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瞭望》披露:中國首位太空訪客如何煉成?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13日 18:08)

  CCTV.com消息:中國的首位太空訪客楊利偉,是如何獲得首飛殊榮的?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政委、航天員所在單位的最高領導吳川生在最新一期《瞭望》新聞週刊上撰文記述了楊利偉從參加中國首批航天員選拔到入選首飛航天員梯隊,直至最後一刻被確定為首飛人選的全過程。

  最後的考察

  中國首批航天員的選拔是從1996年開始的。首先從1500名優秀飛行員中初選,確定了60人進京參加醫學檢查和航天員生理功能檢查。經過兩個多月的嚴格的篩選,只留下20名預選人員,並對其在部隊的表現及家族病史等情況要進行專項調查。楊利偉就是其中的一個。

  1997年的春天,我奉命對楊利偉進行最後的考察。楊利偉原所在的空軍部隊在四川梁平。到了利偉的部隊,飛行團的領導接待了我們。寒暄幾句後,團領導便滔滔不絕地介紹起情況。

  “利偉是團裏的飛行尖子,從強擊機改飛殲擊機後,適應很快。參加航天員選拔後,我們安排他少飛,他卻不同意,這兩天還在參加飛行訓練。”

  “小楊是個熱情人,平時話語不多,但很穩重,與戰友們相處很融洽,戰友有什麼事情他都來幫忙。”

  “利偉反應快,技術全面,有過處置緊急情況的經歷,還立了功”……

  第二天上午,我們見到了楊利偉,一同來到他的家裏。利偉的妻子張玉梅也在家,這是一位嫻靜文弱的女子,説話的聲音不大,帶一副淺色鏡框眼鏡,臉上總是挂著笑容。打招呼後才知道,她是聽説我們要來特意請假的。

  玉梅與利偉是同鄉,都是遼寧綏中人。他們同上縣裏的重點中學,全年級共10個班,利偉在尖子班,玉梅不與利偉同班,他們在學校並不熟悉。楊利偉被選為空軍飛行員後,經人介紹認識了玉梅。倆人見面後,雙方感覺都很好。以後靠書信來往,1990年12月,倆人結了婚。

  婚後的張玉梅夫唱婦隨,幾年間,隨楊利偉在空軍部隊輾轉了幾個地方。1993年3月,玉梅同利偉來到梁平,在縣裏的教師進修學校任教。

  “如果利偉被選為航天員,今後的生活又有變動,你能習慣嗎?”

  “習慣,這麼多年都是這樣過來的。”玉梅答道。

  “利偉當航天員,你願意嗎?”

  “願意。利偉很看重自己的事業,無論他幹啥,我都支持。”

  “當航天員有風險,你也同意?”我接著問。

  “我同意。利偉天天同飛機打交道,早已接受過生與死的考驗。”

  接著,小兩口給我講起利偉的一段往事。

  那是1992年夏天,利偉所在部隊來到新疆某機場執行訓練任務。那天,他駕駛著戰鷹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飛行。突然,飛機發出一聲巨響,霎時間儀錶汽缸溫度驟然升高,發動機轉速急劇下降,楊利偉明白,自己碰上了嚴重的“空中停車”故障,飛機的一個發動機不工作了!緊急關頭,他異常冷靜,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

  他穩穩地握住操縱桿,慢慢地收油門,駕駛著只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點點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飛機越過了天山山脈,向著機場飛去。快接近跑道時,剩下的一個發動機也不工作了。他果斷採取應急放起落架的措施,順利地將完全失去動力的戰機緊急著落在跑道上。當他從機艙出來時,飛行服已被汗水濕透。戰友們紛紛圍上來同他擁抱。團長激動地當場宣佈,給他記三等功一次。

  綜合考評第一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醫學臨床檢查,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接下來的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是苛刻: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或更高的高空測試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鞦韆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1000多名參選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是幸運的,也是最優秀的。他的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被評為優秀,令評選委員會全體專家信服,成為了中國首批航天員。

  1998年1月5日,楊利偉同他的戰友們帶著飛天的夢想與追求,來到了北京航天城,開始了人生新的征程。

  老一輩航天人給利偉及戰友們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上世紀的80年代,一位曾到中國訪問的美國宇航員説過這樣一段話:“人類第一個想登上月球的是一位年輕貌美的中國女子。而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卻是一位美國人。”這個故事對利偉衝擊太大了!

