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週內容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創作隨筆     精彩回顧         



明祖陵


  朱元璋是鳳陽人,今天在這個節目中,給大家更正一下,朱元璋其實並不是鳳陽人。他家老家原來是江蘇省句容縣,在那兒是一個淘金戶,因為受不了元朝官府的壓榨,後來就舉家遷徙,一直遷徙到淮河邊上。也就是現在盱眙縣。

  這座風景秀麗的小城就是盱眙,為什麼叫盱眙,是因為我們眼前的這座山。我們從畫面中可以看出,這座山不高也不大,但它出現在一馬平川的蘇北平原,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顯得異常奇特了,也許正是這種原因,這座山自古就被往來于這裡的文人墨客稱之為“第一山”。在這座山上人們能登高望遠,張目為“盱”,舉目為“眙”,長此以往盱眙就漸漸地變成地名了。

  在距離盱眙縣城西北二十公里處有兩個小村,一個叫明陵村,一個叫祖陵村,這兩個村落和明祖陵有什麼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但從這兩個村落的村名來理解總覺得應該和明祖陵有關係,為了解開疑惑,我們攝製組專程到明陵村採訪了這裡的村民(一個姓朱的老人):“在明祖陵沒有發現以前,這裡就有明陵村、祖陵村,這兩個村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朱,至於為什麼都姓朱,為什麼叫明陵村、祖陵村我自己也不了解,不清楚,但離我們村不遠,有個地方叫‘大墓頭’”。

  1962年的5月,南京博物館考古部一個組進行洪澤湖周圍的考古調查,在經過洪澤湖邊上的孫大莊時,發現了古代遺址,這個莊上老百姓早就遷走了,因為這兒是經常淹水的,但是除了古遺址之外,莊上遍地是黃色的琉璃瓦,都是破的,這種瓦(古代)只用在皇家的宮殿,一般人是不能用的。看了這個瓦以後,就可能有重要的發現。沿著洪澤湖邊上向東去找,大概走了五六百米,發現了那個湖邊上一排石刻,大概有兩百五十米長,前面兩對麒麟還在水裏,泥土把它遮著,石獅子後面有兩對華表,華表的後是石馬,再往北面去,有石人,再往北去,是祭殿,一座大殿。這個大殿的石柱杵,稍有移動,基本上完整地擺在了原地。

  這個是帝陵的規制是沒有問題了。天安門前還有兩對華表,一對在故宮裏面,一對在外面,一個盼君出,一個叫望君歸。這是勸戒皇帝的。但是華表的體制是帝王莫屬,不可能有第二個人敢立這個。從我們的發現,可以證明它是明祖陵,為什麼證明它是明祖陵呢?一個在孫大莊的南面有一個叫明陵村,這個村上的人都姓朱,可能是守陵的陵戶,這是一個情形。根據《泗州志》上的記載,泗州城外就是盱眙縣有祖陵,朱元璋祖父的陵墓,所以確定它就是祖陵所在。祖陵志所在《明史錄太子史錄》裏面有記載的。

  本來張正祥等專家,準備上報國家文物局,想把這個文物給修起來,這個時間大約有6個月的時間,然後是一場大水又把它淹沒了。這一段期間,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這是一塊1974年在盱眙西漢古墓中出土的兩塊墓葬頂板,在頂板上刻有兩幅星象圖,這兩幅星象圖考古學家經過考證發現,它與漢元帝初元五年,也就是公元前44年4月一顆彗星運行記錄吻合。在這以前,世界上一直把公元66年耶魯撤冷出現的彗星圖,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圖,盱眙彗星圖的出現改變了這一認定,把人類研究彗星的歷史提前了100多年。

  盱眙環境幽靜又處在交通要衝,因此自古就成為來往行人停留之地,文人墨客路過盱眙“例遊第一山,酌玻璃泉,題詩石壁”。在第一山,大大小小的石刻和碑碣就有198塊之多。在這裡我們如果不是從藝術的角度去評價這些國寶,而是從人文與歷史的交融去理解盱眙的文化積澱,無疑這裡是一塊古老文明的沃土。

