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創造、傳承著中國的古代音樂,他們的工作既娛悅於人,又娛悅于神,可以説他們從事的是一項高尚的工作,然而他們卻不願意讓自己的後輩重復自己做的事情。可是,又不得不把自己平生的絕活,全都傳給自己的子孫,他們終生沒有自由,可以被買賣,甚至被當做殉葬品,和死人一起埋入地下。那麼他們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過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難道他們就不曾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我們行內人叫他樂戶。
除了官差,祭祀以外,就是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老人慶壽,小孩滿月,樂戶都要去幫助人家,這個樂戶是一個歷史概念,它不是一個現在的概念,因為現在已經沒有樂戶這個稱謂了。準確的説,現在我們叫的樂戶,應該叫樂戶的後人,這個概念應該定位在什麼時候?就是從北魏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間,那時候他們是有樂籍的。進入關於樂戶在歷史上的定義,我覺得應該是六個字,專業、賤民、樂人。
元宵節的時候,我們來到山西上黨地區長治市,這裡是樂戶人生活比較集中的地區。按當地習慣,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樂人們辦事最繁忙的季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們看到的大街到處是戲臺,到處是花燈,一派熱烈紅火的氣氛,對樂戶來説,這幾天,是他們鉚足了勁要展示自己技藝的時刻。
樂戶人大都從事專業演奏,所以不少人演奏水平很高,有許多人能用蘆哨和嗩吶,吹奏出生旦淨末丑各種行當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引人入勝。
聽説壺關縣的劉聚有曾經獲得過縣裏吹奏比賽的第一名,我們就去拜訪他。在我們的請求下,劉聚有、劉鐵聚兄弟給我們表演起來。劉聚有本領很高,他能用一口銜住三個嗩吶同時發聲,還能用兩個鼻孔吹奏嗩吶。三井村原本是一個寂靜的小山村,這一天劉聚有們的演奏使它變得熱鬧起來。晚上還有一場重要的比賽,劉聚有兄弟倆還要去趕場。樂戶走了,三井村又恢復了平靜。
一般咱們講的吹鼓手,在樂器方面,藝術方面,可能只掌握一兩種技藝,樂戶是很全面的,樂戶在歷史上就是一幫專業樂人。技藝很精湛,積澱非常之深厚, 當地有一些順口溜説,頭戴七折八扣,身穿有領無袖,腳踏五福捧,手拿一尺不夠,走在人前,吃在人後,連毛芽菜,點心不溜。這個是説明這幫人身份的低微, 他們的經濟上,並不是最窮的一個群體,但是主要是社會地位,社會上對他們的尊重程度,這個是他們最悲慘的地方。
元宵節是山西民間隆重熱鬧的娛樂節日,從正月十四到十六“鬧紅火”在全省非常普遍。
“一隊紅火半家鼓”,鼓吹樂在紅火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時候是鼓樂班的忙季。各村都能以請到吹奏技藝超眾的鼓樂班為榮。各村的紅火隊伍要在縣城或中心集鎮集中匯演,帶有競賽的意味。嗩吶聲聲,鑼鼓陣陣,鼓樂班社在城區的鬧市和許多重要的居民區吹吹打打,載歌載舞,其中不少是樂戶後人的班社。
立春的時候,要用樂戶,假之冠帶,曰春官、春吏,又裝春婆一人,叩謁于官長及合邑薦紳之門,一報春至期。時日,集優人、妓女及幼童扮故事,謂之演春,次一日,官長率僚屬,繞城一週,禮畢,鞭土牛使碎,名曰打春。 正日,大家取春牛土,書吉利字于門,並啖蘿蔔數片,名曰咬春。
從北魏時期,建立樂籍制度,樂籍制度,當時進入樂籍的叫樂戶,是一種戶籍制度,專門列入另冊來管理一個群體。進入樂籍的有三種人,第一種人是刑事犯罪人員的家屬,這是在魏書中説的很清楚的。當時不是以多少錢來算的,是以多少匹布來算,夠不夠五匹布的價值,手從都要斬,這強盜,妻、子就是他老婆孩子配為樂戶。第二種就是陣獲俘虜。第三種,就是因政治獲罪。
我們現在知道,從孔子的時候提出六藝,是將樂是置在禮之下的,而是置在“樂社術數”之上的,而且歷代的統治者和君王也肯定了音樂對人所起到的教化的作用,從什麼時候開始,專門從事音樂的這些人,地位就發生了這麼大的轉變,又為了什麼?
