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許多讓世界驚嘆的文化瑰寶,如崑曲、京劇、剪紙、皮影戲、面具和年畫等等。在今天的節目當中, 我們就將跟朋友們共同來了解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年畫。
年畫可以説是中國的一個民俗了,中國也是民俗的博物館,比如在不同的年節的時候也要貼不同的畫,民間有很多的神,在不同的時節都要貼出來,那麼最典型的年畫當中的神應該算是哪一個?
有人説是年畫源於門神。從古代來説,最早的就有神荼鬱壘,把它塑造成兩個將軍的形象,擬人化,而且怕人還不認識,還把這兩個字,把他們的名字還都書寫在旁邊。還有個很重要的門神就是鍾馗。在老百姓心目當中,鍾馗就是一個捉鬼的英雄。 有個傳説:鍾馗他本來中了進士了,因面貌長得很醜陋,皇帝看了不喜歡,結果憤而自殺,後來皇帝覺得對不起他,就讓他來主宰陰間的事情,所以他後來就治鬼。
清代劇作家張大複寫了一齣《鍾馗嫁妹》 成為崑曲中常演不衰的劇目,舞臺上五鬼一判載歌載舞,做出種種身段,粗獷中含著嫵媚,穩健中透著瀟灑,這一個個雕塑感極強的亮相,內行人稱之為“門神架子”,意思是這些動作是從民間門神畫中得來的。
鍾馗藝術形象的創始人,據説是盛唐時期的著名畫家吳道子。傳説唐玄宗久病不愈, 夜間夢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大鬼,那大鬼自稱鍾馗,對他説:我乃科舉不捷的進士,願為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玄宗醒後,疾病隨之痊癒,便招來吳道子,令他將鍾馗形貌繪為圖像,頒行天下在歲末張挂,以除邪惡。從此,“鍾馗門神”畫便在宮廷貴族中興起,而後逐漸散佈到了民間。
傳説總是帶著些演義的性質,據史料記載,遠古時民間曾流行著一種驅儺打鬼的儀式,儀式上所用的打鬼棒,即被稱作為“終葵”。聰明的唐人,竟將這小小的打鬼棒做了擬人化的引申,才演繹出了一段終南山不第進士的傳説。
到了清代,人們已經不滿足單純的平安無事而希望獲得更多的幸福,於是就給鍾馗配置了各種吉祥物,運用諧音寓意的手法渲染喜慶色彩 還産生了劇作家筆下藝術化的鍾馗形象 使鍾馗有了驅邪降福的雙重職能 畫上的鍾馗,大都是衣帽不整、虬髯蓬發、怒目仗劍 在尋找著鬼魅妖魔,在人們心目中“鍾馗”成為人間正義的化身。
楊柳青的鍾馗,身穿鎧甲外罩紅袍,腰係玉帶仗劍而舞,並以手指著空中飛來的蝙蝠,寓意著“福自天來、福在眼前”。
桃花塢門神中有風度瀟灑的騎驢鍾馗,侍從小鬼撐破傘相隨,鍾馗手執牙笏,目視前方空中吊係的蜘蛛,象徵著“喜從天降”。
最有趣的是濰坊的“打豬鬼”鍾馗,幅面不大印製似也粗糙,但造型卻質樸生動,極富鄉土氣息,把它貼在牲畜圈門上,準能保六畜平安。
民間還將鍾馗俗稱為“判官”,與盼望的“盼”諧音,因而就有畫家別出心裁地繪製出鍾馗肩馱童子的形象,隱喻著“盼子得子”的美好願望。
五月,在中國被視為“惡月”,是各種毒蟲出現和疾病流行的時節。也許是出於人們對鍾馗的好感和信任,又讓他肩負起了驅毒祛病的重任,在南方,端陽節就有貼“鍾馗斬五毒”的習俗。
“排列著破傘孤燈,對著這平安吉慶 俺這裡一樁樁寫下丹青,似一幅梅花春興”鍾馗的故事本為無中生有,但這個驅邪降福的美好形象,卻在民間流傳了上千年。
過春節,貼年畫,是中國老百姓的傳統風俗習慣。每到歲末,家家戶戶都要張貼各式各樣喜慶吉祥的年畫。特別是在農村,從大門到堂屋,從正房到偏房,從墻上到炕頭,從窗頂到窗旁,甚至連糧食囤和牲口棚都無一疏漏,把個農家小院裝點得紅紅火火 喜氣洋洋
