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對軟體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了加速軟體人才培養,2001年底,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聯合批准,清華、北大、復旦等全國35所高等院校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經過了大半年的籌備之後,這些軟體學院陸續掛牌開學,一種新的軟體人才培養模式浮出水面。今天的互聯視點我們就一起來關注示範性軟體學院。
根據信息産業部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高校每年只有5萬名IT專業畢業生,而國家對軟體人才的需求量達到20萬人,同時這個需求還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約有5000多家軟體企業,其中50人以下的企業佔55%,千人以上的軟體企業只佔3%。由此看來,軟體人才短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北大軟體學院院長陳鐘:“大家普遍會感到我們的人才結構上不合理,缺兩頭,一頭是高級的管理人才,包括創業型的人才,另外一頭的話就是具有工程化、能力非常強的工程師。軟體學院的成立,恰恰就是為了適應這個工業界所需要的軟體人才來設立的。”
根據目前市場的需求,軟體學院把目標定位在培養實用型、複合型和國際化的軟體人才上。與傳統的專業計算機教育不同,軟體學院從辦學到培養方式,更多的引入了市場運行機制,採用高校與國家級軟體園、國內外著名軟體企業公司多方合作、産學研結合的基本辦學模式。這樣的方式有利於創造更實際的培養環境。
北大軟體學院:“第一,實習基地建在企業,第二,跟著名企業聯合辦,然後建立重點聯合實驗室,而這些重點聯合實驗室裏有企業裏面最先進的硬體軟體設備,這樣的話我的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很快就掌握這些東西。我們知道在大部分計算機學校,絕大多數學生只能接觸到微軟的軟體,那麼我們産學研一體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更早地接觸到實際上來自企業的項目。”
據有關調查顯示,普通高學校畢業生進入軟體企業,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培訓時間,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適應企業的需求。
“我們在通過課程教學過程中他就可以融入一些動手實踐,到他畢業之前具有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在企業的實際環境中學習和訓練,實際項目的訓練,可以説這樣的人才在真正走到企業當中去的時候,他的磨合期可能會大大縮短,一個月,一個星期,甚至不需要在磨合直接就能發揮作用。”
多方合作辦學,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實際項目的實踐,與此同時參與辦學也為合作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東軟:“我們除了要提供我們技術的産品之外,我們還要提供大量的優秀的實用的國際化的人才,因為我們這樣一步的邁出,才能使得我們的事業能夠得到一個更大的發展,把學校跟它事業的主體發展如果做一個綜合的話,我認為這對我們會帶來一個相當好的,從企業的行為上,相當好的一個成長或者收穫的一個機會,使得我們把教育跟市場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近。”
據了解,目前示範性軟體學院的生源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在校本科生二年級轉修軟體專業;二是本科畢業後報考軟體專業的第二學士學位;第三是報考軟體工程碩士研究生。示範性軟體學院在教學方面,採取了開放的模式,縮短課程教學時間,加大實踐和訓練,引進國際先進的課程體系、教材,聘請國內外著名企業、院校的專家,並進行雙語教學,根據各高校的傳統項目優勢,結合不同行業領域設置各自的培養課程。在具體教學和管理上,35所示範性軟體學院有著各自的特點。
東軟:“形成一個統一的教學方法,電子化,有一套我們東軟自己教學的策略和它特殊課程的組織來和東北大學傳統這些教育做一個特別好的融合,使得培養的學生更能夠滿足市場實際的需要。”
“我們就採用一種學苑式的管理方式,更多的結合學生的興趣,跟專業學習更結合的一些興趣,包括跟企業的結合更緊密,比如説我們會組織面對學生的設計大獎賽。”
儘管在起步階段,示範性軟體學院還是受到了國內外企業的廣泛關注。
國際廠商:“我想示範性軟體學院的成立,説明中國政府對軟體人才培養的重視,以市場的需求為培養目標這樣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對於我們企業來説,今後軟體人才的挑選又多了一條途徑。”
目前擺在軟體學院的問題還很多,但是這一步的邁出,為軟體人才的培養打開了一個更大的空間,試辦最終能不能成功,關鍵還得看今後市場的認可。
預計從2003年開始,通過開辦示範性軟體學院,我國每年至少將增加1.5萬名軟體高級人才。
國家信息産業部規劃,2005年我國軟體業和軟體服務業的國內銷售額將達到2500億元,軟體從業人員的規模達到8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