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引發的思考:苦幹加巧幹才是實幹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5日 05:30)
人民日報消息:1960年的春節,對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來説,是一段充滿憧憬又焦躁不安的日子。紅旗渠的藍圖就擺在面前,而兒時奶奶常講起的一段往事又浮現在腦際:民國初年龍臥村有個姓王的年輕人,帶領全村人修渠引水,全村奮戰一年,可是到頭來卻修了一條幹渠,他愧對父老,一氣之下懸梁自盡……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但楊貴不是土秀才,他深知搞這麼大的工程僅憑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科學的保障,最後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紅旗渠工程開山炮響之前,他組織全縣水利骨幹實地勘測。勘測隊員冒著料峭春寒,翻山越嶺,終於勘定了總幹渠的渠線。測量結果是,要想讓水通過渠道,總幹渠必須保持1/8000的坡度。
“也就是説,渠線每延伸8公里,海拔高度只能下降1米,全長70多公里的總幹渠渠底海拔高度只有8.824米的落差!我們確實做到了!”面對許多大學生的疑問,講解員李蕾詳細地解釋。“紅旗渠精神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6天以來,人們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感觸頗多,而對於林縣人民在工程施工中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無限創造力也是驚嘆不已。
展廳中有兩幅大照片特別吸引人。一個是高27米的桃園渡橋。為了解決渠水與河水交叉的問題,施工群眾設計出了“橋下走洪水、橋中流渠水、橋上通汽車”的設計方案,當時有人提出質疑説:“你們的方案連書本上都看不到啊。”可施工群眾卻豪氣沖天:“書本上沒有沒關係,我們修好了,把它寫進去就行了。”最終,他們的豪言壯語變成了事實。
還有一個就是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長藤結瓜”的庫池工程。為了充分發揮紅旗渠的作用,林縣人民共沿渠修建了3000多座小庫池,水源充足時把多餘的水放入庫池,等到枯水期再放出來,一渠水能頂幾渠水來用。這些庫池遠望如長藤瓜,遍地開花,又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渠畔。這一群眾智慧也被載入了中國水利教科書,並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土法測量,數百公里的渠線大部分都是用麻繩、皮尺測量出來的;土法架橋,用木頭綁成斜橋運送石塊,既省力又快捷;土吊車,幾個人一拉繩子就可以把幾十斤重的石料拋向高空;拐彎炮洞,一次可以裝1000多公斤火藥,能崩下石頭10000多立方米……展廳中一幅幅照片既體現了林縣人民戰天鬥地的豪情,也展示出他們無限的創造力,在他們的“苦幹加巧幹”下,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
“林州人民創造的確實是建築學上的奇跡!”北京城市學院教建築學的王旭鵬老師對紅旗渠建築的科學嚴謹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還要和我的學生去紅旗渠實地研究,我們現在就需要學習這種既苦幹又不蠻幹的精神,這對我們搞工程的特別重要!”
責編: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