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三:我記錄,故我存在
【大千世界21】艾導好!我以前總以為拍記錄片的總是男性,沒想到也有女導演喜歡拍紀錄片哎!新影廠女導演多嗎?
【艾辛】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其實拍紀錄片不光只有男性,也有很多女導演去拍紀錄片,我們新影廠有不少女導演去拍紀錄片和紀錄電影,實際上我認為女性比較適合拍紀錄片,因為它需要更多的韌性,女性的韌性可能適合去拍紀錄片,因為拍紀錄片要有很多艱苦和忍耐,所以我想女性的韌性和女性的比較執着的精神應該是很適合拍紀錄片的。
【陳光忠】我覺得新影廠也有不少女的導演,像艾辛這樣出色的年輕女導演,她能夠接受這樣一個題材本身,我覺得是需要勇氣的,也需要一種新的理念。另外,我覺得這樣一個題材是很重大的,聽説她是第一次接觸電影,我覺得艾辛接受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本身,就是接受了挑戰,就接受了困難,也就接受了負重。因此,我看她做的片子的過程,就像朝聖一樣,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不僅需要很大的體力和精力,另外還要突破好多習慣的傳統觀念,所以這個片子我覺得對艾辛來説是一個身心的熬煎,也是一種身心的磨煉。所以她今天取得成功,我要祝賀她。我覺得艾辛製作片子的過程,有點像馬拉松運動員一樣,怕得很辛苦,沒有後退的餘地,只有竭盡全力堅持到底,所以現在我覺得艾辛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應和她的執着、自信分不開的。我作為藝術指導能夠有緣參與工作,也感到非常高興。因為我在新影廠工作了幾十年,對新影廠有種母親情結,像這種題材,艾辛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我覺得也是一種幸運,一種幸福。因為我畢竟和艾辛年齡段不一樣,我是當年新中國誕生的時候,在天安門參加游行,高喊毛主席萬歲這樣走過來的,而艾辛是紅旗下成長的。所以兩個時代,對毛主席的一生經歷,我和艾辛有不同理解。
【小玉 】是什麼原因促使您鍾情於記錄片呢,你覺得文獻記錄片的魅力在哪?
【陳光忠】我覺得紀錄片對於我來説,不僅是熱愛,甚至是酷愛,或者是苦戀。因為我覺得紀錄片本身的力量就是很真實,很真誠,很真情,所以它的藝術魅力也好,思想的衝擊力也好,是非常大的。這就是我為什麼特別喜歡做紀錄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紀錄片本身不僅是記錄和鑒證歷史的發展,同樣也可以激勵我們去思考,我們怎樣面對時代,和面對我們的現實。
【電影頻道版主】請陳教授回答紀錄片與紀錄電影的區別?
【陳光忠】我覺得電視紀錄片和電視專題片。一個是用膠片拍的,一個是從磁帶拍的,雖然載體不同,手段不一樣,但我覺得目的是一樣的,同樣需要有觀賞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我用最簡單的語言回答這個問題:我看電視紀錄片或者電視專題片,他們是短話長説,一件事可以分很多很多系列,《話説長江》可以十集二十集,像《鄧小平》可以三十集。但作為電影只能90分鐘,濃縮在90分鐘,所以電影我覺得是長話短説。這兩種容量的不一樣和表示形式的不一樣,都是受欣賞環境決定的。因為電視紀錄片應該是在家庭裏面看的,很自由,而且很隨意;但是電影就不行了,在黑屋子裏面,你眼球都集中在中間一塊白的銀幕裏面,所以要求電影比電視紀錄片要更加集中、更加有故事,當然電視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但可以娓娓道來,話説慢行,但電影的受容量和它的藝術特色所決定了,不能夠那樣做。
【曉藤】現在很多戲説類的影視劇,也吸引了一批的觀眾!我知道紀錄片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不能杜撰、不能戲説,那麼如何能在可看性與紀實性之間達到平衡呢?我想聽聽兩位的看法。
【陳光忠】我覺得吸引觀眾的眼球不完全是戲説這樣一種藝術形式,戲説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和它的大眾化的需求。作為紀錄片內容決定了,有些確實是不能戲説的,有些也可以戲説,比如旅游片、探險片都允許用更加輕鬆的話題來説明。可看性和紀實性之間的平衡,它的支點我認為就是什麼最讓你感動的,能感動觀眾的故事,能感動觀眾的事實,同樣有它的可看性,甚至是追看性,比如説紀錄一個普通人命運的變化。因此,紀錄片還有很大的創作空間,讓我們去認識和發揮。
【艾辛】的確現在進口的大片、戲説的這中片子被炒作的非常非常熱,但是,我覺得紀錄片可能跟戲説類的片子有着完全不一樣的風格,因為它能給你很多真實的感受和藝術魅力。我想,在紀錄片的可看性之間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我們紀錄片如何精彩的講故事。我們過去的紀錄片大多有一些概念的模式和説教的模式,不太注重可看性,而注意教育性。我在做紀錄片的時候,我更多的是考慮它的可看性,而且我不是考慮先怎麼去通過,而是先考慮怎麼好看。《走近毛澤東》這部影片就是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您要看了這部影片後,可能就會知道紀錄片是非常有可看性的。
【陳心之夜】紀錄電影如何避免材料的堆砌?
【艾辛】其實紀錄電影並不是材料的堆砌,因為我們過去有些做文獻紀錄電影的時候,為了表達一種概念,或者一種理論,或者説教一種什麼道理,或者表現一種人的面面俱到的豐功偉績,這樣就給人們造成的堆砌的印象。其實紀錄電影最是要用材料説話的,用電影蒙太奇來表現形象的這麼一個藝術形式,所以説我們不能紀錄電影如何避免材料的堆砌,應該説我們做文獻紀錄電影如何去避免這種歷史資料的彙編或者堆砌,我想這是一個概念的問題。因為我想,在這裡説幾句紀錄電影,紀錄電影實際上是一種用記錄的形式錶現一種生活,表現的是真故事的形式,它不用演員去演,不用去編故事,它是反映一種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故事,所以説,如果它要堆砌的話,就不可能表現真人真事真故事。
【曉藤】記得小時候看紀錄片時,都是學校組織看的。艾導覺得什麼樣的紀錄片有吸引觀眾自己買票進電影院觀看的魅力呢?
【艾辛】我覺得您這個問題提得非常非常好,也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問題。紀錄片不應該是組織看的,因為一部好的紀錄片能給人帶來很大的藝術享受,至於你小時候看紀錄片組織去看,可能是因為某種政治的原因,那麼組織您去看的紀錄片可能也是受教育的紀錄片,我想真正的紀錄片不應該僅僅只有教育功能和説教的功能,一部好的紀錄片應該不亞於一部電影,我想走近毛澤東這樣的影片就很適合觀眾自己買票去看,因為你看這部影片的時候,你不僅能得到藝術上的享受,還能得到知識,而且還能得到很多感悟,你會跟這我們的片子一起去感悟毛澤東、感悟領袖人物、感悟歷史、感悟人生……對於很多看慣了進口大片的年輕人來説,我覺得看一部像我們做的走近毛澤東這樣的紀錄影片會得到很不一樣的藝術享受,你會得到一種立體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