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本週內容     欄目介紹     主創人員     創作隨筆     精彩回顧         



藏羌碉樓


  坐落在北京香山腳下的石頭建築叫石碉,它與千里之外的四川西北部地區的石碉建築有著密切聯絡,因為那裏是石碉建築的發源地。千百年來,長江上遊的岷江水穿過四川阿壩州,義無返顧地向東流去,而墨爾多神山依然橫亙在與阿壩州相鄰的甘孜州境內。這裡是嘉絨藏族和羌族生活的憩息地,大大小小的嘉絨藏寨和羌族村寨,就撒落在岷江山水畔和墨爾多神山的腹地。

  嘉絨藏族是生活在藏區和漢族地區中間地帶的藏族少數民族,他們的祖先是源於本地的土著先民“戈基人”,而羌人的祖先是來自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傳説在很久以前,魔兵將妖魔從北方追趕到了臨近蘆花的地方,從此妖魔猖獗,為了抵抗妖魔的進攻,居住在蘆花附近的“柯基”和“格波”倆兄弟,決定用石頭修砌一座高大的石碉樓來鎮妖除魔。由於妖魔來得太快,兄弟倆在慌忙之中將石碉砌成一座碉身傾斜的石碉樓,當地方言稱石碉為“籠”,稱傾斜為“垮”。於是 人們便稱這座修斜了的石碉為“籠垮”,將石碉所在的地方,稱為“柯基籠壩”,意思是指修建有石碉“籠”的壩子。

  “戈基人”為了抵禦羌人的軍事進攻而修建了高大的石碉。這一歷史事實,同時也證明了這種高大的石砌建築的出現,是在中國的西漢時期。嘉絨藏族和羌族把他們居住的石砌建築統稱為 碉,主要由石碉房和石碉樓兩大類組成,在中國古代石碉房稱為石室,石碉樓則叫做邛籠,在岷江的高山峽谷和墨爾多神山下,那些外形呈四角、 五角、六角、 八角乃至十一角、 十三角的高大石碉樓或高踞山嶺之巔,或雄峙危崖之上,或扼守要塞之衝或守山川形勝之險,或傍土司頭人官寨衙署,山山嶺嶺, 村村寨寨無處不有,這些石碉低則二三十米 高則四五十米像高聳的 金字塔 直刺天穹。石碉建築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徵。

  還有一點它與居住的自然環境有關係,這是高原青藏高原的東部地帶,採用這種石頭修房屋,墻體比較厚,冬溫夏涼,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實用的功能。從考古發掘測定的年代,在四千多年以前,就開始有這種石建築的房屋了。

  大金川綿亙一溝,南北不及三百里,東西不及二百里,東臨雜谷土司,西接革布什咱司,北靠倬斯甲布,南與明正土司等為界,山深葦密 偏橋窄徑,凡要道路口均建有戰碉守衛,防範十分週密。由於嘉絨藏族部落來源複雜,經濟形態各異,部落之間或土司之間互不統屬,為了財産和權力,即使是同一土司管轄下的,不同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流血衝突,清乾隆年間大小金川等地,戰事不斷,土司之爭曾導致清朝廷三次出兵進行徵剿,當滿身披掛的清軍,從千里之遙浩浩蕩蕩,開進大小金川時,被圍困的土司兵丁借助石碉屏障,水足糧足, 居高臨下,負隅頑抗,清軍卻面對一座座石碉樓,一籌莫展,“彈丸之地”竟讓清軍損兵折將, 傷亡慘重,在攻打大金川土司轄下,葛爾寨東的一座四角石碉時,守碉之人不過十余,而清軍動用上百兵力,歷時半年攻克不下,最後偶然發現了,距石碉千米之外,埋于地下的陶水管,斷其水源, 才迫使守碉之人交械投降。

  大小金川戰役用兵歷時十三年,動用十七省兵力,耗銀七千萬兩,讓號稱盛世的乾隆朝廷,為之府庫一空。親王溫福亦陣亡其地,最終還是在嘉絨藏族,其他土司軍隊的協助下,才結束了這場戰爭。大小金川戰役之前,是這個地區歷史上,建碉最多的時期,僅丹巴地區,就有大小石碉3000余座。至今還保存在阿壩州金川縣的這塊禦碑是乾隆皇帝親自撰寫的碑文,全文447字在碑身的背面,用滿文 藏文和漢文,鐫刻相同的內容,是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的歷史見證。

  在阿壩州和甘孜州,土司官寨是這裡最為顯赫的建築,不管是土司土舍,大頭人 ,土屯守備,還是千總等各級,土司, 土官的官寨衙署,都建有官寨碉樓,土司是藏羌部落中有威望的首領,是由朝廷命封的少數民族地方官員,受到朝廷的優厚待遇,但權力有所限制,土司可以世襲,一般可以由兒子或者女兒來繼承,有時也可以由自己的兄弟來繼承,土司官職分為四個等級,最底的是長官司,然後是安撫司、宣撫司 ,宣慰司,官職最高的是宣慰司,土司的官職大小,可以根據所轄地盤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來定,因此 土司官寨的規模大小,自然也和他的權力地位有密切關係,土司官寨的碉樓其主要功能是遇警時的軍事防禦堡壘,平時則作為土司權力地位的象徵,並且是土司祭祀自然神靈和占卜的神壇,土司官寨的碉樓,能瞭望來犯之敵,是土司家眷臨時避難和儲藏貴重物品的地方,石雕樓內能儲備,可供長時間使用的糧食,而且有陶水管引入碉樓內的水源,足以使來犯之敵望樓興嘆。土司寨碉的大小 高低,往往與土司的等級 權力地位的大小有關,當人們遠眺高聳于官寨的碉樓時,便能從形制上判斷出土司的等級和勢力的大小,在土司即將出征遠行,或進行某項重要活動時,便可在石碉樓最高處,燃燒柏樹祭祀天神,扯起索卦占卜吉兇祈求祖先神靈保祐自己。位於馬爾康縣境內的卓克基官寨,曾經是紅軍長征時毛澤東、 朱德等紅軍將領居住過的地方。這個官寨的土司是黃埔軍校後期的官員,在紅軍即將到來時他慌忙逃離了卓克基,毛澤東在他的書房裏發現了一本翻開的《三國志》,知道他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土司,後來這位土司,成為一位進步人士,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和周恩來見到他時,風趣地説你還逃跑嗎,六十年代初,卓克基官寨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許多年後,曾經跟隨紅軍長征的美國記者,重返長征路時來到這裡,他為這所官寨高超的建築技術而讚嘆不已,並出資當地政府,幫助整修卓克基官寨。

