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紅旗渠精神:人民的力量是戰無不勝的
——《紅旗渠精神展》參觀側記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03日 07:32)
人民日報消息:“林縣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10月2日的北京,雲淡天高,金風送爽。雄壯有力的《紅旗渠》歌聲回蕩在國家博物館展廳裏。林縣人民近半個世紀前“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的豪情感染著所有的參觀者。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紅旗渠工程1960年開始施工時,正是我國的困難時期,林縣的男女老少還是勒緊褲腰帶,熱火朝天地開挖紅旗渠,一幹就是10年。“真的是男女老少齊上陣啊!就連小學生放學都搬塊石頭到工地。”解説員動情地給參觀者解説著一張照片,照片上勞動者的隊伍蜿蜒在巍巍太行之上。
“那個時候生活困難,沒有飯吃,就派專人到處挖野菜煮著吃,肚子雖然空落落的,但沒有開小差的。當時大傢伙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們苦幹一輩子,讓後代享福!”55歲的勞模郭秋英指著展出的幹野菜,深情地回憶當年情景。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紅旗渠精神的精髓。展覽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整個總幹渠、3條幹渠及支渠配套工程,共投工3740.17萬個,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025.98萬元,佔總投資的14.94%,自籌資金5839.66萬元,佔86.06%(其中含投工折款,一工1元錢)。
“我父親犧牲在紅旗渠工地,媽媽又把我送上了工地,當時我13歲,媽媽跟我説,‘孩子啊,你爸沒能引來水,你去!’”當年13歲的張買江如今已經年過半百,但説起這段往事來,聲音還是哽咽了,“紅旗渠水引到俺村的那天,媽媽在池塘邊坐了一夜,哭了一夜。她高興啊!”
“媽媽,他們為什麼不用吊車呢?”李娜小朋友天真地發問,惹來人們一陣善意的笑聲。解説員帶領大家來到展廳中央,那裏展出著人們當時使用的簡單工具:自編的籮筐,自碾的炸藥,自製的獨輪車。解説員聲情並茂地説:“林縣人民就是用這些簡單的工具,10年間挖出了1696.19萬立方米土石,把這些土石堆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以連接哈爾濱和廣州!”
“紅旗渠是怎麼修成的?我覺得就是兩條,領導的決策和群眾的幹勁,只要這個決策是想老百姓所想,為的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東西,那老百姓就舍了命跟你走。”68歲的勞模李改雲難以抑制自己的激動,“林縣人民缺的就是水,我們的楊貴書記不容易啊,頂住了多大的壓力,冒了多大的風險?但他認準了一條,只要是能造福百姓的事,冒多大的風險都去幹。那我們老百姓還有啥説的?幹唄!”
“您覺得紅旗渠精神對今天有什麼意義?”一位大學生問正在現場解説的特等勞模任羊成。老人背後就是還原他當年腰懸粗繩在懸崖峭壁間排險場面的模型。他略一沉吟説道:“我覺得,以前搞水是為了人民,改革開放也是為了讓人民富起來,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黨的政策真正為老百姓著想,老百姓就有的是幹勁,咱們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走出展廳,翻看留言簿,一句鏗鏘有力的話映入眼簾:“人民的力量是戰無不勝的!”
責編:趙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