什麼年畫貼在什麼地方,都是由它長期的居住環境來決定的。臨街的大門,要貼武門神,這上面貼的是秦瓊和敬德,秦瓊和敬德他們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庭院的安全。
這是屋門,屋門上又貼文門神,這裡貼的是五子奪魁,據説古代趙玄有五個兒子,他這五個兒子後來都考取了功名,做了官,主人貼這個五子奪魁就是希望他的子孫像趙玄的五子一樣,將來有出息。
房門畫的張貼,要根據主人的身份,這上面貼的是美人童子,這裡面是媳婦住的房子, 同時也告訴客人,這是女眷住的地方,不能隨便進去。
這是一個攔門,這個“攔”就是現在的廁所,古代的農民要在這“欄”裏面養豬,貼的這個年畫叫“欄門判”主要職責是捉妖除怪,保護農民養的豬平安無事,不生病災。
北方農民以前住的房子是用泥坯壘起來的,所以它窗棱子內外都各有三十公分,適合於窗頂和窗旁年畫的張貼。窗旁貼的是荷花,這邊貼的是牡丹,它的寓意呢就是連年有餘 富貴長春。
灶王爺據説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的一家之主,他的主要職責是了解人間的善惡,然後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去給玉皇大帝彙報,為玉皇大帝懲惡揚善提供依據,所以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灶。這裡頭是炕頭畫,炕是以前農民取暖和睡覺的地方,所以它三面都臨墻,這墻上都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年畫,它的題材和內容都非常豐富,老人有空的時候就給孩子講講年畫上的故事。
過年時,最高興的要算是孩子們了,借著挨門逐戶拜年的機會,看年畫聽故事,成了他們過年時的一大樂趣,不論到了哪一家,他們都要饒有興趣地指東道西議論一番,那些孩子頭兒們也借機向夥伴們炫耀自己的多知多懂。瞧,這紅臉兒的是秦叔寶,黑臉的是尉遲恭,黃色的老虎,綠色的獅子,這邊老鼠嫁女,那邊猴兒搶草帽,八洞神仙過橋越海各施法術,岳家小將大戰金兵保家為國,琳瑯滿目好不熱鬧,放眼望去,只覺得色彩斑斕,喜慶吉祥。
如果從真正含義上來説, 應該是有紙了之後才有了真正的年畫,宋朝之後到今天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麼多年年畫之所以能夠在這個社會當中存在,一定有它自身的魅力,它反映老百姓或者説是農民的生活理想,他起碼得喜歡,他得愛看,它説的這些美好的事,得説到大家心眼裏,大家得企盼這些東西,所以它才能有廣泛的市場。所以年畫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每年都有這樣的交流,不好的樣子,我明年就不買了,它是由市場來反饋很真實信息,市場導向。
年畫是産生於農耕社會的一種民俗藝術,它的創作者大都是普通的農民,就像老實厚道的農民説話開門見山一樣,年畫是用直接告訴的表達方式,敘述著農民的文化思維觀念,表現著農耕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是一幅傳統的民間年曆畫,上面有二十四節氣,下面是春牛圖,它代表的含義就非常豐富。現在這個童子是畫在牛的後面,表示今年的春天來得晚了一點,如果把他畫在牛前面,就是春天來得早。再看童子的腳,只穿了一隻鞋,這説明了今年雨水正合適,如果穿著兩隻鞋,表示今年要旱,如果他光著兩隻腳,就是告訴你今年雨水多了,要澇。