  總之不管怎麼樣,無論是從選材一直到建築,到最後修成的這個碉樓,人們共同生活這都是一個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丹巴縣梭坡鄉的蒲格裏,矗立著一座十三角碉,這裡是十三戰神的故鄉,相傳蒲格裏寨的女寨主,想擁有一座與別處不同的石碉,但苦於沒有理想的設計,而遲遲沒有動工,後來女寨主在織衣繞線時,用插在地上的幾根樹枝,無意中纏繞出了十三角形。她覺得這種造型非常美觀,於是命令工匠,按照這個圖形建造石碉,果然在墨爾多神山下,建成了十三角碉,成為女寨主終生的榮耀。

  十三角碉的下面,是藏族英雄十三戰神,出征前跳舞的地方,勇士們吹響長號敲起羊皮鼓 揮動利劍,瘋狂起舞,歡快的舞步堅定了,他們戰勝敵人的勇氣和信心,在十三角碉的旁邊,就是嘉絨藏族同胞,溫暖的家園,石碉房和石雕樓,是他們永久的居落,無論是嘉絨藏族的石碉樓,還是羌族的石雕房,普通居民的底層,都是用來圈養牲蓄的,門開在二層以上,用獨木梯供人上下出入,搬走梯子便無法入內,火塘所在的,飯廳兼客廳 ,糧食庫房均在二層,主人的寢室在二層或三層,頂層是經堂,雜物倉庫和糧食曬場,在碉房的頂層,一般都建有照臺,羌族的照臺是平直的,而藏族的照臺是廠字形,如果登上一家的照臺,就能走遍全寨,因此照臺是連接每個單元的紐帶。

  順著羌族的碉樓的三層照臺再往上走,就是供奉神的地方了,神堂的大小,可根據碉樓的本身而定,這裡除了可供的神位之外,還供有羊頭和牛頭的骨架,在祈求神的同時,也祈求牛羊興旺。

  阿壩州汶川縣雁門鄉的蘿蔔寨,坐落在岷江東岸的高山臺地上,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它背山面水,形似一條游動的大魚,站在寨子裏的照臺上,山川河流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凡有進寨者,就會被遠遠的發現,這可能就是蘿蔔寨,沒有碉樓的原因,蘿蔔寨的建築與其它村寨不同。這裡的民居,都是用黃土和石塊混合修砌其結構多數為二層和三層,寨房相互連接,層層疊疊 井然有序,大小巷道曲折多變,猶如迷宮,蘿蔔寨是羌族人生活的村落,他們的祖先,是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由於對水草的眷戀之情,和長途遷徙的苦難,使這個民族尤其懂得,對生命之水的珍愛。因此蘿蔔寨的人,更加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生活在蘿蔔寨的羌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都有對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神靈的崇拜和信仰,被供奉的神有十二個之多,人們祭天祭地,祈求牛羊興旺 五穀豐登。

  藏族人跟羌族人,在跳鍋莊的時候,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基本上一樣,藏族人跳的鍋莊,表現方式主要在上半身,上半部分,羌族主要在下半部分,所以藏族人跳鍋莊,手的動作和上半身的動作,就要特別大,顯得要粗放 瀟灑一些。羌族人主要是下半部分,所以羌族的舞蹈,都跟鍋莊有很緊密的聯絡,羌族人跳鍋莊的時候,主要是下半部分, 主要是送胯,腰扭得好, 胯送得好,這個鍋莊就跳得好,所以羌族鍋莊,跟藏族的鍋莊相比,羌族的鍋莊顯得細膩一點,腳上的功夫好像要好一些。但是藏族人呢,手的功夫要好一些,要瀟灑一些 ,大方一些,羌族人就顯得稍微要拘謹一點。另外,音樂的風格也有區別,羌族 鍋莊的唱詞,音樂風格比較低沉,比較悲哀,與民族的顛沛流離與他的戰亂有關,而嘉絨這邊就比較歡快得多,嘉絨的鍋莊還分兩類,一個是小鍋莊,就是平時老百姓跳的,這是傳統的 ,民間的。還有一種是大鍋莊,大鍋莊是宗教化的一個儀式,因為西藏桑耶寺成立的時候,跳的這種舞蹈。

  在墨爾多神山周圍,有這樣的一個神話傳説,説只要你圍著墨爾多神山轉一圈的話,你就可以得到神的保祐,活到七億年。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民,一定得到了墨爾多神山的恩惠,才使得在岷江和大渡河流域上遊地區,出現了這樣傑出的建築藝術,相信這個地方的人民,接受到了神山的靈性,他們用他們高超的智慧,創造了東方金字塔神話般的奇跡。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