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大賽介紹     大賽側記     大賽花絮     參賽選手     大賽評委         



極致


  最難的比賽。在這次節目創作中,我們本着追求中國烹飪美食極品的理念,在比賽設置、節目構成上也力求追求極致。復賽中,不僅考核廚師的刀工技法,還用體現四季景色的不同成語,如,“春江水暖”(表現春天的景色),“荷塘月色”(寓意夏季)等,作為現場熱菜的命題,考核廚師對美食烹飪的理解和表現能力。總決賽中,則用集中華料理之大成的“滿漢全席”和體現中國烹飪最高境界的“五味之和”作為試題,更進一步考核廚師的對烹飪歷史、飲食文化的綜合實力,加上對廚師自身文化修養和經驗的答題式考核,,每一名廚師都要面對全方位的考試,雖然每場比賽只有3個小時,但卻是需要他幾年到十幾年的功力積累的,這裡還有體力和耐力的較量,也因為這樣的比賽設置大大超過了普通烹飪大賽的難度,最初邀請的參賽廚師個別打了退堂鼓。連烹飪協會的副會長高炳義先生都説,你們考廚師太難了。我們回答,全國的總冠軍是該有這個實力的。比賽中確實證明我們説的沒錯。

  最精美的作品。正因為中華料理的歷史悠久,烹飪名師們常常追求美食的極致與極品,於是有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名言,有了四大菜係,有了滿漢全席,有了“佛跳墻”,説實話,在做比賽時,我們最不用擔心的就是廚師的創意,全部比賽15位廚師製作的78道菜品,沒有一個是重復的,其中的烹飪技法我算不清,但使用的原料配料已經超過了500種,一位專家看了比賽説,各大飯店又多了幾十道名菜。的確,由於本次大賽本着創新的基本思路,廚師紛紛進行特別設計構思,這些菜品大多融合了不同的流派特點,甚至是中西合璧,特別是年輕廚師,用料和烹制打破了一些常規方法,深得專家好評,也為我們獻上了無以倫比的精美大餐。

  最權威的評判機制。創立最權威的賽事要求我們建立權威的比賽評判機制,行業協會合作讓我們學會了尊重專業和權威,並擁有了專業和權威。大賽與其他節目不一樣,其他節目看的是形式和觀點,而要做大賽,早在策劃初期,袁正明主任和王進主任就把權威專業放在了第一位。工作絕不能閉門造車,於是每次策劃會都有行業人士參加,評委的確認需由中國烹飪協會開會討論決定,所有的比賽規則由行業顧問一一審定,所有的題目重新請專業人士落實。當這些行業大賽的重要環節象樓房的地基一樣搭建起高度專業化的構架之後,我們要做的就是本着一個“最”字,去追究細節,塑造權威,於是,最高級別的行業合作--中國烹飪協會成為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的一個主辦方;最高級別的獎項--全國總冠軍,金爵大獎,中國烹飪名師稱號得到了臺裏和烹協的認可;最高水平的選手--全國電視烹飪擂臺賽的三屆擂主、中烹協推薦的世界烹飪大賽獲獎選手、特邀港澳台選手一一到位;最有資力的評委--國家或國際級別,也有國際廚師聯合會的執委,再到著名的美食評論家定好了評判規則;所有的題目和評判標準細到一種原料、一個小數點分值都核實無誤。整個大賽專業方面的問題全部以中國烹飪協會提供的建議為基礎,使全國首屆烹飪大賽有了實實在在的專業質感。剩下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如何運用電視的手段,加強節目的可視性了。

  最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學者的合作讓我們的很多工作就是在品位文化的香鬱。飲食的悠遠魅力當然是在它的文化,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所以表現飲食的文化內涵也是這次大賽的一個核心內容。在策劃的2個月裏,我們認識了青史專家朱嘉敬先生、燕山出版社主編趙珩先生、香港著名電影製作人蔡瀾先生、專欄作家沈宏飛先生,等等,我們是有幸的,不止是感受了他們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讓自己的心裏有多了一個文化的方向和類別,吃的文化滲透着所有其他的文化裏邊,在一段時間裏,我們每天都可以聽到新的典故,都在彼此考問有趣的飲食知識,是在策劃節目,也是在用文化滋養着自己。

  其實,菜做出來了,吃也是一門學問。圈兒裏就流行着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好吃之人要吃兩隻螃蟹,先鎖了門,再拔了電話,關了窗,擺好了桌椅杯筷,倒好了酒,遂細細品味,還有時間,2小時,滋味當然只有他自己知道,但饞蟲卻已侵蝕了聽故事的人。整個大賽,給我們的當然要比螃蟹多的多。電視是一個很形式的東西,如果説這次大賽讓我們感觸很多,也許是緣於中國烹飪所散發的香濃的中國味道吧。西方心理學觀點,喜歡烹制食物的人比較苛求生活細節,對事物有潛意識的美好期望,做完這次大賽,劇組的不少人都開始回家做飯了。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