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輝煌】依法治國: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歷史性跨越
央視國際 (2002年10月27日 20:31)
央視國際消息(新聞聯播):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和“十五大”以來,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同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事業,也迎來了歷史性的春天。
據不完全統計,從"十三屆四中全會"至今,不包括正在審議的有關法律,全國人大審議、修改並通過法律或法律性文件共282件,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到1989年(1949年至89年6月)四十年所制定、修改法律的總和。與此同時,我國地方立法工作也有了顯著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1989年前的四十年間,全國地方法規約9000多件,而在此之後的十三年間,地方性法規就出臺了27000多件。是前四十年立法總量的三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 曾憲義教授:“這個立法速度在中國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在世界現代法制史上也是罕見的。這是與以江澤民同志為首的黨中央領導密不可分的。”
十三年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雖然只是一瞬,但在我國現代法治發展史上卻凸現出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事物。幫人“打官司、出主意”的專業律師隊伍逐步成為社會“三百六十行”中的熱門行當,如今全國律師共有約12萬人,是89年以前四十年間律師總數的四倍。
全國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應松年:“依法治國,不是隨隨便便提出來的,它的提出同樣有很深刻的社會根源和理論根據,市場經濟必須是法治經濟,這是為世界各國歷史所證明。”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為了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速,我國的立法工作同樣是與時俱進。十幾年來,有關經濟運行、環境保護、知識産權等不少新種類的法規應運而生,使得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各類新型的生産關係和人與自然的關係都能得到法律的有效調整。
如今一走進書店,普通老百姓看到的不單單是書架上日益增加的法律書目,而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受法律保護的實實在在的權利。
近年來,聽證會越來越為普通百姓所熟悉,的確,在這兩年中,許多部委和地方有關部門對關係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鐵路、公路客運、煤、氣、水、電價格的調整都選擇了事前聽證程序,請來各方面利益相關的群眾代表,“當面鑼、對面鼓”地對部門、企業的有關決策者、專家進行現場質詢。
春運票價聽證會法律顧問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馬懷德:“聽證區別於過去人們常説的徵求意見,它是法定的一種形式,越來越多的部門紛紛實行聽證,這是前所未有的。”
有關資料顯示:十二年來,全國各級法院民事案件的一審結案率平均每年約以5.1%的增長率增長。這一增長説明:過去長期被人們所忽視的生産生活、凡人小事裏的侵權糾紛,還有肖像權、名譽權、精神損害賠償等一系列權利受到了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法律使過去更多停留在字面上,流於空泛的權利變得實實在在。群眾的法律意識極大增強。
與此同時,我國司法機關,也在更多地關注百姓對“公平、效率”的越來越高的需求。近十幾年,我國司法領域的改革可以説是“風景不斷,令人驚奇”:從大沿帽到換穿“公正”象徵的新式的法袍、公訴服;從糾問式的庭審風格到鼓勵當事人積極主動地參與訴訟;以及全國統一的“司法考試”;中央領導率先聆聽法制講座和按照世貿規則對建國以來有關“司法解釋”、“行政規章”的大清理……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依法治國”思想提出後,成為中國法制建設改革進程中從未有過的“奇跡”,這些“奇跡”不僅僅會為歷史所銘記,更將為中國這條巨龍的騰飛提供一雙有力的翅膀。 (中央臺克明樹 文邱晴 張義 河北臺 韓松 連軍)
責編: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