辛勤勞作了一年,農民最關心的當然是莊稼的收成如何,年畫中有許多反映喜慶豐收的內容。我們來看看這幅畫,畫面上方有幾句順口溜:“豐收太平年,短工作了難,東莊好飯食,西莊多給錢”,趕上大豐收的好年景,各家的人手都不夠用,農村中的壯勞力突然變得格外搶, 以致畫中的這個小短工,面對東家給出的優厚待遇竟不知該如何選擇了。在這裡畫師並沒有直接描繪打了多少糧食,但我們卻不難想象那種車拉人扛,稻穀滿倉的忙碌而喜悅的豐收景象。
民間畫師在作畫時,還常常把現實生活與傳奇想象以及百姓的美好願望結合在一起, 比如這幅《包公上任》,出現在畫面上的包公,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斷案時威武嚴峻、不徇私情的青天大老爺,而是一個農忙時勞作在田間的普通農民 包公正在割大麥,朝廷頒旨,公差來請,然而“三秋不及一麥忙”,包公望著自家尚未收割完的麥子,遲疑不定 這時,天官來助工,從天上祭下幾個雜役 幫助他家搶收搶種,使他安心赴任。這幅年畫以農民獨特的視角,形象地表現出清官“為國除姦,為民除害”是合乎天意順應民心的。
年畫不僅反映了蕓蕓眾生的農耕生活,有些居然還大膽地勸喻權傾天下的皇帝老兒。
《民子山》,是山東濰坊楊家埠早期年畫作品之一。它描繪的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兒時的一系列傳説。畫面上有朱元璋出生的古佛寺、朱元璋小時候給人家放牛,以及他在民子山上裝皇帝的趣事。
説到這張年畫的起因,還有個讓人心酸的故事。傳説朱元璋坐了天下,兵伐山東,使許多無辜百姓慘遭殺戮。亂軍中一位老畫工死裏逃生,他不忍再看一方百姓被大明兵丁所殺,就拿起畫筆創作了這幅《民子山》,想提醒朱元璋想想過去,不要對山東父老如此殘忍
這張畫通過正宮馬娘娘呈到朱元璋手裏,朱元璋看後,惱羞成怒,下令捉拿送畫人斬首示眾。是馬娘娘拉住朱元璋,一樁樁一件件,講起了過去的艱難困苦,朱元璋聽得淚如雨下,最終傳旨,撤回了討伐山東的大軍。這件事雖是傳説,但朱元璋派常遇春平魯之事,《明史》中確有記載。明代《典故祭文》中也曾提到,朱元璋命人將其艱難起家的戰伐之事繪製為圖,“以示子孫,朝夕觀覽,庶有所警”。
因為年畫的製作中心經常在商業要道上,年畫的設計者聽別人説或者自己到那兒去看過,所以他的見聞就比一般老百姓豐富得多,老百姓那時候又沒有照片,又沒有電視機,想了解點兒東西,年畫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識來源渠道,可以説這是年畫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它使老百姓不斷地能夠從年畫裏邊得到一些時事的,政治的,科技的,各方面的新的信息。
18
在楊家埠的年畫史上,有一個最著名的年畫藝人叫劉明傑,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慈禧太后倉皇出逃,當時劉明傑就創作了一幅年畫叫“慈禧太后逃長安”這幅年畫創作出來之後,當時流傳很廣,後來就被濰縣的官府發現了,馬上就派清兵到楊家埠去查封畫店,尋找這幅畫,後來查封了好多畫店,把這幅畫的原版,搜了去以後,當眾劈毀了。
清代末期,我國各地的年畫藝人以反帝戰爭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由於年畫藝人不可能親臨戰場,所以描述戰爭場面的年畫作品大都是憑想象而作,在繪製新題材的同時,也還保留著傳統年畫的構圖表現方法,比如這幅《北京炮打西什庫》的年畫,描繪的是光緒二十六, 山東義和團被清政府調到北京攻打西什庫教堂洋兵的一場戰鬥。西華門下,勇敢的義和團團員正與裝備精良的侵略者開槍對射著,這時,交戰雙方之間上空的一朵彩雲, 有兩個身著清代時裝的美女,手執紅燈,祭下四名“紅燈照”女兵,她們手握鋼刀, 坐在地上,一個女兵擲刀在地,雙手掩耳,表示槍炮聲震耳欲,激戰正酣。
