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通航,首先就要將湘水引進靈渠注入漓江,史祿下令在湘江內修建一座大壩,這就是大小天平。大小天平又稱鏵堤,是一座人字形滾水低壩,因為它能“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故名天平,它是靈渠精華的樞紐工程,主要用來排泄洪水和攔蓄河水,提高水位,引湘入漓,起着平衡水量和向南北進水口導航的作用。
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還延伸着一道石堤,它的基礎也是用松木打樁,外圍由條石砌築,中填礫石和泥沙。當初的石堤頂端呈三角尖形,“前銳後鈍,形似犁鏵之嘴”,所以被稱為鏵嘴。它的作用首先是分洪。減輕洪水對大小天平的衝擊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鏵嘴還有一個“三七分水”的作用,也就是“三分漓水七分湘”。除此之外,鏵嘴還是一處別具特色的景致。著名的“鏵嘴觀瀾”,就是興安八景之一。
南渠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的功用,則相當於一條引航渠道,通過它,湘江的船隻可順利地到達大小天平上游,轉往漓江,而漓江的船隻也可到達湘江。
為了確保渠道的安全,秦人發現他們還需要其他一些輔助的設施,於是他們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泄水天平。這是建在兩渠上的溢洪堰,相當於今天的排水道。它的設計原理和建築方法與大小天平基本相同,水大時,渠水可漫過石堤經斜坡而下,流進不遠處的湘江故道;水小時,巨石就成了護水石堤。從高處俯視靈渠的鏵嘴和大小天平,就像一把巨大的犁鏵,深深地插入海洋河中,將水劈分為二。南北二渠,分置於犁鏵兩翼,好象兩根飄帶。鏵嘴劈分之水,順着兩根飄帶,緩緩地向南北分流而去。南來北往的船隻,都是逆水到達鏵嘴,繞過鏵嘴後,即轉順水揚帆而去。前人根據這一景觀,集蘇東坡和吳仰貞的詩成一聯:“逆水而來順水去,卸帆仍是挂帆時”,橫聯為“天下奇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