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22:29 來源: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5日在其網站公佈《圓明園東部湖底防滲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書坦言:“與一般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相比,本環評具有高度的特殊性、複雜性、緊迫性與敏感性。”
報告甫出,議論鵲起。新華社記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徵詢各界對這一環評報告書的意見。
環保總局:每一個環節都不會暗箱操作
“今天在網上公佈報告書,主要是體現公正透明,也是為了徵求、吸納公眾意見,以保證最後結果的科學、公正和真實。”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潘岳快人快語,“從叫停、聽證、環評、技術評估,到向全社會公佈,每一個環節都不會暗箱操作,保證全程公開透明。”
公開報告書對這一事件的意義有多大?潘岳表示,“我們實際上就是想做一個探索,政府自己來設立一個公開的平臺,讓各種意見在這裡集中和交流,把有關政府決策所有的環節都向社會公開,決定的內容及時向社會公佈。這符合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執政方式,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潘岳介紹,目前環保總局正在組織專家對報告書進行技術評估。專家技術評估後,環保總局將儘快作出審查決定。現在處於“技術評估”向“行政評估”過渡階段。
“環保總局的決策將完全尊重科學,以報告為基礎進行論證。”潘岳説。對有關環保總局在35個工作日後才能公佈最後結果的傳言,潘岳説,環保總局將儘快作出決定。結果公佈後,環保總局將監管決定是否落實到位。
專家學者:環評報告“認真”“謹慎”
“比較謹慎!”北京大學教授李迪華5日上午就看到了環評報告,他説,這個大篇幅的報告,小心謹慎地給出了太多結論,但涉及範圍又太窄。報告只關注了“防滲”這一事件的本身,對整個圓明園環境影響的整體評價並不明朗。
李迪華表示,目前的環評報告只是對整個圓明園環境影響評估的一部分,且只有東區湖底防滲工程部分。他認為,還應追加對駁岸整修、西部景區整修等方面的測評,以便從整體上正確評價這一事件對圓明園周圍環境的影響。
對於這個報告的行文,李迪華認為,各種結論並不明確,普通公眾恐怕很難讀懂。
“報告從整體上來説是認真的,所下的結論比較謹慎。”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也給出了類似的回答。他説,環評報告只是針對鋪設防滲膜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圓明園作為一個遺址公園是具有多重價值的,一個普通意義上的環評報告是絕對不夠的,“很多地方也不明確和含混”。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崔海亭認為,報告書並沒有回答太多的實質性問題,尤其沒有進行環境影響的整體評價。“這已不是一個簡單的防滲膜問題。至於對生態的影響,報告只籠統地説‘造成嚴重的破壞’,但嚴重在什麼地方,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公眾最關心的問題,都沒有涉及,把應該直面的矛盾給回避了。”
文物保護:大家最不放心的地方語焉不詳
圓明園遺址公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報告書指出,“施工期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美學價值和觀賞價值有嚴重影響……此次防滲工程對部分湖岸堆石進行了水泥勾縫等防滲處理,由於工藝比較粗糙,而且與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堆石工藝相違背,將導致湖岸美學價值的降低。”
不過,報告書同時稱:“湖岸堆石是否構成文物,尚需要文物保護部門進行研究和認證,這已超出本環評報告的任務範疇。”
對此,崔海亭説:“工程對生態環境和文物的影響,恰恰是它的薄弱環節,也是大家最不放心的地方,測評報告提及不多。”
李迪華説,報告書肯定了對文物和周圍環境的破壞,與現場看到的事實是相符的。但他也同時表示,“涉及到文物的部分,比較模糊。凡是和遺址有關的都是文物,是沒有必要爭論的,沒有可爭論性。”
“大量和文物有關的地方,報告書沒有結論,這就要求文物部門應該介入。”李迪華説。
對此,潘岳代表環保總局給出的回答是:“我們的職能是以生態為主,根據環評法的規定,只能對生態、環境作出這份報告。以後我們將加強人文和社會指標,在工作中逐步完善。”
“即使環評報告在技術上100%支持防滲工程,也不能成為圓明園大規模改造工程,包括大量砍伐林灌和湖岸翻新等的理由和藉口。”俞孔堅認為,在對待這一問題上,必須首先明確它作為遺址的價值,才能談在改造工程的技術上是否可行。
針對圓明園遺址整治問題,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2004年1月,國家文物局批復北京市文物局,主要意見為“圓明園西部遺址區以清運遺址地表以上及水系中的垃圾渣土、加固整修破損駁岸為主”。批復還特別強調,“整治過程中不得改變文物原狀,不能對遺址造成破壞。”
這位負責人表示,國家文物局已要求北京市文物局就圓明園整治工程對文物造成的影響組織進行評估,確保整治工程對文物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造成損害。
(策劃孫承斌,撰稿田雨、張宗堂,參與采寫記者曲志紅、張宗堂、顧瑞珍、田雨、吳晶晶等)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