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産權正在演變為新的投資贏利熱點。對於西方大型企業,知識産權已經成長為新利潤增長點據國家專利局的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國外巨型企業都具有專門的知識産權部門,往往達到上百人甚至300人以上,這樣的部門專門處理各類專利事宜,同樣為公司創造實際利潤。
美國專利商標局每年都會公佈企業專利註冊排名榜,截止到去年IBM 已經連續8年榮登榜首。以前,IBM只是將自己眾多的專利看作公司技術領先世界的體現,後來,IBM逐漸把它視作商務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功地將之轉變為公司的新利潤源泉。IBM副總裁傑裏 羅森塔爾對媒體説過:“專利轉讓的收入是 IBM公司增長最快的利潤來源之一。在IBM年度總利潤的81億美元中,專利轉讓就佔了17億美元。”
不只是IBM,各個領域的跨國巨頭們都開始意識到,一些大公司暫時用不着的好主意可能正是其他人所缺乏的。正是基於這一點,知識産權的市場營銷空間開始放大。荷蘭飛利浦公司多年以來一直從事專利的轉讓工作,從最初的錄音磁帶和CD的業界“標準”,到目前轉讓的各種知識産權,2001年飛利浦公司的專利轉讓收入增長45%,共申請註冊了近2100項專利。英國電信是在不到一年前才開始出售專利的。作為電信技術研究的龍頭企業,英國電信申請的專利有13000項。開始轉讓專利之後6 個月內,公司就創造了1400萬美元的專利收入。
這項業務的前景十分可觀,因為企業對知識資産的認識在不斷深化。首先它們意識到這是一種控製成本的辦法,然後把它看作是利潤的一個源泉,最後企業將專利策略有機地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去,成為能“高瞻遠矚”、引領知識經濟時代的公司。
許多中國企業的經理總是發出這樣的感嘆。企業投入鉅資開發出的新産品剛一面市,仿製的産品就接踵而來,致使“原創” 企業損失慘重,而那些專靠“挖他人墻腳”的不法廠商,卻能夠縱橫市場,大發橫財,從而使那些市場原創者相繼倒下。記者了解到,在成都和綿陽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但約有60%的企業沒有一件專利申請,有75 %的企業沒有知識産權管理制度,有80%的企業沒有一名經過培訓的專利工作人員,很多年銷售收入逾億元的企業只是靠幾件非核心專利支撐。一些企業認為,申請專利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老總們的考慮是,産品即使有了倣冒者,企業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官司,可以説怕打官司或怕麻煩而不願意打官司的現象在國內普遍存在,更有企業對侵權現象聽之任之,甚至看著自己辛苦開創的市場被人蠶食、佔領也無動於衷。一家企業經理面對記者的電話提問,回答更讓人吃了一驚:“申請專利保護,它究竟能保護我到什麼程度呢?你跟‘倣冒’者整日糾纏在一起,怎麼打都會付出代價。專利到底有什麼用?!”可以看出,不少企業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顧慮。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有的企業認為申請專利耗時、耗力、耗資,從申請、審查到授權歷時幾年,加之我國目前執法力度不夠,有了專利也難於保護,因而企業申請專利保護的熱情不高。有的企業則認為自身技術水平和國外有很大差距,在成千上萬的“專利棋盤”中有一兩項專利也沒有用。
國家知識産權局局長王景川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知識産權有利的方面在於:能夠促進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知識産權問題;有利於我國的企事業單位更加注重知識産權管理保護;迅速提升知識産權管理能力和水平,從而大大加強核心技術競爭能力;有利於更大規模地引進外國資本和先進技術。”同時王景川指出,“其弊端則在於: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市場全面開放,國內知識産權保護面臨國外更大壓力,大量外國知識産權申請和註冊將對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形成構成更激烈的競爭,許多跨國公司紛紛通過知識産權保護以爭得國際市場份額和市場優勢,擠壓競爭對手。而我國企事業單位知識産權工作的各個方面尚未做好準備,尚有非常大的差距。”的確,這是更高層次的市場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契機。
運用知識産權,做成中國企業新的市場奶酪如何通過專利掙錢?其實,專利的經營理念很簡單,概括説就是“發現專利,利用專利,保護專利”。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防範無意識地侵犯國際專利,同時進一步保護自己的專利不受侵犯,特別是對於跨國經營的中國企業,學會利用專利更為重要。事實上,一項專利就是一個市場,甚至可發展成為一個産業。怎樣申請專利,什麼時間、在哪個國家申請都是一項很專業的運作。申請時間過早就是白花錢,因為每年都需要專門一筆費用用於維護專利;申請晚了,被其他公司搶先申請到專利,損失更大。而這其中正是專利即將形成産業的贏利點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