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沿線作戰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8日 16:55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至1941年,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海軍主力為阻止日本侵華艦隊溯長江西犯的防禦作戰。
七 七事變後,日本海軍第3艦隊在長江口、舟山海域集中艦艇30余艘,企圖配合陸軍迅速攻佔上海、南京,然後溯長江西進,奪取華中戰略要地,消滅中國艦隊主力。中國海軍的作戰方針是;避免與日本海軍在海上決戰,第1、第2艦隊迅速集中長江沿線,協同陸、空軍,掃蕩撲滅進入長江的日本侵華艦隊,封鎖長江各要口,採取沉船阻塞,並依託要塞,布設水雷,消耗日軍力量,遲滯其溯江西犯,掩護國民政府機關後撤,粉碎其速戰速決的目的。
整個作戰進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8月13日起,至12月13日南京失守止,主要進行淞滬阻塞作戰、江陰阻塞作戰。在日本海、空軍的輪番攻擊下,中國艦艇主力遭受重大損失,被炸沉、擊沉15艘,自沉13艘,但有力地配合了長江下游沿岸陸軍的作戰,延緩了日軍進攻的速度。
第二階段,自12月14日起,至1938年10月27日武漢被佔領止,主要進行馬當阻塞作戰、九江阻塞作戰、田家鎮阻塞作戰。為發揮要塞威力,配合水雷防禦,阻遏日軍艦艇西犯,爭取有利時間,先後布設水雷5000余枚,沿岸裝設艦炮32門,但終未能阻擋日軍攻勢,中國艦艇被炸沉、擊沉5艘,受傷5艘。
第三階段,自武漢失守起,至1941年10月止,主要進行金口和城陵磯阻塞作戰、荊河阻塞作戰、洞庭湖阻塞作戰、川江阻塞作戰以及敵後佈雷遊擊戰。在此期間,中國海軍分段封鎖長江,在長江中下游廣泛開展佈雷遊擊戰,先後布設水雷8000余枚,長江兩岸裝設艦炮、野炮、山炮130余門。日軍採取飛機轟炸、陸上迂迴包圍的作戰方式,中國艦艇被炸沉13艘、炸傷6艘、自沉1艘,城陵磯、宜昌相繼陷落,但中國海軍運用水雷戰和要塞阻擊相結合的戰術,破壞敵後海上交通線,使日本艦隊無法循水道進入川江和長江上游,遲滯了日軍行動,達到了拱衛陪都重慶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