民國初年,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時期的年畫中,出現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上諸多新鮮事物的作品:什麼女子上學堂,中國人穿洋裝,以及這些從未見過的交通工具,新式的建築,戎裝的外國人和西方的結婚儀式等等,對於那些祖祖輩輩守家在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説,無不感到新奇震撼和不可思議,新事物、新生活、新景觀成為農民過年時的新話題。
年畫的題材內容首先要吉祥,構圖要飽滿,形象要可愛,誇張的也得可愛,你像門神的腦袋,很大,按照現在叫前衛藝術,實際上我們老祖宗早已就有這個了。現在我們的很多繪畫,或者是攝影作品,都給它虛化了,突出主題,但是(年畫)就要在很繁雜的畫面當中,還要有主題 ,主題更加突出,今天我們來看這些年畫,也確實是這些民間藝人的一個很強的功力。
還有它色彩運用是非常強烈的,設計很大膽,造型也很誇張,年畫是過去老百姓家中唯一色彩斑斕的東西了,它表達的是老百姓所有的,很實際的願望,吉祥,辟邪,求財,求子,信佛等。經過歷代年畫藝人的總結創造,年畫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獨特的,程式化的表現方式。
在人物的造型上,畫師們運用最突出的手法就是誇張比例,畫人總是把頭部誇張 突出面部 就説這頂盔貫甲的武門神吧,經畫師們誇張后 它的身高還不及四個頭長,個個像坐地炮,讓你費盡力氣也難把它搬倒 而“美人條”中的佳人總是被描繪得格外清秀,削肩細腰,身軀苗條,面如瓜子,口若櫻桃。
在人物的動作方面,畫師們常常選用概念非常明確的動作。比如趕馬的人一定要揮動鞭子,割麥的人則要把鐮刀搭在麥杆兒上。
用典型動作説明典型意義,在年畫中也是隨處可見的,比如人抬元寶或車拉金錢回家,就是“發財還鄉”,五個童子爭奪頭盔就是“五子奪魁”等。
注重裝飾效果的年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滿”,一幅畫上總是密密麻麻塞滿人物或其他象徵吉祥之類的符號,這種構圖不講縱深空間,只講平面構成。畫中的人物各人佔有各自的位置,互不遮擋,如同列隊進行角色介紹一樣,清晰明了,有時畫中要畫的人和事太多了,畫師便採用分層的方法,從而把它們一個不漏地全部擺在畫面上,好讓那些不識字的農民用指頭點著數個明白。
年畫的色彩講究單,明亮,鮮艷。 畫師們大膽地把紅綠、黃紫這些強烈的對比色並置在一起,造成火爆的調子,同時又對不同題材年畫的客觀效果做出精心的安排。比如門神、灶王等一般不用粉紅、草綠等這些看上去輕佻的顏色,以免損害畫面的嚴肅性。而閨秀房門上的美人條,加進了大片的粉色,給人以鮮艷悅目、春意盎然的感覺,屬於戲曲故事的則使用接近於戲裝原有的色彩;供農民觀賞取樂的,就多用嫩黃、草綠、粉紅,從而使畫面增加跳躍感。
咱們中國之所以有五千年的文明,連續不斷的文明,這種傳承是通過圖書來進行的。圖書本身來説就有兩部分,純文字的就是書,帶畫面的那就是畫。所以兩個字的連接也證明了它內容涵蓋的豐富,有圖有書。所以年畫的範圍是很廣泛的,有的它更形象,它比文字更形象,它是形象的一個文化的傳播。
戲出年畫,曾被稱為“最有學問的年畫”。在中國悠久的、以農業為主的世俗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識字,戲曲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戲曲本身是受演出時空限制的,而戲出年畫則不然。過年時,家庭中每年一更換的戲出年畫可以與人們常年相伴,當家中長輩指著墻上的年畫向孩子們解説角色、情節時,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便如此世代傳承。
