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積極擴大就業 近百萬下崗者找到新“飯碗”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5日 21:55)
新華網消息:山東省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選目標,把就業工作納入了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使山東省再就業工作取得喜人的成績。到目前為止,山東省已有111萬人走出再就業服務中心,其中98.6萬下崗職工找到了新“飯碗”。
作為我國第二人口大省,山東省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很大,每年約有120萬城鎮勞動力需要就業。為擴大就業,山東省加快了經濟發展。近年來,山東積極實施科教興魯、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使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1998年到2001年,山東省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2%。依靠經濟增長的拉動,保證了全省每年新增80萬個就業崗位。
隨著經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國有集體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減弱,就業增長彈性下降。面對就業體制結構的新變化,山東省將就業容量大的民營經濟和第三産業作為重點扶持發展的對象。為鼓勵民營企業接收下崗職工,山東省規定,當年吸納下崗職工、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比例的民營企業,可以享受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據統計,山東省在“九五”期間為以安置就業為主的勞服企業減免了4.38億元所得稅。山東省還把城鎮民營經濟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納入社會保險範圍,打消了部分下崗職工到民營經濟組織就業的疑慮。據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統計,“九五”期間,全省國有集體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數量凈減少219萬人,而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凈增加107萬人。
社區服務業、物業管理業、旅遊業,是近年來新興的第三産業,也是山東省安置下崗職工的重要渠道之一。對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山東省在信貸、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了支持。他們將社區服務業的免稅項目由原來的8項擴展到小飯桌服務、街道衛生清潔、搬家、管道維修等16項,一些城市還留出一部分保潔、保綠、保養等就業崗位統籌安置大齡和困難的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對在社區自謀職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實行優待證制度,發放“綠卡”,放寬從事社區服務業的下崗職工申請小額貸款貼息的條件,對從事社區就業和靈活性就業的各類人員,勞動保障部門所屬職業介紹機構提供代存檔案、代繳社會保險費等勞動保障事務代理服務。通過政策引導,大批下崗職工走進社區,實現了再就業。目前,全省第三産業從業人員已達1841萬人,比“八五”末增加318萬人,約增長21%,其中有大批下崗、失業人員。濰坊市濰城區南關街道辦事處在各居委會成立家政服務站,使30多名下崗職工解決了就業問題;青島市47個街道辦事處全部建立勞動服務社,開發就業崗位5816個,安置困難人員近3000人。據統計,近幾年,民營經濟組織和第三産業為山東省貢獻了90%左右的新增就業崗位。
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一大障礙,是缺乏技能。山東各級黨委、政府急下崗職工所急,政府財政投入大量資金,對他們進行免費職業技能培訓,教會他們“一技之長”,幫助其儘快重新就業。面向年齡較大、技能和文化較低的下崗失業人員,山東省設置了陪護、保姆、清潔、兒童託管等16個專業的專項技能培訓;對適合困難人員從事的交通協管、保安、園林綠化等崗位,開展專門的崗位培訓;對有自主創業願望和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組織創業培訓,讓一個下崗職工安置更多的下崗職工,實現就業的倍增效益。自1998年以來,山東省政府用於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的補貼近3億元。現在,山東省有300多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基地,每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近20萬人次,經過培訓後,超過六成的人員重新找到了工作崗位。為鼓勵下崗職工創業,截止2001年末,山東省各商業銀行向下崗職工發放小額貸款餘額22.9億元,有11萬人受益。
此外,山東省財政先後投入3000萬元建設全省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全省17個市都建成了局域網,實現了省市聯網。山東省還成立了1240個職業介紹機構,其中有855個是勞動保障部門創辦的,基本形成了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失業保險、勞動保障事務代理、就業服務技術支持等一體化的就業服務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每年通過勞動力市場求職登記的人員多達100萬人次,實現就業50多萬人次。 (記者 丁錫國)
責編: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