支持力度,到2008年將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同時,鄉村道路、農村飲水等基礎設施都將會得到更大的改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單純是搞新村建設。它是一個全面的目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立竿見影。這次農村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必須注重實效,要量力而行,把建設新農村這件好事辦好辦實。(本刊記者)

責編:劉英來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