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中有大半的時間,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不僅教人認識傳統本源,學習詩書禮樂,而且教人結合實際需要,學習射禦術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和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所以被後人奉為“萬世師表”,歷經千載,聖德猶馨。
孔子自述“三十而立”,認為這時的他在文化基礎和行為能力上都已完全具備了自立的條件。最令他高興的是,魯昭公准許了他辦私學的請求。在此之前,教育是由官方壟斷的,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孔子首創開辦私學的先河,興辦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只要肯學習,不問出身,不論貴賤敏鈍,都可以到他這裡來接受教育。從孔子30歲辦私學到55歲週游列國之前,共25年的時間(可加些具體的資料)。雖然其中有2年他客居齊國、4年從政做官,但無論身居何地,他都沒有停止過辦學授徒,這也是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階段。即使在週游列國的途中,屢屢碰壁的孔子,也從不氣餒,使得跟著他的學生們開闊了眼界、磨練了意志,可以説孔子完成了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即使在他以68歲高齡結束了週游列國,返回魯國,在政治失意的情況下,他更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辦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典籍上。
從“十有五而志於學”到晚年的“學不厭、教不倦”,孔子在學習上沒有過片刻的鬆懈。“君子”一詞在古代原指貴族子弟,可在孔子眼裏,就以它為做人的典型,是一切人都可以努力達到的目標。後人熟知的顏回,是最受孔子器重和喜歡的學生,他比自己的老師小30歲。家境貧寒的顏回,德行最好、最好學。每天,家住陋巷的他都是吃一小筐飯、喝一瓢清湯,換了別人,恐怕早就憂愁的不得了,然而顏回卻能安貧樂道、刻苦求學,頗有君子風範。孔子不止一次地讚譽:賢哉,回也!魯哀公曾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只有一個弟子稱得上好學,他就是顏回。當時顏回已先於孔子而亡,而孔子也已是70多歲的老人了,可見這是他一生教學總結出來的結果。在孔子看來,學習不只是唸書或博聞強記,還必須顧及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的確,孔子的許多學生,包括出身低賤的貧困學生,品學兼優,做了官,成了著名的君子。
相傳孔子有弟子3000,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現在查到姓名的有70余人,世稱“七十二賢”。他們或出仕從政,或收徒教學,繼續傳播孔子思想,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對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