  航天員的理論訓練和專業技術等訓練門類多,覆蓋面寬,操作技術複雜。訓練項目和內容包括基礎理論訓練、體質訓練、心理訓練、航天環境耐力和適應性訓練、專業技術訓練、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救生與生存訓練等7大項目,每一大項裏又包括多項甚至幾十項具體項目訓練。因此,通常培訓一名航天員需要4年左右的週期,等於重上一次大學。

  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不具備地球所賜予人類的重力、氧氣、壓力和水等生存的必需條件。飛船遨遊太空,航天員要在密閉狹小的環境裏經歷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過程。而要克服這重重的障礙,除飛船必須具備適合人的生存條件外,航天員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刻苦訓練。

  超重訓練是一項挑戰極限,培養抗負荷能力,順利完成載人飛行的航天生理功能訓練。人類在地球生存,其重量歸因于地球的引力。要克服地心引力束縛,必須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即7.19公里/秒。在這個加速過程中,重力條件發生了變化,這種新的重力狀態與靜止在地球表面時的重力狀態相比,可用G來表示。當G=1時,稱為標準重力狀態;當G>1時稱為超重,G<1時稱為低重狀態。在航空和航天的飛行中,都將遇到超重問題。戰鬥機的急速爬高或下降時,往往超重G大但時間短,只幾秒時間;而飛船在入軌前的上升段和完成軌道飛行後返回地面時,由於向心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高出許多倍,其超重值將達到很高的G值,雖沒有戰鬥機那麼高(不超過4~5G),但持續時間長,往往有7~10分鐘。如飛船按彈道式返回地球時,超重值將達到十幾個G,人相當於承受自身重量的十幾倍的壓力,容易造成呼吸極度困難或停止,意志喪失、黑視甚至直接影響航天員生命。

  離心機訓練是航天員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設備。在飛速旋轉的離心機上,能造成不同G級的超重感覺和上升時有人往上推、下降時往懸崖下跳的錯覺。公園遊樂場的“過山車”等娛樂項目,許多人望車生畏,不敢登車。就是勇敢者幾圈下來,有的輕飄飄的不知東西南北,有的面色蒼白,頭暈嘔吐。一般娛樂項目産生的超重只在2G左右。而航天員的離心機訓練卻要承受8個G的重力!在圓圓的大廳裏,楊利偉和戰友們要坐在一隻8米多長鐵臂夾著的圓筒裏,在時速100公里高速旋轉中,不僅要練習堅持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負荷動作,而且還要隨時回答問題,判讀信號,保持敏捷的判斷反應能力。在高速旋轉中,他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肌肉下拉,整個臉只見高高突起的前額。頭盆方向超重時,血壓向下肢,頭腦缺血眩暈;做胸背向超重時,前胸後背像壓了塊幾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難。每作一項訓練,都要付出巨大的體力消耗。楊利偉是個愛動腦筋的人,他懂得,教員所講授的抗負荷方法要靠個人在實踐中體驗。所以,每次訓練他都有意識地按照個人體驗的方法去練習,及時與教員溝通,總結經驗,掌握好抗負荷用力和頻率的度,慢慢地琢磨出規律和方法,在以後的訓練達到8G以上,使這項極具挑戰、嚴酷苛刻的訓練變得輕鬆起來,成為同伴中抗負荷成績的佼佼者。

  在飛船模擬器的訓練中,楊利偉也同樣拔尖。飛船模擬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實模擬飛船內環境,對航天員進行航天飛行程序及操作訓練的最為重要的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場所。飛船從發射升空到進入軌道,再調姿返回地球,持續時間幾十個小時甚至上百個小時,飛行程序指令上千條,操作動作上百個。艙內的儀錶盤紅藍指示燈密密麻麻,各種線路縱橫交錯,各種設施産品星羅棋佈。要熟悉和掌握它們,並能進行各種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擬器中反復演練。每次訓練,楊利偉的眼睛總是那麼亮,各項檢查總是那麼細,每個動作總是那麼到位,他以自己嚴肅認真的精神、熟練的技術贏得了教員們的稱讚。在最後階段的專業技術考核中,教員為他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故障陷阱,他都能很快地發現,進行排除。每次考核結束後,教員都要問他操作有沒有失誤等問題,他都自信地回答:沒有什麼失誤!

  幾年的訓練,楊利偉專業訓練成績提高很快。基礎理論13門課程,每一門考核他的成績都是優秀;體質訓練每個課目訓練成績都很突出,他是單位田徑運動會短跑100米的記錄創造者;他的前庭功能、超重耐力等都是航天員中最好的;在首飛選拔的5次正常模擬飛行程序考試中,他獲得了1個99.5分,1個99.7分,3個100分的好成績,在強化訓練的航天員中專業技術綜合考評第一!

