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週內容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創作隨筆     精彩回顧         



晉祠之謎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懸甕山下,有一座近3000年的古祠堂——晉祠,在那輝煌的景致背後,久遠的年代留給我們許多難解之謎,今天,我們就拂去歷史的塵封,面對那些千古謎團,去看個究竟。

  晉祠古代屬晉國,附近有古晉陽城,都因為晉祠長流的晉水而得名。從難老泉四面眺望,晉祠樓閣有序,林木蒼鬱,亭橋點綴,泉水環繞,一派北方園林雄渾壯闊,自然流暢的風韻。一代名流梁思成為此評價:“晉祠又像廟觀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晉祠佔地十公頃,有祠堂,殿宇、寺廟、道觀等各類古建築近百座,宋、元、明、清代代不絕,殿、堂、亭、臺、樓、閣、橋、榭樣樣俱全,堪稱古建築博物館。

  整體格局上,卻要數中心軸線建築最有特色。從晉祠前牌樓、正門開始,經過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鐘鼓樓、獻殿,一直到魚沼飛梁和聖母殿,晉祠主體建築排在了一條軸線上,貫穿東西方向。遠古時代,人們崇拜太陽,晉祠聖母殿正是順著山水走向背山面水,坐西朝東,面對日出的方向,這與近代建築坐北朝南完全不同,一看就是遠古時代遺留的建築模式。所以人們來晉祠,都是先到聖母殿聖母殿是晉祠的核心建築,一派大家氣度。正中高臺上的聖母端坐鳳椅,頭戴鳳冠,面目端莊凝重,宛若坐鎮皇宮、臨朝聽政。她的肩頭是綠色霞帔,服裝色彩穩重和諧,衣紋自然流暢,整體形象雍容華貴,一看就是一位尊貴人物。

  幾百年來,還有各種説法,有人認為聖母與婦女求子有關,但在晉祠,這卻不大可能,因為正殿北面,就有專門求子的場所——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孫殿”。

  苗裔堂裏有神像七尊,中間是子孫聖母,旁邊是培胎娘娘,癍疹娘娘,送生娘娘等等,分工很明確。苗裔堂不是正殿,因此,正殿裏不可能再有一個職責相同的子孫聖母。的是,找遍聖母殿周圍的碑刻,也沒有聖母身份的任何記載——這位聖母是誰呢?

  道教在晉祠山門的北面,有文昌宮、東嶽廟、昊天神祠等,再向西“七十二圪臺”上,還有朝陽洞、老君洞、呂祖閣等等,名目繁多。道家鼻祖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他寫了《道德經》,是一部集華夏文化之大成的古代哲學著作,內容玄而又玄,孔子還曾向老子請教,因此很難被古代女性所掌握,根本沒有聖母之説。

  聖母既不屬佛教、道教,又不像哪路神仙,那就只能在她的周圍尋找線索了。

  聖母的兩旁站立著使女,台下有太監聽命,完全是一派宮廷貴人的排場。大殿裏除了聖母,還有侍從像42尊,其中著男裝的女官4尊,宦官5尊,侍女33尊。她們各有專職,身份、性格、形像都極其生動。 捧印的侍女,穩重老練,含威不露。她左手托著印璽,右手小心地護著,充分顯示了職責的重要。

  這群塑像,她們表情姿態所傳達的豐富信息,簡單的語言很難準確描繪,在我們看來,她們還傳達著更為重要的信息。她們不是一般寺廟的宗教塑像,都是宮廷侍女的真實寫照,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她們維護的,也應該是一個真實的女主人,而不是虛構的神像。

  這麼看來,聖母顯然是一位朝廷的真實人物,但她在哪個朝代呢?從“晉祠”這個名稱上判斷,這座祠堂可能與春秋晉國、三國魏晉以及五代後晉等幾個朝代有關。按常規,塑像總是和建築同時修造,建築是容易斷定年代的。聖母殿是宋朝的建築,似乎可以定論了。但正是建築本身,又給我們透露了新的線索。

  我們看聖母殿前面,與它連為一體的是魚沼飛梁。魚沼是一個池沼,是懸甕山流出來的一股泉水。中國古代‘園為池、方為沼’,這片水的四週是石欄石柱圍成的四方形,水中數不清的魚往來不止,所以得名“魚沼”。 在這水裏,總能看到若隱若現的龍在游動,抬頭望去,就知道那是正殿柱子上的盤龍,這是我國古代唯一保留下來的木雕盤龍。當年是整體雕刻好以後盤上去的,因此是完全的立體造型,這讓我們今天還能夠全方位地觀察到古人對龍的超凡想象。八條盤龍各有名稱,中間兩條展翅欲飛的是應龍,兩邊分別是蟠龍,沒有鱗的蛟龍

