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聚焦養老金缺口:一場牽動13億人口利益的變革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1日 09:35 來源:

  中國證券報消息:“任何一個變革都是痛苦的,但是長痛不如短痛,不能把問題遺留給後代。”11月9日,高盛國際資産管理公司副總裁Robert Homats在北京一個關於養老基金的論壇上如是説。

  此時,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剛剛結束他對中國養老問題的演講。“中國養老保險的資金壓力很大。”項懷誠説,增加財政投入、多渠道籌集資金,以及做實個人賬戶,均是可取之道,但關鍵要有足夠的財力。在他為解決中國養老難題開出的藥方背後,是一場牽動13億人口利益的變革。

  資金出路在何方

  當發達國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改革養老保障制度時,我國的養老保障體系尚處於初創階段。1997年,我國政府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

  這一制度的最大困難在於,國有企業老職工沒有養老金儲蓄,參保企業和個人既要為自我養老積累資金,又要承擔老職工的繳費,負擔過於沉重。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各項繳費比例已高達40%,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為維繫這一制度的正常動轉,不得不挪用在職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形成了約7400億元的空賬,並且每年還在增長。為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近五年來,中央財政基本養老保險的轉移支付補貼金額高達2093億元。往好了説,這説明政府重視社會保障;往壞了看,則是我國社會保障的巨大資金壓力。

  這些問題和挑戰,既有近憂,也有遠慮。解決這些問題,説到底,關鍵需要足夠的財力。這方面,社保基金等方面近幾年作了不少有益探索。籌資方面。2001年6月,《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確定,社保基金主要來源為國有股減持資金和中央財政預算撥款。2001年12月,又增加了劃入的股權資産以及彩票公益金等其他來源。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國家要採取多種方式籌集社保基金,包括依法劃撥部分國有資産。此後,國務院多次指示要在未來五年內將社保基金規模做大。

  投資方面。國家積極支持社保基金在股票、債券和銀行存款等原有投資品種基礎上,開展交通銀行等非上市企業的股權投資、ETF直接投資以及境外市場投資。

  稅收政策方面。國家給予了免收所得稅、營業稅、印花稅等優惠政策。

  立法方面。抓緊修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國務院已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計劃,以明確社保基金性質和資金來源等重大問題。然而,要想彌補巨大的資金缺口,我們要付出的成本遠不止於此。

  轉型成本有多大

  如果我們不能為正在來臨的挑戰提前做好準備,必將給我國初建不久的社會保障體系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危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現實的難題是,離退休人數增長快於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的增長。

  包括4000多萬已退休人員在內,我國上年末的參保人數只有1.6億多人,僅佔城鎮人口的30%左右,不及勞動力人口的15%,覆蓋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不止如此,2001年以來,在覆蓋的城鎮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職工中,參保人數平均增速為4.04%,已經低於離退休職工人數的平均增速6.64%。由於養老金的籌集主要依賴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這種現象必然影響養老金的供求關係。“我們也面臨這樣的困難和挑戰。”高盛全球投資副總裁Robert Homats對記者説,“在沒有做實的情況下,現有職工為別人支付養老成本,自己的福利會不會下降?從一個沒有做實的基金到做實的基金,原來的債務怎麼辦?”

  他向記者坦言,沒有做實的系統非常可怕。“現在繳費的工人支持了退休一代的工人,情況越來越惡化,醫療保障越來越差,退休工人越來越多,勞動力越來越少,太恐怖了!”

  情況必須改變。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很難解決這道難題。

  1998年以來,為解決養老金的拖欠問題,中央財政開始以借款或撥款的形式,對地方養老基金給予補助,而這又加劇了地方對中央政府的依賴。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讓更多的人“老有所養”是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目前,我國公共養老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只佔人口總數的15%,低於世界勞工組織確定的20%的國際最低標準。就制度惠及主體的城鎮各類就業人員而言,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也僅僅覆蓋城鎮職工的55%。佔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土地和家庭養老,仍游離于社會化和共濟性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

  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如何解決已經進入和即將進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將是我國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在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看來,農村勞動力剩餘問題,將為解決中國養老難題提供契機。

  “大量年輕勞動力的加入會推遲養老體系支付的壓力。”樊綱將此稱之為“工業化紅利”:即農村青年勞動力加入到城市中來,進入工業化體系中來。這是中國的優勢。這樣也能夠使得中國的社保體系在較長時間保持收支平衡。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進入城市的流動勞動力納入到社保體系中來。這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個人賬戶的可攜帶性。在中國現在的基本養老社會保障體系中,個人賬戶還不能流動,系統只能在本地,沒有全國性。這樣就算有法律要求人們參加社會保障體系,由於賬戶無法帶走,工人也沒有興趣讓僱主帶自己參加到這個體系中來,從而産生覆蓋率低的問題。

  誰來支付轉型成本

  “對一個負責任、有遠見的政府來説,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儲備當期財力,作為未來財力的補充,同時確定一個合理的繳費率,做實個人賬戶,並承擔國有企業的養老金債務。”如果把項懷誠的這項建議換算成數字,那就是中央政府將為養老體制轉型支付的數萬億成本。

  讓養老及個人賬戶由空賬變實賬,需要通過多種渠道籌集養老保險基金。專家表示,適量減持國有股是重要措施之一。“現在股份制企業中,國家持有的股份和股權是政府的財政性支持。”這位專家説,“過去企業和職工沒有繳養老保險及其他社會保險費用,職工工資水平也很低,那部分本來應當作為社會保險費用積累起來的資金,國家拿去搞建設了,於是出現缺口,所以,國家在財政上給予支持是合情合理的。”

  發行社會保險債券也不失為一種途徑。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預測數據顯示,擴大徵繳範圍是解決缺口問題的一種手段。我國一直努力擴大養老金的徵繳面,對國有企業徵繳養老金已基本覆蓋完成,今後將把徵繳的重點轉向民營、私營等非公企業。

  此外,拓寬投資範圍,提高投資收益,讓養老基金保值增值,也是題中應有之義。高盛全球投資副總裁Robert Homats對記者説:“投資的範圍應更廣泛,比如地産、債券、股票等等,這樣可以降低資産期限錯配率。還要進行全球投資,購買發達國家的資産。”

  “改革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最後,這位全球投資高手對記者説。(王妮娜 郭鳳琳 尚曉陽)

責編:常穎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