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希望——共青團十五大採訪印象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6日 23:01)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共青團十五大26日勝利閉幕,1500多名代表滿載著厚望和重托,奔向祖國四面八方,新的青春征程從這裡開啟。走出人民大會堂,山東濰坊團市委書記趙偉宏對記者説,大會開得非常好,我們要從點滴做起,讓行動對得起這個時代,我們將銘記黨中央的高度評價:“當代中國青年是值得信賴、大有希望的一代……”
大有希望——當代青年用自己堅實的腳印作出證明,這是記者5天來所見所聞的一個深刻印象。
希望來自於黨中央的關懷。團十五大代表、14歲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第十二中學學生阿斯漢將終生記住這個鏡頭:25日,中南海懷仁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和部分團十五大代表座談。身著民族盛裝的阿斯漢靜靜等待著。“總書記走過來了,握手是那樣的親切。看到我胸前的代表證戴反了,總書記微笑著替我正了過來,問我是不是從內蒙古來的……”回想起總書記這個細微的動作,小阿斯漢心裏熱乎乎的:“總書記對我們的關心太細緻了!”
這一天,胡錦濤認真聽取了多位代表的發言,他向青年一代提出了三點殷切希望:勤於學習、善於創造、甘於奉獻。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許樹強感慨地説:“青年的事情都裝在總書記的心裏。”
希望生長在高尚的心靈、奉獻的土壤。走近一位位青年代表,就走進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就經歷了一次次精神的昇華。張錦,北京市朝陽醫院的一名護士,非典期間戰鬥在第一線,她最想説的是:“青春是如此寶貴,一定要珍惜,讓她無愧於金子般的價值……”3月27日,一場嚴峻的考驗來到了,朝陽醫院收治了一位重症非典病人。張錦和值班醫生整宿守在他身邊,量體溫、換氧氣、換吊瓶、抽血,給他喂水、拍背,整整14個小時沒合眼。
經過艱苦細緻的治療,病人退燒了,張錦卻在4天后開始發燒,住進了地壇醫院。
“入院後第8天,我的病情開始嚴重,呼吸急促,高燒不退,雙手的指甲因為缺氧變得青紫。我心裏很害怕,也很難過。我才23歲,我不想死,我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
在那個時候,生命中許多最平凡的事情都變得那麼珍貴。
我想媽媽做的飯,想我的工作,想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生命不能沒有希望,然而,危難時刻,維繫生命希望的往往就是如張錦一樣——因無私而堅強起來的脆弱心靈。
我們的事業充滿希望,因為青年在這片土地上放飛著理想。“為什麼要提出‘三個代表’?怎樣做到‘三個代表’?這些,書本不會給你完全的答案,要在現實的生産生活中體會,在埋頭實幹中踐行。”單曉峰,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學生,話裏透著成熟與誠懇。
那是在大學三年級的一次社會實踐,單曉峰和十幾個同學來到一個貧困縣,參與縣裏的道路測量。“那裏的落後出乎我們的意料,整個縣城看上去很破舊,甚至找不到一家像樣的商場。而縣裏的熱情同樣出乎我們的意料。縣長説:‘我們縣還從來沒有進行過全面的道路測量,你們的工作將為我們縣的建設提供寶貴的資料’。”當時正值八月酷暑,地面最高溫度超過50攝氏度,單曉峰和同學們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不少同學曬脫了皮。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工作,終於完成測量。“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現在學規劃,將來搞規劃,設計好每一條道路、每一座橋梁,就是在實實在在地實踐‘三個代表'。”
朝氣、創新、務實——團十五大上,記者的每一次採訪,都會透過一個個故事、一個個鏡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時代風氣,感受到祖國未來發展的勃勃希望。
大慶油田團委書記張玉潔利用休息時間趕寫出《關於開發青年人力資源的思考》長篇文章。她説:“在現代企業中,共青團工作要圍繞‘人才強國’戰略,為經濟工作提供有效服務,為培養經濟管理者服務,為企業家、專家等專業人才隊伍輸送新鮮血液。”
私營企業青年代表張伯梅和來自國有企業的蔣南代表住在一起,不同的經濟組織,相同的青年話題:“團員青年隊伍在不斷壯大,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團的工作各有特點,要相互借鑒、學習,服務好青年,引導好青年,使他們真正成為創業的主力軍。”
翻開團十五大代表名冊,這個光榮傳統的群體裏增加了許多嶄新的青年面孔,有私營企業主,有進城務工青年,有新興職業從業人員……新鮮的血液、嶄新的形象。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長期業務理賠莫之嵐表達了新一代青年的銳氣:“我喜歡挑戰,新興的事物既充滿風險,又蘊藏機遇,而戰勝困難就會成為最終的強者。”
共青團十五大,凝聚著青春,凝聚著力量。出席盛會的1500多名代表,用行動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時代風采:大有希望!
責編: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