實際上最早的樂師,地位是相當高的,因為他是溝通人和神之間的一個橋梁紐帶的作用,比如古代的巫就是這樣,巫舞樂都是聯絡在一起的,地位非常高,到了周代還是禮樂制度,把樂作為人修身養性的必備的一個條件,這時候的樂也是地位非常高的。但是這時候,樂工、樂師、樂人的身份地位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樂之神聖和奏樂人身份低賤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反差,就是叫二律背反,到北魏時期,整個的這一個群體,就處於一個社會的最底層的地位了。這是一個專門的制度,可能是北魏,實際上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的時候,對罪犯、俘虜、政治獲罪的這個群體,帶有一種懲罰的措施,所以把這些人,放專制一個戶籍,用打入另冊的方式,來管理這一個群體,這是一個政府行為,一個統治者制定這麼一個政策,一個制度來決定了這個群體的地位的低賤。
當時樂人衣服的著裝顏色也是有要求的,必須要穿綠色的衣服,所以後來很多民間的傳説,包括現在咱們好像約定俗成的説法,戴綠帽子的,龜家呀,都是服綠,就從那個時候傳過來的。以前舊王朝,包括舊社會,對樂戶是很不公正的,他規定有三條禁令。其中有一條是不許讀書,第二條是不許應科舉,第三個就是“當色為婚”,什麼時候才允許他們讀書,是1723年,雍正把樂籍制度禁除了之後,説了一句話,下代三世,從禁除這個樂籍制度開始,往下數三代,你們只要能夠潔身自守者,不幹這個樂戶了,不幹奏樂這個活了,可以允許你們家報官,允許你們家讀書,允許你們家應科舉。
應該説樂戶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不僅僅山西有,也不僅僅上黨地區有,是全國都有。
我們在浙江調查的時候就發現,他們的惰民實際上就是南宋傳下來的樂戶。作為山西這個地方的樂戶,為什麼會這麼多?他一直是跟著幾個都城,他們距離都比較接近,特別是在明代的時候,有一個政策,就是全國不分南北,罪臣、罪吏及其眷屬聚罰山西.北京的樂戶都是大同人,但是全國的罪臣、罪吏,把他們的眷屬,發配到山西以後,發配到大同,再從中選出一批資質皆麗者,再充京師。
1723年樂籍制度開始廢止。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實際上跟前邊沒有任何的變化,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轉變?應該是從解放以後,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在最底層,共産黨一來,他們就都跟著共産黨走了。加上他們走南闖北,有點見識,所以解放初期,當地的樂戶幾乎都是村幹部,都是農會的幹部,所以他徹底翻過身來了:真正的領我們翻身是共産黨,這是事實勝於雄辯,你以前甭管雍正他有這麼一道聖旨,問題沒有解決。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女樂人,在當時叫娼優。你看她笑得那麼開心,但是她們背地裏還要“侑酒伺枕”,用現在的話説就是賣身。她叫朱簾秀,在當時算是轟動一時的名角。關漢卿和她關係很好,因為她技藝高超,男女角色都能裝扮。據説關漢卿的戲一寫出來,基本上都是由她來演,甚至關漢卿還為她寫劇本。
然而,朱簾秀是一個正籍樂人,她不能跟籍外人交往、相愛,他們不可能正大光明地生活在一起,沒辦法,關漢卿只好帶著她遠離家鄉,演出了一幕現實生活中的悲劇。
這種戲是由樂戶扮演的,在廟會上敬神的正宗戲。你看,這個時期的戲劇還是古老的唸白,沒有唱。而且,都是實景。樂戶們在戲裏要搭7處戲臺表現關羽過關斬將的整個過程。這匹紅色的馬代表赤兔馬,甘、縻二夫人坐在真正的車上。曹操趕來表演灞橋贈袍。整齣戲全村700多人都要參加,尋親的隊伍從這個戲臺走到那個戲臺,一共要走7個戲臺。每到一個戲臺,關羽上到臺上斬一個將,接著趕往下一個戲臺。這樣,從村裏走到村外,再走回來。關羽很快就斬了孔秀,繼續趕路。但是在這出樂戶戲《斬華雄》裏,華雄就不會死得那麼簡單,他要到處跑,還可以跟人要個紅包,可以想象,全村人跟著他跑是多麼熱鬧。
上黨樂戶人表演戲劇的獨特方式已經演了將近1000年。他們用自己的傳承方式保存了這種“活化石”一樣的戲劇。
下面我們要説的是老樂戶周金水。和王雙雲老人不同的是,他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是捨不得離開樂戶隊伍的一位老人。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七,按理説,十五一過,樂人們的表演活動就要收攤了,但是今年和往年不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周的活兒一直就沒有斷,來找他辦事的人特別多。為了在新年討個吉利,晚上一家集貿市場開業邀請老周表演一場,和往常一樣,趕場之前,老周要給每個徒弟結上一次的帳。
天快黑了,離演出還有一個小時,老周門按部就班地排練。我們看到老周的樂隊添置了很多現代樂器。周金水畢竟老了,演奏這些現代樂、流行樂有點力不從心。對他來説,那些傳承下來的牌曲更規範、更嚴謹,但是,沒有廟會和祭祀了,人們似乎更喜歡這種節奏快、有點鬧騰的曲子。
在拍攝快完成的時候,我們也和那些老樂戶一樣擔心,古老的曲牌會不會被現代的音樂代替,但是,徜徉在長治街頭,我們發現,演奏音樂的藝術團體比比皆是,群眾把他們叫做“八音會”。山西不愧是“民歌的海洋”、“吹打樂的故鄉”。
解放之後,樂戶的生存狀態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如今是生活的主人,是音樂的主人,可是,他們又面臨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吹奏的儀式少了,人們的生活觀念轉變了,傳承方式也由父傳子,改為了學校招生、辦班、授課,這些都是給樂戶和他們賴以生存的音樂提出新的挑戰。可是當我從山西採訪回來之後,我發現,民間藝術是有著非常強烈的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只要有滋養藝術的土壤,有熱愛音樂的人們,民間藝術是不會消失的,最後,非常感謝幾位嘉賓來到演播室,同時也要感謝電視機前觀眾朋友們的收看,我們下期同一時間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