  正因為他有這麼多的第一,從今年7月開始的第一輪遴選工作,經過逐人逐項認真量化打分比較,他是14名航天員中綜合素質最優的5人之一。在9月初進行的第二輪遴選中,對5人又進行了認真分析比較,經過評委的不記名投票選出3人作為首飛梯隊,他們是: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

  在太空只睡了半小時

  10月12日7時45分,這是一個莊嚴的時刻。楊利偉、翟志剛、聶海勝這3名首飛航天員梯隊成員依次走出航天員公寓,開始了令世人矚目、華人振奮的出征。

  國慶期間,我來到3位首飛航天員家裏,這裡同首都大街小巷歡樂吉祥的節日氣氛相比,顯得冷清了一些。他們及妻子、孩子們只能呆在家裏,沒有親朋好友來訪,沒有酒桌宴席,甚至連過節的主副食都不能上街購買,而由單位給採購。他們的管理完全是以類似非典時期的非常措施實施的。

  執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要求特別嚴格,不允許有任何的閃失

  今年非典期間,他們與家人分別在公寓和家裏整整隔離了兩個月,妻子也不能出門,主副食都由單位採購送上門。非典過後,航天員們為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隔離”,雖與家人近在咫尺,卻不能相見。他們要堅持訓練,為完成首飛任務作最後的衝刺。

  10月14日,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下午4時,指揮部做出重大決策:神舟5號飛船按期發射,下午4點30分,又做出楊利偉擔任首飛的決策。當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宣佈:“楊利偉作為首飛航天員,翟志剛、聶海勝作為候補時”,大家長時間地鼓掌。李部長又説:“今天,我們作了一個歷史性抉擇,歷史將證明,我們的抉擇是正確的。”

  下午5點20分,召開了首飛航天員梯隊與記者見面會。會上沒有宣佈誰為首飛。

  18時,我同楊利偉在公寓的一個套間作了一次長談,並叮囑他:“今晚,要好好地休息,要分散精力。”

  “放心吧,我會睡好的。”

  從某種意義上説,首飛航天員是由心理素質及身體條件定乾坤的。加加林作為第一個上太空的人,卻不是最初確定的首飛航天員,因為確定的首飛頭天晚上沒有睡好覺,早晨起來,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才為加加林創造了一個歷史機遇。

  10月15日淩晨3時半,我來到公寓,在任務準備間看見利偉已穿好艙內航天服在做測試。我問旁邊的醫務人員:“他昨晚睡得好嗎?”“睡得好,他和翟志剛是讓我們敲醒的,海勝是聽見動靜起床的。”“身體情況怎麼樣?”“很正常。高壓116,心率76,體溫36”真是“六六大順”啊!

  當電視屏幕實時播放著利偉進艙準備、“神舟”騰飛、遨遊太空、與首長和親人對話、安全返回的畫面時,許多人發現臨發射前4秒鐘,利偉還向全國人民敬了一個軍禮在火箭點火的一剎那,他的心率仍然是72次人們從他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語,從他的一個個動作、一次次微笑,領略了這位首飛英雄的風采。

  在注視屏幕的同時,我發現他在太空睡得很少。回來後,我問他:“為什麼在太空不睡覺?是不是時間安排得太短?”他回答道:“在太空安排了2次休息,每次3小時。這次飛行只有20多個小時,時間有限,我想用更多的時間體驗失重的感覺,拍更多的畫面,好為戰友們今後飛行積累經驗,也為飛船的研製提供數據。”從15日早2點起床,到16日中午返回北京,在這30多個小時的歷程中,他只睡了半個小時呀,他用自己頑強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圓滿地完成了首飛任務的200多個操作動作,利用犧牲自己休息來贏得積累經驗的時間。(文/吳川生)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王永志楊利偉上海接受採訪透露“神六”信息(2003/11/13/ 14:51)
  • 楊利偉親手攝製DVD:中國人眼中的太空 (2003/11/12/ 14:11)
  • 航天英雄楊利偉(二) (2003/11/11/ 20:58)
  • 圓中華飛天夢鑄華夏中國魂—航天英雄楊利偉(2003/11/11/ 10:26)
  • 君翔一日天 國圓千年夢—航天英雄楊利偉(2003/11/11/ 09:57)
  • 航天英雄楊利偉與天津大學生激情對話(2003/11/10/ 22:23)
  • 航天英雄楊利偉(一)(2003/11/10/ 20:36)
  • 調查顯示:楊利偉訪港使港學生國家觀念增強(2003/11/09/ 21:43)
  • 王永志 楊利偉等8位載人航天功臣作事跡報告(2003/11/07/ 23:08)
  • 楊利偉被授予“航天英雄”榮譽稱號(2003/11/07/ 22:30)
  • 首次載人航天慶功大會 楊利偉發言(圖)(2003/11/07/ 13:17)
  • 載人航天慶功大會:楊利偉獲航天英雄稱號(2003/11/07/ 10:23)
  • 專家講述楊利偉故事 回答問題不超五句話 (2003/11/07/ 08:09)
  • 楊利偉與澳門中小學生真情對話再掀"航天潮"(2003/11/06/ 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