  和沒有角的螭龍。龍的雕刻如此講究,這似乎暗示著更為古老的時代。

  從聖母殿向東北望去,就能看到一組並不顯赫的建築,正門上的匾額——唐叔祠。

  據歷史記載,唐叔虞是周朝周武王的兒子,他的哥哥周成王繼承了王位,當時年齡還小,由周公攝政,協助他執掌政權。正當周公去山西平息唐國叛亂的時候,有一天,周成王把梧桐葉子剪成玉圭的形狀,對弟弟叔虞説:“把這個玉圭給你,封你去作唐國的諸侯吧”,當時史官就請周成王選擇吉日正式封侯。周成王説:“我這是和叔虞開玩笑呢”,史官卻説:“天子無戲言”,結果,周成王就真的把叔虞封為唐國諸侯,人們也就改稱叔虞為唐叔虞了。這就是“剪桐封弟”的典故。據説唐叔虞出生的時候,手掌紋是一個“虞”字,因此取名叔虞,是神靈的標誌。

  唐叔虞在唐國,對內興修水利,擴大農田,對外以少數民族的方式劃分土地,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開創了600年開明盛世。他的兒子繼承王位以後, 因地處晉水,就把唐國改成了晉國,在晉水源頭建造了祠堂。因為唐叔虞是唐國王侯,祠堂就一直叫唐叔虞祠。根據《魏書》記載,直到北魏才改稱“晉王祠”,簡稱晉祠。由此看來,晉祠不僅是唐國王侯的祠堂,也是晉國的國廟。

  晉祠最古老的是周柏。在正殿兩邊,左右對稱。北面的周柏,名叫龍柏;南面也應該是一株同樣的周柏,叫鳳柏,可惜在清朝道光年間被不肖子孫砍伐,但幾千年來,兩株柏樹一直被稱為“齊年古柏”,表示它們同年種植,與祠堂同樣天長地久。雖然周柏皸裂斑駁,歷經滄桑,卻依舊樹榦挺直,枝葉常青,靜臥在一旁,如蒼龍欲飛。明末清初第一書法家傅山親筆為周柏題詞“晉源之柏第一章”。假如這確實是周朝的柏樹,它就能旁證祠堂的歷史。但是,周柏只是傳説,並無記載。為了搞清周柏的樹齡,2002年3月,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

  京園林研究所,利用C-14交叉定點法來測定周柏的樹齡,測定結果是2600-2990年,這個時間是中國古代西周時期。像這樣左右對稱的古樹,一般都是與建築物同時期種植,周柏的樹齡,應該就是建築物開始建造的時間。

  根據這個測定結果,再結合古人所依據的風水位置,建築佈局,可以大致斷定,正殿這個位置,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建造祭祀性建築物,應該就是唐叔虞祠。參考《魏書.地形志》《通志》《邑志》《元和志》等多種文獻,都有唐叔虞祠的記載,只是多年來一直缺少直接的考古證明,現在,周柏成了活的歷史物證。 由此看來,唐叔虞祠確實是西周的古祠堂,是晉祠正宗。這個結果,卻使人們對祠堂搬遷,聖母身份更加迷惑不解了。

  聖母如何出現,這是晉祠最大的謎團,困惑了歷代文人墨客十個世紀,我們在採訪中,打聽到兩位老人,他們已經找到了打開謎團的鑰匙。

  當地有兩位成天鑽在古書堆裏研究晉祠的老先生袁漢城和王劍霓,都已年過花甲,根據他們的最新發現,我們在宋朝宮廷檔案《宋會要輯稿》中,找到兩封重要的詔書,一封記載著大中祥符四年“平晉縣唐叔虞祠,廟宇摧圮,池沼湮塞..令本州完葺”。另一封記載了六年後,要求當地“銀銅真珠並以輸官,以備修廟”。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趙光義攻克並燒燬晉陽城三十二年後,唐叔虞祠意外地轟然倒地。什麼力量能摧毀這座規模巨大的建築呢?聖母殿南墻根羅洪先的碑上透露了一個線索。碑文只有四句,“懸甕山中一脈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移步,五十年來帝母臨”。據當地人觀察,聖母是晉中人的臉形,而劉太后的老家就在晉陽;碑上寫著帝母臨,而邑姜是王侯之母,劉太后才是皇帝之母;這尊鐵人原先立在聖母殿前保衛聖母,也是劉家人為首集資鑄造,銘文寫著“一人積德于百年,後裔承恩于四世”,正是劉太后專權到造鐵人之間近百年,這位劉植一家四代享受恩惠的記載。這些看法言之成理,儘管只是推測。 但是,趙光義的軍隊在晉陽殺人放火到建造聖母殿不過50年,如果當時搬走唐叔虞,換上劉太后,也就是換上趙光義兒媳的塑像,只會重新激怒百姓,無字碑就是證明。當朝太后心裏明白,江山穩定更重要,聖母只能是邑姜,無論她像誰。

  雖然淡化唐叔虞,樹立聖母邑姜是朝廷的政治手段,但邑姜是神農炎帝的後代,她的丈夫周武王是軒轅黃帝的後代,她的家族代表了中華民族炎、黃兩位祖先的融合,備受人民敬仰。從聖母被百姓接受、歷代享受祭祀來看,聖母邑姜是眾望所歸,人心所向。1958年,郭沫若先生來晉祠遊覽,考查了這段歷史,最後欣然題詩“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表示了他的傾向和看法。最新的這些資料和推斷,使晉祠的謎團終於逐漸清晰了。當然,聖母邑姜,眾人還在評説,三晉古祠,古跡風采依舊,這裡仍然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