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水北調:依靠市場機制 建中華水網
——──寫在南水北調工程開工之際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7日 19:02)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題:12月27日,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從提出、論證、規劃到立項開工,這項工程歷經50載滄桑,先後參與規劃設計者數以萬計。幾代中國人的美好夙願,今天正在成為現實。
青山遮不住,江水北流去。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後,將使千載奔流的長江水,極其壯觀地跨過淮河、穿越黃河、涌入海河流域,歷史性地滋潤華北乾渴的土地,溝通首都所在的京津地區與經濟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兩大江河千里攜手,長江、黃河兒女將同飲一江水。
重新構建中華“水網”
長期乾旱的北方,耕地佔全國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全國的四分之一,世界的十六分之一。水資源嚴重不足成為制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幾年來北方連年乾旱,不僅影響到工農業生産,而且直接影響到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
長江流域由於降雨量大,水資源豐富,數千年來為洪澇災害所苦。這種南澇北旱的地理特徵,成為南水北調的物質基礎。南水北調,就是要利用南方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彌補北方水資源之不足,遏制並逐步改善當地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使地區間經濟社會和生態得以協調發展。
根據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從長計議,統籌考慮,科學選比,週密計劃方針,有關部門和專家深入開展規劃、設計和論證工作,近年來形成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佈局,提出東、中、西三條調水線路。經反復徵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認識逐步趨於一致,工程方案基本成熟。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工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是審時度勢的戰略性決策。
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對緩解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後,將有效解決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實現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統籌規劃調水區和受水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從而形成“四橫三縱”的中華大地新的“水網”。
充分依靠市場機制
千里調水,水價杠桿怎麼撬動?調水水價會不會高得超過人們的承受力,或者低得造成更多浪費?這些憂慮不無道理。水是一種短缺資源,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水的商品屬性認識不足,致使最為短缺的東西卻最為便宜。
值得慶倖的是,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的時代。“開發水資源要遵循自然規律,使用水資源要遵循價值規律”的觀念已成共識。南水北調工程將充分體現市場機制在配置稀缺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一特徵。
根據總體規劃,南水北調工程將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這將有力地推動北方地區的水價運行模式改革創新,促進節水型城市、節水型社會的形成。在這個模式下,居民基本生活用水有一個定額。定額之內的水價主要依據群眾承受能力而定。超過這一定額則實行加價政策。高消費用水,如洗車、桑拿浴等將被徵收更高的水費。
南水北調要調清流。南水北調工程將有力推動治污這個老大難問題的解決。長期以來,治污被當作是社會公益性工程,全由國家包下來,這種非市場狀況難以為繼。南水北調將催生一種新認識——排污也要花錢,而治污並非無利可圖。南水北調規劃的污水處理機制,將依靠市場機制解決治污難題。
作為特大工程,南水北調兼具公益性和商品性兩種特性。因此,政府公共財政將承擔社會公益性的開支,企業和群眾則承擔屬於市場消費方面的支出。南水北調工程將建立良好的籌資、管理和運營機制,引導社會各方資金投入,形成水利建設和用水的良性循環。
把調水工程建設與改革水價形成機制、管理體制結合起來,把水污染防治同改革排污收費機制結合起來,作為其核心的水價改革,將推動全民節水意識的提高,從而運用價值規律促進節水,努力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就是江水北來帶來的市場動力。
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南水北調工程是否會對區域性氣候、自然環境等産生不利影響,從而危及相關地區的生態安全?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21世紀是生態世紀,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又一壯舉,南水北調工程將抒寫人與自然關係的新篇章。
事實上,南水北調工程首要目的是解決北方地區嚴重的缺水問題。因此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生態環保工程。南水北調不僅給北方補充水,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使江漢流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健康發展,實現“雙贏”。
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漢江中下游、長江下游以及出海口的生態在調水後受到的影響等問題,都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得到全面考慮和妥善解決。分析論證表明不存在制約工程興建的生態環境因素。
南水北調能否成為一項生態工程,治理污染是關鍵。沒有環境保護,調水的基礎就會瓦解,調來的水都是污水。因此,工程規劃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治污方案,強調以治為主,形成“治理、截污、導流、回用、整治”的治污工程體系。在東線工程受水區、輸水區及其相關水域內,將分別實施清水廊道工程、用水保障工程及水質改善工程。規劃建設的相關工程有300多項,總投資200多億元。輸水幹線和用水規劃區的水質可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三類標準。
在白雪皚皚的青藏高原,長江、黃河的潺潺源頭緊緊相鄰,一路流淌奔涌,萬里崇山峻嶺把它們遙遙隔絕。如今,為了祖國的興旺發達,為了民族的繁榮昌盛,中華兒女將要把它們牽到一起。
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委前身)主任、新中國水利界元老、年近百齡的林一山先生説,跨流域調水的實施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命運,對促進國家經濟地理平衡、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無論從當代還是從後代子孫的利益來看,南水北調工程,都將是中華民族水利史的新篇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這部巨著的新一頁。(新華社記者 王立彬 董 峻)
責編:趙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