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大賽介紹     大賽側記     大賽花絮     參賽選手     大賽評委         



調和


  1、《呂氏春秋》中對於五味調和的論述成為中國飲食烹飪最早的“教材”,這次節目的製作也沒有離開老祖宗留下的基礎知識。

  2、做菜離不開五味調和,由於本次節目的特殊性,調和成為節目成功的關鍵。

  與青島電視臺、中國烹飪協會的友好合作,互相配合,取長補短……

  兩套電視製作班底取長補短。由於大賽是脫胎於“滿漢全席全國電視烹飪擂臺賽”,基於與青島電視臺一直的合作基礎,這次大賽選擇了在北京整體策劃,在青島完成錄製的方針,所以其間的銜接工作異常重要。4個月裏,從沒有覺得青島這麼近過,先是青島電視臺的主要創作人員頻頻赴京參加整體策劃會,再是我們的各環節負責人員分別去青島在日常“烹飪擂臺賽”的錄製過程中實驗新的拍攝方案,記得不少時候打電話都在問對方,誰誰誰什麼時候到,去趟青島,就跟去趟通縣似的,更不要説電子郵件和傳真的頻繁接觸了。漸漸的,大家的稱呼變了,“老大(青島方面負責人)”、“姐(所有30歲的女同志)”、“兄弟(當然是男人間的稱呼)”、“親愛的(需要對方協助時的習慣用語)”,聽的出來的親切,卻沒有什麼懈怠,只有越來越多的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因為在這樣一個過程裏,我們清楚的感覺到了青島的合作夥伴們對製作烹飪節目的經驗,相信他們也感受到了我們對大型節目設計的智慧,沒有什麼比彼此需要更能增進合作的友誼的了。在這樣一個親密接觸的時期裏,經濟部王進主任和韓清主任也親赴青島與青島廣播電視局鄒偉局長進行了更為實質的溝通,一個主題“雙方取長補短,全面配合”,領導們從上層確保了合作環節的通暢,已經為順利拍攝奠了基,兩個臺的同仁,真實的走在了一起。

  特殊的“導演組”。每天9點,大賽的導演群體準時到達現場,開始了下午錄製的準備工作,其實,早在一天亮,就已經有一個特殊的“導演”團隊開始工作了,他們不是電視臺的工作人員,而是由烹飪協會副會長高炳義先生帶領的廚師小組。他們的工作是準備一類大賽特殊的道具--菜品:首先是原料,他們要在當天選擇最新鮮最好看的原料擺放比賽所用的原料臺,這裡面可有兩個重要的要求,一是要讓廚師滿意,因為廚師要對原料進行加工,為他們準備東西一定要專業,二是要符合電視觀眾的要求,也就是拍出來一定要好看,所以,他們會找遍青島的菜市場,買齊5種顏色的甜椒,也會對一些特殊的原料進行專業的提前處理。而對於在比賽中需要的成品菜,他們更是得按照大賽題目的需要,算好時間,自己入廚烹制,色香味意形,哪些是題目表現的重點,他們都自有分寸。為什麼做烹飪大賽難做,因為在專業上不僅需要有人把關,更需要有人進行專業的操作準備,所以,做烹飪大賽一定是有兩個“導演組”的。

  融合文化差異。因為是全國比賽,當然不能少了港澳台選手,不過,在比賽進行中,因為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也出現了不少有趣的事。採購原料成了他們最費周折的過程。來自中國台北的吳文智先生要買的一種調料植物葉子在台灣叫"九層塔",但在大陸卻不知道叫什麼,市場上買不到,也打聽不到,非常着急。大家決定先從資料下手,查《食經》、搜《本草》、一本本一頁頁,請教專家、詢問高廚。最後都無功而返。正在山重水盡之際,突然想到叫法不同,模樣應該是一樣的,好!上網查圖片,嘿!真是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蔬菜基地網查了出來,原來,在內地我們叫它紫蘇葉!吳先生終於買到了他的“九層塔”,我們也松了一口氣,類似的事還發生在了香港的梁耀光先生身上,當然,這都是一些小事,不過自此,大家對這種文化差異都發生了興趣,大賽間歇內地的廚師紛紛和港澳台的廚師進行烹飪技法和觀念上的交流,大家在彼此了解和理解的過程中,文化的融合成了比賽以外最大的收穫。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