  從盱眙歷史發展軌跡來看,陳勝、吳廣、劉邦、韓信、項羽、項良等英雄豪傑,都是在這塊土地上“揭竿而起”。

  盱眙的“風水”成為朱元璋“肇基帝運”“鐘祥孕秀”的聖地,洪武18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標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選定楊家墩修建祖陵。一方面能夠寄託對先祖的哀思,同時也可以達到他“承天命,治國家”,鞏固大明王朝的目的。它是一個風水寶地,為什麼又被淹了,這個其實就是跟“黃河奪淮”有關係。做歷史,做考古的人,大家都非常關注這個事件。

  在蘇北平原淮河、運河、黃河有多年糾纏在一起的悲劇歷史,黃河決口南下之前,只有運河穿越淮河水道,北上而行,但在南宋建炎二年,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阻金兵”。結果黃河、淮河匯集在一起形成洪澤湖。“鬥水六泥”的黃河水,又使泥沙大量淤積,不僅使河、湖高於地上,而且造成河水倒灌,引發水患。一時間淮河兩岸魚遊城關、船行樹梢、浮屍遍野。明朝詩人張養重就在他的詩中形容當時的情景“洪水倒注勢可駭,桑麻到處成滄海,屍骸遍野無人收?數口牽繩逐亂流”,“嗚呼,城郭人民爾莫舞,而今四境無干土”。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塊塊條石砌成的大堤,叫高家堰。高家堰長67公里,這些數不清的條石從什麼地方採集來的,至今是個謎,但封建王朝修建這條“水上長城”的目的卻非常明確,就是一保祖陵,二保漕運,三保民生。然而高家堰似乎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倒了高家堰,淮揚兩府不見面”,雖然統治者不惜工本、耗盡民力,但最終也沒有能挽救明祖陵被洪水淹沒的厄運。

  高家堰至今還豎立在洪澤湖畔,明祖陵卻在1680年被一場大水淹沒了,成了一座“龍宮”,直到300年後才再次露出水面。

  專家把朱元璋出生之謎,包括明祖陵整個情況,其中不外在手頭能夠掌握的《泗州志》、《泗洪合志》、《明萬曆西民縣誌》等這些史料都找來了。這個時候突然從北京傳到明祖陵一個好消息。 就是有一套書,是專門研究明祖陵的史料,這套史料,是明萬曆11年,寫當時的事情, 這套書當時是北京圖書館的一批專家在香港書市上,在一個地攤上面發現的。 這本書的名字叫《帝鄉紀略》,就是皇帝家鄉的記載。主要寫明祖陵的情況,總共有13卷,他們當時就把這套資料買回來了,並且對這套書又追蹤溯源,結果一查這本書原件,還在日本。是日本侵略中國給掠去的。

  由於淮河和洪澤湖水患的影響,使得明祖陵和我們的泗州城,沉淪澤國,淹沒于淮河水下,讓我們看一看《帝鄉紀略》是怎麼記載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帝鄉紀略》中的一個祖陵形勝圖,在這個祖陵形勝圖上,可以看出這兒是祖陵,離它不遠的是泗州城,泗州城下面就是千里長淮,長淮另一側,就是盱眙的諸山,由於淮河氾濫,洪澤湖水倒灌,使得泗州城和明祖陵全部沉淪于淮河水下,使明祖陵變成水下皇陵,使得泗州城成為中國水下龐貝城。實物跟文獻兩者結合,這個在史學界和考古界認為是最好的一種得出科學結論的方法。到這個時候,朱元璋出生地的問題,完全解決了,朱元璋,嚴格意義上講,是泗州人,因為祖陵就在泗州附近,第二個就是説他在元朝出生時候,這個地方是泗州的盱眙縣。這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95年5月10號,《報刊文摘》有一個專家寫了一篇文章,就是中國封建皇帝寫自傳的有多少。答一人,這個人是誰呢,叫朱元璋。我們看到朱元璋寫的文章,有的非常口語化。另外在一些博物館,比如像江蘇的博物館裏面,還收藏著朱元璋的手跡,寫的字相當漂亮。朱氏世德碑記,實際上就是朱元璋寫的一個自傳,在這裡面,誰出生了,誰在哪兒出生了,都交代的非常詳細。

