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事基地囤積兵力 臺軍強化東部地區防禦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6日 15:11)
華夏經緯網消息:4月12日,台灣當局最後確定編列5000多億新台幣“特別預算”,用來購買美國的8艘柴電動力潛艇、12架P-3C反潛巡邏機及400枚“愛國者”三型反導系統。臺軍規劃將8艘潛艇及12架P-3C反潛巡邏機部署在台灣東部的海岸地區,顯示臺軍越來越重視東部地區的防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臺軍傳統防禦戰略重西輕東
台灣島地形南北狹長、西部平坦、東部多山。按照傳統的軍事觀念,平坦的西部地區易於搶灘登陸,而山高路險、陡壁懸崖的東部地區不利於登陸作戰。加上臺軍將台灣島西部對面的大陸視為對手,而且還有台灣海峽及海峽中的澎湖群島、金門群島和馬祖群島等天然橋染,臺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將重兵部署西部平原及金門、馬祖、澎湖等前哨基地。如臺陸軍共有三個軍團、四個防衛司令部,而三個軍團分別部署在台北、台中和台南,四個防衛司令部中,有三個在離島,只有花東防衛司令部擔負東部的防衛任務。臺空軍基地也主位於西部平原的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東部只有花蓮與台東空軍基地。臺海主力部署在南北兩端的左營與基隆港,東部的花蓮與蘇澳只起輔佐作用。
然而,隨着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大陸潛艦、導彈攻擊能力的加強,特別是近幾年大陸潛艦部隊頻繁出沒於台灣東部海域,臺軍意識到東部防禦存在許多致使弱點。因此,台灣當局近年來強化東部防禦兵力及軍事設施的建設,重點建造抗炸力強的地下基地、向東部快速移動的交通線等基礎設施。
■利用13條鐵路公路西兵東運
目前,臺陸軍在東部只有2個守備旅,即128守備旅駐防花蓮,119守備旅駐防台東,共約7000人的兵力。如果戰事爆發,2個守備旅顯然無法防守住台灣島東部300多公里的防線。特別是隨着軍事科技的發展和大陸遠洋作戰能力的增強,台灣東部地區成為攻擊和登陸的重要選擇地,臺陸軍被迫強化對東部地區的防禦力量。為此,臺陸軍規劃利用已建成的公路、鐵路和正在建設中的高速公路,在戰時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向東部地區緊急調兵。
台灣從東部通西部的公路共有10條。其中北部地區有3條,中部地區有4條,南部地區有3條。北部3條為基隆通往福隆、台北通往頭城、桃園通往宜蘭,中部4條為台中通往太魯閣、彰化通往花蓮、嘉義通往玉裏、台南通往東河,南部3條為高雄通往台東、楓港通往達仁、恒春通往達仁。11條公路中,能台北至頭城、桃園至宜蘭、台中至太魯閣、彰化至花蓮、嘉義至玉裏、台南至東河、高雄至台東最為重要。通往東部的鐵路主要是台灣南北兩端的北回鐵路與南回鐵路,這兩條鐵路與東部的縱貫鐵路相連接。另外,正在修建一條從台北至宜蘭的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已於今年3月全部打通,估計今年或明年初可以投入使用。臺軍規劃,若東部後方戰事吃緊,需“戰略力量”支援時,北部第三作戰區第六軍團的兵力可通過北回鐵路、高速公路及3條公路由北向東南增援東部;南部第四作戰區第八軍團的兵力可從南回鐵路及3條公路向東北部增援東部;中部第五作戰區第十軍團的兵力可從中部4條公路由西向東穿過中央山脈、台東山脈增援東部。
■建花蓮與志航地下基地保存戰機
在臺軍的防禦戰略中,制空作戰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如果沒有制空權,台灣陸軍與海軍都會被動挨打,台灣島也會被搶灘登陸。因此,臺軍幾十年來將主要財力、物力和人力投入空中作戰力量的建設。然而,隨着大陸中遠程導彈攻擊能力和精準打擊能力的提升,臺軍制空作戰能力的保護成為棘手問題。過去,臺軍的戰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桃園、新竹、台中、台南、嘉義等幾大機場,它們隨時可遭到大陸導彈、轟炸機的摧毀性打擊。
為了保存實力和第二打能力,台灣當局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戰機鑽地計劃。第一實施的是名為“建安三號”的佳山地下機庫工程。該工程於1984年動工,1992年建成,後又進行了後續工程的建設,耗資400多億新台幣。該項工程的主體內容是在花蓮佳山一帶挖出數十個大不不同的山洞,並修建一條長達3000米的飛機跑道與花蓮空軍機場連接。機庫周圍還修建了導彈基地、彈藥庫、油料庫、小型醫院、指揮管制系統和通信系統。據稱,佳山地下機庫可停防250架戰機,其中主要是F-16戰機。
第二個地下機庫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修建、90年代中期建成、代號為“建安計劃”的志航基地,總投資超過100億新台幣。志航基地位於佳山基地南部鄰近地區的台東縣縣境內,依山而建,共有3個大型機庫,有可容戰穿行的通道。該基地由於建在花崗岩下的坑道內,抗炸強度可抵擋傳統導彈直接命中,抗震能力達到六級。洞庫裏還設有防洪排水功能,內部有完整的電力、供水、消防、通信、醫療、空調系統,各出口設有防護鋼門,可防核、生特、化學武器的侵入。
■在水璉建水下潛艇基地
2002年10月底,台灣媒體曾炒作一大新聞,稱大陸北海艦隊一艘“旅滬”級導彈驅逐艦繞台灣東海岸南下,驚呼“這是過去所沒有情形”,並評析“大陸海軍艦隻首次在台灣東岸出現,被視為向台灣展示遠洋海軍實力,以及有能力封鎖部分海運交通線的舉動”。台灣媒體同時還炒作大陸潛艇經常出沒於台灣東海岸以外的海域。受此刺激,台灣當局決心要強化東部地區反潛作戰能力。因此,台灣着手採購潛艇、反潛巡邏機,並在東部地區增派“幻影”、IDF戰機,增設監控雷達。2001年4月,美國答應售臺8艘柴電動力潛艇和12架P-3C反潛巡邏機。
在有望得到潛艇和反潛巡邏機之後,臺軍開始考慮停靠和保護潛艇的基地。臺海軍現在只有一個潛艇基地,即左營海軍基地。但左營位置不佳,外海水深不夠,做潛艇母港有很大危險,一旦戰事爆發,潛艇會立即暴露在對手的監視之下,隨時可能被擊毀。為此,臺海軍於1991年7月在花蓮港正式成立花東指揮部,負責實施“安東計劃”。經過反復籌劃,最後確定在花蓮縣建一個地下潛艇基地。具體做法是在花蓮縣壽豐鄉水璉村東邊的一個面積約4.5平方公里的山嶺中,在面向海岸的一方開鑿一道U字型海底隧道,U字型隧道兩個出口面對太平洋,是潛艇的出入口。在隧道內部,則另有龐大的修護設施和加油補給設備。此外,隧道內的基地還有地下通道及升降機設備與地面上的基地相連,以供人員、補給品、彈藥輸入輸出。台灣軍方評估,該基地建成後,向北150公里涵蓋了蘇澳、基隆、淡水等港口及水域,向南200公里則涵蓋屏東、高雄等水域。而且這一帶廣闊的太平洋水域,水深不可測,是潛艇活動的天然場所。(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 朱顯龍)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