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41萬噸如山般的“第一垃圾堆”消失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8日 14:53)
新華網重慶5月28日電 在2002年以前,如果從重慶乘船順長江東下,在奉節縣城附近就能看見一個高達數十米的巨大垃圾山,猶如寄生在長江邊的一個“毒瘤”。從1981年到2000年,整整20年間,奉節縣的41萬噸生活垃圾堆積於此,佔了庫區垃圾總量的1/5左右,因此被稱為三峽庫區“第一垃圾堆”。
和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奉節一樣,由於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三峽庫區的沿江城市自古以來都是沿江堆放生活垃圾,有的垃圾山甚至堆放了100年以上。每年洪水季節,很多垃圾就衝入長江。環保專家説,三峽工程今年6月蓄水之後,長江流速將變緩,水體自凈能力將有所減弱,庫底垃圾如不進行清理,將嚴重影響三峽水庫的水質。
當記者近日來到奉節較場壩時,發現存在了20年的“第一垃圾堆”已經消失。再也沒有飛舞的蚊蠅、噁心的腐臭,長江與梅溪河交匯處的較場壩終於露出了自己的本來面貌——一塊平坦的壩子。奉節縣環境監測站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清庫的要求,從2002年9月開始,60多臺各種大型工程車輛24小時不停地運轉,用46天清運了26萬噸垃圾,最終在11月初消滅了這座垃圾山。
為了處置庫區“第一垃圾堆”,奉節縣在離城10公里外的老溝修建了一個垃圾填埋場。這個容量33.85萬立方米的填埋場由防滲漏系統及滲濾液收集與處理、導氣系統、防洪系統、垃圾壩等工程組成。記者看到,填埋場的山溝已經堆滿垃圾,一道大壩將垃圾攔在山溝內,等待用泥土壓實封場。
重慶市環保局副局長陳萬志説,三峽庫區蓄水後,奉節的垃圾不會再進長江。國家已在奉節新縣城附近投資9000萬元興建大型垃圾填埋場,可以使用30年左右。這個填埋場採取分層填埋方式處理垃圾,設置了水隔斷裝置、防滲膜、導氣系統和滲濾液處理系統,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污染。(黃豁 蔡敏 李鵬翔)
責編: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