  當時因為明祖陵是一片水,都在洪澤湖水裏面,如何找解決水的問題,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所以第一步,請所在的公社利用冬春搞水利的時候,把洪澤湖的水,跟明祖陵的主體隔離開來了,石護坡打起來以後又有一個問題,就是內部積水,因為這個地方是比較洼的,後來就搞了一個排水站,在玄宮的北部,安了兩台機子進行抽水排水,凡是有點水就給排掉了。

  明祖陵神道兩旁的石像生共有21對組成,在配置順序上以四尊雄性麒麟為首。麒麟是神話傳説中的“瑞獸”,祖陵石像生之首設置麒麟,就更進一步表明明祖陵的“肇基”地位。在祖陵石像生中,令人嘆絕的是拉馬侍,整個石雕和青石底板連為一體,重23.4噸。讓人們難以想象的是,在當時運輸條件下這麼大的石塊是怎樣運輸到建陵工地的。祖陵石像生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神獸石像生,形體都十分高大威武,充分體現了“子孫不能欺祖”的威嚴。祖陵有兩對華表。華表是“皇權”的象徵,其寓意著皇權頂天立地,統治著四面八方。石像生當中,每個動的形象,很有動感,比如説馬,馬腳下踩著祥雲,飛在天上,那是天馬啊。好像在別的陵墓當中,沒有見到過這種情形。馬在帝陵前面,在唐朝的時候,成了一個制度了。在唐朝馬也讓它飛,但是給它(按)了翅膀,叫野馬。宋代帝陵前面也有,到了明祖陵,給它腳下加了雲,不給它翅膀,給它一個形象,它就是在雲裏飛,非常有想象力。

  明祖陵跟其他的明朝時期的皇家陵寢相比較,有什麼樣的特點。

  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區別,明祖陵石刻形體高大,在我們全國明陵中,應該説形體最大了。它建這麼大,可能就是“子孫不能欺祖”,只能建得比它小,不能建得比它大。第二個區別,就是明祖陵石像生總的比較單一化,它區別於皇陵,區別於孝陵,也區別於十三陵。它品種除了麒麟以外,就是獅子,其它的就是拉馬侍和天馬。第三個區別,明祖陵整個神道,總長度,從洪門到地宮,全場只有360米。很短。它從這個洪門到金門整個石刻像生,只有148米,非常短,排列起來非常緊湊。第四個區別,就是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都是雄性。無論是獅子、麒麟,還有另外的馬,全都是雄性。當然,這裡面有這麼幾種説法,像獅子,如果用母獅子,那麼就不威武了。另外還有一種説法,就是皇帝陵墓是陰宅,需要用這個陽性的東西來調和。這樣他的祖先,才能在這個墓葬裏面住得安穩。

  祖陵石刻群是明代帝陵石刻中最為精美的一組石刻群,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運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經過精琢細磨,使石刻的細部顯得流暢華麗,從造型和雕功上,可以看出石刻匠人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創造精神,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們嫻熟的技藝和細膩的功法。祖陵石刻博采歷代石刻藝術的精華,經改造、創新,創造了明代石刻藝術新的技藝,使石刻在技法、造型、紋飾、華貴等方面獨領風騷。成為明代石刻藝術的傑出代表,創造了我國封建社會晚期石刻藝術的新成就,為上繼唐宋,下開明清的石刻藝術典範。

