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位為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與菲律賓,老撾,緬甸和馬來西亞為鄰,面積51.3萬平方公里,略大於我國的四川省,人口6600多萬,其中有十分之一,約600多萬人居住在首都曼谷。泰國地處熱帶,終年天氣炎熱,林木常青,蔬菜水果四季生長。物産豐富,土地肥沃,海岸線漫長達2600多公里,加上200年的長期和平環境,天時,地利,人和,使泰國成為中南半島上一顆明珠。
泰國從人種,民族,歷史,和文化都與中國有着深遠的不解之緣。特別是和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更是血脈相連關繫緊密。有趣的是,泰國十三世紀素可泰王朝以前的歷史反倒只有在中國的歷史典籍有記載。今天僅在曼谷就有超過三百五十萬華人定居,他們一直與當地人和平相處,並操縱着泰國的大部分商業、貿易。
要想了解泰國首先要知道佛教及皇室在這個國家的神聖地位。這裡95%得人信仰小乘佛教,而國王和王后是國家尊嚴的象徵,得到人民由衷的愛戴和尊敬,泰國共有一萬多座寺廟,而佛像、佛龕更是隨處可見。按傳統,所有男子一生中必須有一段時間出家當和尚,在廟裏修行學習。佛與寺廟是泰國人的精神歸宿,而同時這裡還充當學校,醫院,救濟院和殯儀館,集會場所的職能。
這一切造就了泰民族鮮明的可愛的性格,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只要到過泰國的人都有深切感受,讚賞有加。
導演濃志:“泰國是一個很富足的國家,這是我們很‘懶’的原因,任何東西來的很容易,我們不是很上進,我們的節奏很慢,‘下河能摸魚,下田能拾麥’,我們沒有什麼壓力,也不用太奮鬥,我們非常的放鬆。”
查特裏親王:“泰國人很友善,對我來説泰國就象一個煮飯的鍋,把各種人都包容進來了,很自然的就變成泰國人了,都是因為這個國家閒散的生活方式。”
這位在攝影棚長大的查特裏親王出身皇族,是泰國拍片最多,藝術生涯最久的老導演。而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電影導演,是泰國電影的創始人之一。他們家族與泰國電影發展史幾乎有着近一個世紀的緣分。
泰國電影的誕生可追溯到1897年至1906年這十年中。那時電影最早被用來為皇族王室服務,紀錄他們的重大活動,慶典儀式,只是以簡單的留影,記錄,作為一種影像檔案,而操作者正是幾位王子,親王。
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泰國才出現了第一部故事片,商業電影萌芽。並且創辦了幾家小型電影公司,甚至於外國合作了第一部合拍片《蘇文小姐》。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泰國電影一直以16mm膠片小製作為主,小本經營,自娛自樂,寂寂無聞,鮮為世人所知,留下的影片量極少,猶如鳳毛麟角。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泰國局勢動蕩,社會瀰漫不滿情緒,1973年10月甚至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從而促使泰國社會發生了很多變化,泰國電影也由此出現了重大轉變。像查特裏親王,正是那段時期涌現出的一批年輕有為,受過高等教育,有着強烈社會責任感,憂患意識的精英代表。他們推出的一系列有着濃厚批判現實主義的電影作品,對社會底層的貧苦大眾寄予極大關注和同情。而查特裏親王身為貴族出身卻有着如此鮮明的平民意識就尤為難能可貴。
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泰國社會迅速持續發展,制度進一步民主化,經濟實力增強。人均收入1961年為100美元,71年為186美元,1984年790美元,93年為2138美元。在東南亞六國中發展最為迅猛。而這一時期泰國的電影業進入黃金時期。雖然成本仍相對較低,且大多數為16mm,技巧和技術質量仍顯得簡單、粗糙,但數量顯著增多。最多時1991年92年産量超過120部。看電影是那時人們最便宜最普遍的娛樂方式。至今很多電影人仍然懷念那段美好時光,一些年輕導演也被老一輩藝術家們真實、有力、勇敢、誠摯的精神所折服。
演員Sntisak:“泰國電影有很鮮明的民族特色,這是好萊塢電影所不能取代的,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都是應該為他的人民製作的,這也是為什麼泰國觀眾愛看泰國電影的原因。”
電影辦主任:“泰國電影使用的泰國人的思維方式,我認為泰國電影很能展現泰國的生活方式,泰國人的思維方式以及泰國人思想。”
但是泰國電影剛剛成熟壯大,便遭遇了致命一擊,前幾年那場著名的亞洲金融風暴正是發源於泰國曼谷,隨後波及全亞洲及世界,至今人們對那場噩夢,仍然刻骨銘心,心有餘悸!