“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人們喜歡戲出題材的年畫,就是因為它有戲。一般年畫藝人都選擇當時名伶的拿手好戲,當場描下感人最深的情節和優美的表情身段,畫成底稿帶回作坊,反復修改刻印而成。戲出年畫不但精要地敘述了戲曲故事的情節,還細緻地描繪了舞臺上色彩繽紛的人物形象和身段架式,使觀者如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年畫中表現長靠武生殺打之戲的,場面大、聲勢大,人物繁多,氣氛熱烈。
而在描繪短打武生戲時,常常是捕捉演員亮相的一瞬間,講究的是對劇中人物精、氣、神的刻畫。
對於以唱工為主的文戲,演員的身段不多,年畫藝人便通過對劇中人物神態、眼神等細微處的精到描繪,來表現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
《空城計》是一齣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戲,京劇表演藝術家楊寶森一曲“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至今仍風靡大江南北,令戲迷們為之傾倒。
各地年畫藝人以《空城計》為題,創作了不少年畫。
司馬懿心計雖多,到底鬥不過諸葛亮。城樓上,諸葛亮神色鎮定,搖扇撫琴。城下的司馬懿,一面傾聽諸葛亮的琴音,一面思考著大軍的進退之策,他回頭看了司馬師一眼,不準兒子輕舉妄動,這一眼,父子之情盡在其中。再看圖右下方的老軍,笤帚夾在腋下,連街道都不掃了,只是一個勁兒地招呼司馬懿進城,看他的樣子似乎比諸葛亮還鎮定,難怪司馬懿堅信,西城絕非空城。年畫藝人在創作這幅畫時,沒有照搬舞臺上的程式化,而是讓司馬懿騎上了真馬,使這一情節看起來更緊張更生動。
在《轅門射戟》這幅年畫中,畫師對人物的眼神和手勢的刻畫尤為出色。只見劉備目視前方而意在畫戟,表面裝作若無其事,但微翹的手指卻洩露了他的心機。他的喜怒不形於色,正好與呂布箭中畫戟後的沾沾自喜形成對比。畫中的紀靈勾臉譜,黑色的眼圈不須再另畫眼線,自然呈現出目光如炬的效果,畫師只輕輕一點睛,就把紀靈心中的不悅和無奈曲曲傳出。
各種形式的戲出年畫,貼在墻上,窗旁,炕圍,成為家居裝飾的一部分。閒來無事舉目觀賞,抒發一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感慨,或與孩子們講述畫中的戲文,使他們認識民族的歷史、文化,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這幾年,在年畫的發行上,看來是不如以前了,但是我們從另外方面看到,現在在廣大農村裏邊,甭管他住的什麼樣的洋樓,年畫還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過年貼年畫,是中國人的一個烙印,去不掉的,不是説你富裕了就可以不貼了。香港、台灣,海外的華僑,甭管他現在都是洋裝,“我心還是中國心”,到過春節的時候,他一樣要貼年畫、放鞭炮!
今天我們通過跟專家這樣一聊,可能説只能是初步認識了年畫,但是它裏面更多的文化內涵,還需要我們花更長的時間去挖掘它。所以我們特別希望通過這期節目讓更多的觀眾朋友來關注年畫,跟我們一起投入到保護遺産的工作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