  明祖陵發現以後,對它整個的規模,文獻有記載,但是考古的實證,真正做工作是九八年三月份,組織了考古鑽探。那麼我們鑽探到什麼呢?整個這個城,實際上它是三道城,外面是羅城,裏面是中專城,在核心部位是王城,三道城,它中間有道中軸線,經過鑽探證明,中軸線基本上正南北,稍偏七度,整個三個城的範圍,因為外羅城被水淹了,東面被水淹了,西邊是農田,我們沒有鑽探以外,中專城我們鑽探了,它的西城墻還在,基礎還在,王城四墻基礎都還在,那麼王城的鑽探結果是什麼?64乘以60,大概四千平方米,中專城的範圍鑽探的結果,大概接近20萬平方米,所以中專城範圍比較大,王城範圍小,羅城範圍就更大了。從我們現在調查勘探資料,得到的數據看起來,跟文獻上《帝鄉紀略》記載是相吻合的。在去年7月份,淮河又一次乾枯,枯水期間,從明祖陵圍堤276米遠的地方,出現了1348米長、五米寬一道城墻。這一道城墻出現,所有的新聞媒體爭相報道。 周圍老百姓都傳聞,都説水下泗州城現出來,其實這是明祖陵的一部分。這是明祖陵的外羅城。

  實際上個性和特徵,就是它價值所在。如果我們把它放在一個更宏觀背景下面來考察,首先第一個就是它三道城圈,基本是一個方形的三道城圈,這種帝陵制度可以講,從秦始皇時代,甚至可以更早時候,可能就産生了,到了明祖陵就終結了,它是中國,可能秦漢以來一個總結。那麼祖陵就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典型標本。在科研方面,這種標本性,這種總結性,有特殊價值,第二個方面,就是英雄輩出。很遺憾沒有帝陵,它跟長江流域比,跟黃河流域比,可能是它最大的遺憾,正好在明朝朱元璋皇陵和祖陵彌補了這個歷史空白。那麼祖陵體現這種淮河流域文化積澱,文化特點方面,就有了地位,第三個方面,為什麼祖陵在洪武年間建設,它的年代是洪武18年,就在這個之前,洪武14年已經建孝陵了,孝陵完全開創了一個新制。就是明清兩代用的是孝陵的制度。那麼為什麼它沒有採納孝陵的制度,而是更多的是唐宋時代的一些做法,可能這個裏面,第一就它學皇陵更多一些,我們現在跟它的地域,就是淮河流域有關係。因為地域文化,毫無疑問會在帝陵上面反映出來,它更接近黃河流域,就是採納黃河流域的東西,也採納了一些長江流域的東西,形成了它一個非常獨特的個性,它這種介於兩河之間文化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

  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在生前,為自己死後建造輝煌的陵墓,但是為自己的先祖建陵墓,而且從沒謀面的,曾祖父,高祖父,全部融會于一爐,藏于一墓,這也是史無前例的,這是明祖陵一大特色,第二大特色,就是水下皇陵。明祖陵跟水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水,明祖陵被毀壞了。由於水,明祖陵又把它保護起來,如果不是水的話,明祖陵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動毀於一旦了。又有水,你看它地宮仍然在水下。這裡就是明祖陵地下玄宮所在地,地下玄宮也就是明祖陵肇基地基的風水寶地之一,“龍穴”所在地,在1982年在對地下玄宮進行清理的時候,在享殿北部九十米的地方,發現了這座地下玄宮,它共有九個拱券、每個拱券下有一個兩扇對開的大石門,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明祖陵地下玄宮是一個大的漫土堆,後來為什麼形成這樣一個水塘,是因為當地農民取磚頭,把這兒弄成一個水塘,這個水塘的水抽不幹,因為圍外就是淮河,所以水抽了以後,很短時間就滲滿了,明祖陵地下玄宮是一個很有特色的地下玄宮,一般情況下墓葬只葬一對夫婦,而明祖陵地下玄宮是三代祖宗的衣冠冢,像這三套墓室共為一種奇特的建築藝術,不僅在中國陵墓史上少見,在世界陵墓史上也是少見的。

  可以説我們的考古工作者經過非常艱辛勞動,把沉睡了在水底300多年明祖陵,呈現在世人面前,如今明祖陵煥發出一種英姿,一種文化風采。今天我們在節目當中,解讀的可以説只是明祖陵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未被我們所解讀,比如説地下玄宮究竟是什麼樣子,裏面又埋藏了什麼樣珍寶呢。這些問題,可能只能等到後人去做結論了。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