教授基特kit:“電影界是最先受到衝擊的,我還記得那天我接到電話的通知,因為經濟危機,電影必須停拍,沒有希望了。我們進入了停滯階段,很多片子要停拍,很多人失去了工作。那真是很艱苦的兩年。
危及來勢洶湧,鋪天蓋地。這個一直歌舞昇平,燈紅酒綠的樂園迅速暗淡,相當多的從業人員失業或轉行,電影公司倒閉,影院減少。電影産量直線下降,至2000年竟然只有屈指可數的7部電影問世。而與此同時,美國的電影卻大舉進攻,影院裏充斥着好萊塢影片。”
查裏特親王:“我認為泰國電影業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電影依然是各類娛樂種類中最便宜的一種,就象美國電影業在大蕭條時期一樣,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壯大了。因為人們不再去夜總會、酒吧,因為他們沒有多少錢,所以電影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最便宜的娛樂方式。”
同樣遭遇危機和經濟蕭條,電影的境遇卻不盡相同。
教授基特kit:“但問題是,在美國大蕭條時期,雖然大家沒事做,人們依然去電影院看電影,這使得好萊塢無比高興,好萊塢因此更繁榮。但泰國的情形就不同了,沒人去電影院,因此也沒人請我們拍片子,沒人願意投資拍片,當時的情形真的很慘澹。” 正如許多國家的民族電影一樣,泰國民族電影也岌岌可危,很多電影人憂心忡忡。
親王:“因為美國人一來,就控制了所有市場,所以對於我們來説最困難的是與好萊塢電影的壟斷進行抗爭,就跟其他國家電影人一樣。”
然而對抗並非如此簡單,首先要知己知彼,認清自身的問題和結症所在。
採訪主任:“早在經濟危機之前,國産影片的年産量在黃金時代的末期就已經在下降了,這時泰國市場本身的原因,泰國沒有如此巨大的市場來承受,所以風險比以前大的多。”
泰國電影由於發展歷史不長,産業基礎較為脆弱,這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對泰國電影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泰國電影也因此面臨着嚴峻的考驗。
導演衛希特:“實際上電影在過去更加受歡迎,很多好的影片在那個時候出現,本土電影曾經輝煌過。現在沉默了一段之後又開始回升了,又開始受到本國觀眾的青睞,可以把它説成是一種輪迴吧。”
教授基特kit:“這要歸功於我們這個民族極強的適應能力,我們及時地找到解決辦法。我們知道如何拯救自己,挽救我們的片子。”
也許因為民族特性中極強的適應性和忍耐力,才使泰國電影人熬過了那段灰暗的慘澹時光。泰國電影再次出現轉機。
採訪主任:“十年前,泰國平均每年出産120部故事片,當時,對泰國電影人來説可謂是黃金時期。而到2000年,泰國電影的年産量只有7部,如此巨大的差距簡直令人不可思議。而今年,我們大概有30部影片,平均每部電影的投資從十年前的二三百萬提高到現在的兩千萬到四千萬之間。”
好萊塢影片的天文數字的大製作以及社會消費的極度膨脹,迫使小國電影也要開闢海外市場,尋求國際合作。但這都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
大叔阿德里克:“我們電影公司從來沒有得到過政府任何的幫助,我是電影界中對政府電影部門提出強烈批評的人之一,希望他們能夠對電影公司給予實際的幫助,像很多其他國家一樣。在短時期內我們自身的努力可以推動本土電影的發展,但是如果要長期穩定的發展,還需要有政府的參與。”
正是象大叔這樣的一群非專業的電影癡迷者的加入,泰國改變了泰國電影獨立無援的境地,電影産業自力更生,重獲新生,近幾年頻頻在國際獲獎,在成為海外電影拍攝基地的同時也為自己打造出一個發展平臺。他們希望能象中國、韓國、法國以及中國的台灣、香港那樣,得到政府的資助和扶持,同時還期望擁有培養電影人才的教育機構,使電影持續穩定地進步。
演員茵迪拉:“我是跟泰國電影一起成長的,電影就象我的家,我的大家庭,因為我的父親是一個電影導演。我的名字就是根據我父親的一個片名起的,有些人説泰國電影不是很受歡迎或者他們不夠好,沒有其他國家的電影好,但是我認為不管怎樣,這是泰國本土的電影。如今泰國電影正在進入世界電影的行列。”
這位出身於電影世家的女明星,曾主演了新生代導演農志的兩部成名作。
她的樂觀,純凈和自信正是今天泰國電影的典型姿態。在這個佛光籠罩的和平美麗的國度中,電影正如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給虔誠而平凡的心靈帶來不盡的樂趣和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