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平為咱打的井現在還用着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2日 21:00)
北京晚報消息:“偉人關懷牛欄山,甘泉養育蘆卷人。”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見證順義區蘆正卷村村頭兩眼機井近半個世紀風雨洗禮的村民王海顯得異常激動。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今年76歲的王海告訴記者,43年前,小平同志來到貧困的蘆正卷村,在得知村民飲用水緊張的情況後,立即指示有關部門為順義打了歷史上最早的兩口機井,解決了這一難題。飲水思源,如今,早已致富的京郊農民忘不了為他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小平同志。
小平要求 彙報工作只講大實話
1961年4月7日到4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來到順義區,深入城鎮農村視察,並於4月18日來到貧困的蘆正卷村,調查農業生産和群眾生活問題。現年已經76歲高齡的王海大爺當時是蘆正卷村大隊長,向小平同志彙報農業生産情況的任務自然落在了他的頭上。
“小平當時身穿深色風衣,在村民王德全家接見了我。小平坐在椅子上,招呼我坐在土炕上。”回想當年,王大爺記憶猶新,“他面帶笑容,不擺架子,要求我在彙報情況時代表群眾講真話和實話,我便把百姓的難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小平。”
當時蘆正卷是牛山公社的窮村,最大的難處就是缺水,由於沙地多,産糧少,社員收入低,1960年全村人均分配僅42元,其中30%是從外村平調來的。社員生活很困難,全村吃水僅靠一口井,用水澆地根本談不上,莊稼收成完全看老天的眼色,小麥、玉米的畝産經常不足百公斤。“那時全村100來戶人家,家家五更天起床排隊挑水,挑三五趟水要花兩三個小時。我們全家8口人往往共用一盆洗臉水,然後將洗過臉的水存起來洗衣服用。”據王海回憶,聽完他的彙報,小平心中很難過,並指出必須扶持蘆正卷村儘快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
小平指示 打機井解決用水難題
小平離開蘆正卷村後便把百姓的難處記在心頭。在他走後的第五天,就有好消息傳到蘆正卷村:小平指示為村民打兩眼機井,一眼井用來解決吃水問題,一眼井用於灌溉農田。“半個月後,公社便向村頭最高處拉起長2公里的電線,準備打井,一個月後,密雲水庫打井隊來到村裏,打井工程正式開始。開工那天,全體村民喜出望外,扶老攜幼來到現場,將施工隊圍了個水泄不通。在施工的8個月期間,前來打井現場觀看的村民從未間斷過。”
吃水井打在了村南,深80米,為讓村民少跑路,打井隊還在井旁建起一個大水泥罐,利用管道將水引到村裏的採水點。1962年初,甘甜清冽的井水便流進了百姓的心田。王大爺高興地告訴記者:“直至現在,這眼老井仍是全村百姓惟一的飲用水源,村裏多次對老井進行維護和抽水技術的改造,眼下已安裝上現代化的變頻控制箱,對村民實行24小時供水。”另一眼灌溉井打在了村西,農田灌溉問題解決了,農業也連年獲得大豐收,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近半個世紀的風吹雨打為老井刻下了道道印痕,井的周圍現已用紅磚蓋上井房,探頭向井下望去,水泥井管已難以辨認,從井壁裂縫中隱約可見浸出的綠苔。王海指着井旁直徑4米、地上高2米的圓形水泥罐介紹説,當年井水就是抽存到這個水泥罐裏,然後通過管道運送到村裏各個採水點,供百姓使用。
小平欣慰 京郊農民走上富裕路
昨天上午,王海大爺指着機井後面成片綠油油的玉米地説,今年這眼井又立了大功,收成準錯不了。兩眼機井打成後,1965年,全村小麥、玉米畝産均超過200多公斤,比1961年翻了整整一番;上世紀70年代初期,村糧食産量突破50萬公斤,並申報為縣先進村;眼下,蘆正卷村集體年收入已近4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6700余元。
在小平同志的直接關心下,京郊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並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這幾年,京郊正以精品農業、籽種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加工農業、創匯農業六個方面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重點圍繞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發展專業化生産,初步形成了牧草、藥材、出口蔬菜、果品、花卉等13大主導産業區域化佈局和規模化發展的新格局。據統計,目前京郊集中連片千畝以上規模的基地有423個,種養業專業鄉鎮60多個,專業村500多個,以各種溫室大棚為代表的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36萬畝,養殖小區累計1655個,入區農戶5萬多戶。京郊各類名優品種由過去不足100種增加到2500多種。今年上半年,京郊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就已達到4107元,同比增長11.4%。(記者光煒)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