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互聯視點     互聯故事     互聯生活     每週病毒報告     FLASH動畫     節目組         



互聯網對傳統教育的挑戰(2002年7月22日)


  在以往,少年兒童接受知識和觀念的基本模式是:成人提供信息,兒童接受信息。但在計算機互聯網日漸普及的今天,少年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需要從大眾媒介中選擇“原始”的,並非經過成人“過濾”的信息。他們開始與成人共享信息,成人則逐漸喪失了信息壟斷地位。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得不引發我們對傳統教育的思考。

  以往少年兒童主要的信息來源是教師、家長及有限的書刊、電影。少年兒童信息接受的基本模式是:成人提供信息,兒童接受信息。可以説兒童接受的信息是經過成人過濾的,並且是有限的信息,但在現在社會,少年兒童接受信息的基本模式已經變為:成人和大眾媒介共同提供信息——兒童比較選擇信息——兒童決定是否接受信息。

  在計算機及其互聯網普及以前,電視等大眾媒介對兒童教育已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儘管這種影響主要是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範圍內,還未深入到學校教育,但這種影響對學校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了一種衝擊,兒童不僅向成人,也向大眾媒介中學習新的知識和觀念。而大眾媒介所帶來的知識,信息,娛樂比學校課本更新的頻度更高,速度更快。面對多樣化的,不斷更新的知識和觀念,兒童有了選擇的可能,他們有可能不接受學校教育所提供的觀念,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現在的兒童不如五六十年代的兒童“聽話”。

  現在兒童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或需要從大眾媒介中選擇“原始”的,並非經過成人“過濾”過的信息;可通過大眾媒介了解了成人尚未掌握的信息;甚至了解了成人反對接觸的信息。由於能較自由的接觸信息,兒童有了比較分析成人提供信息的可能。應該説,有選擇是一種社會進步,因為只有賦予兒童更多的選擇,兒童才有可能擁有更獨立的思考能力。

  一些教育者將媒介僅僅看作是簡單的信息工具或娛樂工具,沒有看到由於媒介的出現,兒童的生活結構教育模式發生的本質變化。對教育來説,大眾媒介的普及,並不僅意味著兒童可以多接觸一些信息知識,也賦予了兒童選擇接受某種信息的權利,其普及促進了信息流通的民主化,在獲取信息和娛樂資源方面,兒童開始在處於與成人平等的地位,與成人共享信息,相對與兒童地位的提升,成人則逐漸喪失了信息壟斷地位,因而也喪失了一定的教育權威性。

  目前教育者及教育研究者似乎對此準備不足。準備不足首先表現在對大眾傳媒的“排斥”,缺少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反省,卻不斷的指責媒介應該承擔“敗壞道德”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責任;其次表現在教育界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研究大眾媒介與教育的問題。西方學術界從20年代起就研究電影對兒童的影響,以後又研究了廣播,卡通漫畫,電視,流行音樂,電子遊戲,最近在研究計算機和互聯網。遺憾的是,我國教育界很少關注這些研究,更為遺憾的是:在計算機開始普及的今天,我們仍然缺少對教育的反省,或者對大眾媒介“排斥”,或者試圖將大眾媒介納入傳統教育模式的軌道。

  儘管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媒介形成了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衝擊,但還未進入學校教育系統,或者説還未動搖學校教育秩序。但是當計算機及其互聯網不僅覆蓋了大量的家庭,也進入了學習和教室的時候,傳統學校教育就可能面臨著挑戰。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對學校教育的三點影響——學校不再封閉;打破教師的信息的壟斷地位以及增加了兒童的選擇性——在互聯網時代變得日益重要起來。

  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

  在信息時代,年輕人可能是富有者,而老年人則可能是匱乏者,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師生關係將會發生變化(數字),我們看到,與以往獲得知識的途徑不同,兒童用戶大都通過向同伴或父母親戚學習或依靠書籍自學來獲得互聯網知識的,而很少依靠學校課程和老師。

  在未來的社會,成功的教師將是一個“教練”,學生的夥伴和具有創造性的人。在信息時代,學生可達到互交互學,教師的概念可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並從根本上結束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方式。

  研究還表明,在兒童(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接觸媒介時,如果得到父母的及時.正確的指導,兒童就能從媒介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幫助。這種指導並非可有可無,許多對比研究發現,經過指導的兒童比未經過指導的兒童更有自主性,更能熟練的獲得和理解信息內容,並且更經常的利用媒介解決現實問題。

  所以兒童媒介研究專家都提出:電視等媒介不是兒童的保姆,不能將兒童交給媒介,而要對兒童的媒介接觸進行必要的指導。這種指導在美國、英國、印度、巴西等國的中小學以發展成專門的課程,課程名稱為“媒介教育”,有關互聯網的教育稱為“網絡素養教育”。

  網絡素養教育來源於媒介教育。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學者提出。三十年代初期,倡導媒介教育是為了反對傳媒中的流行文化價值觀念,訓練青少年抗拒大眾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滿足”。60年代以後,隨著學者對媒介功能認識的提高,人們在媒介教育的觀點上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轉變,既由抗拒觀點轉變為培養辨別能力的觀點。至70、80年代,由於官方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學校的媒介教育開始形成規模。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研究者認為,媒介及其文化影響應該得到認真研究,而不能簡單歸為“抗拒”的對象。

  因而重要的不是要告訴青少年反對什麼,而是要強調“人的能力的培養”,即教育應該培養青少年處理媒介信息的能力。

  當我們要有效的利用大眾傳媒時,首先要在對媒介認識的基礎上,發現信息對自己或對社會的意義。一個成熟的受眾總能從容的面對洶湧而來的信息,因為它有一種思想的能力,運用這種能力可以有效的處理信息,從信息中獲得真正的益處。從這個意義上説,沒有思想就沒有信息。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