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以來,隨著絲綢西去,佛法東來,張掖曾經是盛極一時的商人云集之地,同時也是中原文化同西域各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相交匯的一個重要的舞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叫金張掖的説法。大佛寺就坐落在張掖市(東南)。張掖的大佛寺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人,親眼目睹了整個張掖歷史的滄桑演變。在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漢武帝為了開發河西,鞏固邊疆,以張國被掖,已通西域之意,設立了張掖郡。這意思就是説,張開中國之臂膀通往西域。因為張掖在古代,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在現在,它也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通道。所以張掖的地名是由於它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那麼張國被掖,以通西域,這個意思就是把中國比作一個人,張開它的臂膀,張掖的位置就是在臂膀的掖部,所以説,從古代來説,從中原通往西域,或者從西域到中原,是必經之路,是一個重要的位置,所以説張掖的得名與它的地理位置是有關的。張掖的地形,形似一個奔騰的駿馬。就是説它的南面是祁連山,北部是河泥山,張掖的地形是兩山夾一川,張掖就是在這個比較狹長平坦的川部。張掖的東西長度為四百七十公里,南北的寬度是一百五十公里,最窄處是三十公里,所以説,張掖的地形形似奔騰的駿馬。
根據張掖大佛寺臥佛體內出土的明代成化銅牌,和甘州府志的記載,大佛寺最初創建的年代是西夏永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098年。現在如果到張掖去看到的大佛寺,它現在的主體建築應該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因為西夏創建大佛寺以後,歷經這麼多年,前後就是有史料記載的,應該是維修了十次。其中,明代維修了六次,清代維修了四次。建國以後,改革開放以後,又維修了一次。這樣加起來,都應該是十一次了。關於大佛寺的創建,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奇故事。從大佛腹內發現並出土的明成化13年,也就是公元1477年出土的銅記事牌,和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出土的碑記中記載,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沙門族有位僧人,雲游來到張掖古城。這位僧侶名未滅,法號國師,這位國師有一日盤膝打坐,突然眼前金光閃閃,隱隱約約地傳來頌佛之聲,國師就認為這是佛祖顯靈了。他尋著光,尋聲而至,來到現在塑大佛的位置,在那兒掘地三四尺,發現了一座用金磚翠瓦覆蓋的精美的玉雕的臥佛。後來他把這個奇遇的故事講給西夏的達官貴、皇室家族和僧侶信徒們聽,他們紛紛來朝拜,捐資捐款,修建了這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和巨大的臥佛。時過境遷,國師已去空悠悠,獨留佛跡耀神州。我們編導去張掖拍片子的時候,回來給我講,把我真得嚇了一大跳。他説這個佛究竟有多大,我給你説一説。他説佛的手臂,他伸出來的這個手掌,它的一個中指之上,居然可以躺一個人,可以當做床來睡。緊接著我們的編導又到了佛的腳的地方去站了一站,我們的編導大約有一米七多一點,他説他居然沒有佛的兩個腳趾高。最恐怖的一點我覺得是,佛的耳朵,我們都説耳朵大的人有福,所以我覺得這個佛真的是福海無邊,它的耳邊上居然可以站八個人。大佛是以木構架,木胎,泥塑,中空。裏面構架,搭起來的,外面用泥巴塑造的。專家們也做過測繪調查大佛裏面用木構架通過各式各樣的,利用祁連山的南山松,把它搭成架,這個架裏面的木條,全部按照一定的數據,一定的形式,一定的講究製作。這個在西夏建大佛寺的史料不多,僅僅是文獻典籍的一些片言只語。但是我們從明代的成化銅牌,從碑文,並且從甘州府志,甘政志,地方史志裏面,我們至少可以發現有這麼幾點,一是明永樂九年,戰火損傷了一些大佛殿的構件。後來在明成化維修的時候,曾經有記載,最大的石料木料,用40個輪子的大車拉運。可見,這個工作是相當巨大的。並且,這個在建大佛的過程中,花費的財力、物力、人力也是相當巨大的。所以它在中華民族建築史上,藝術史上是極其珍貴的,這麼大的大佛,到現在九百多年了,並且經歷過無數次的災難,但是它巍然長存。
中國古建築的藝術是一個綜合的藝術。一般的古建築裏,不但有木構的主體藝術,而且還有很多的雕塑,還有壁畫。張掖大佛寺正好是一個綜合藝術的結合體。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就是人物雕塑,一共有31尊人物雕塑,首先是臥佛,然後是10大弟子,18羅漢,兩個供養人,一共是31尊,這些人物的雕塑,都很大,像供養人都很高大,而且18羅漢的形態是胖瘦老少,有哭的有笑的,都不一樣,非常生動。另外,還有很多的木雕,過去我們不太重視,去看的人,由於大佛就很吸引人,就把別的就給忽略掉了。實際張掖的木雕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就是它的屋檐下面有很多的花卉,瑞鳥瑞獸,然後它的二層樓的隔扇上整個是一大排,全部都是花卉,樹木,瑞鳥,吉獸,什麼虎豹,獅、猴、龍這些吉祥的動物。這些,反映了西北地區的雕塑的工藝和水平。這和南方的雕塑有一個區別,南方的雕塑是于細微處見工夫,精細玲瓏。在南方雕塑裏,如廣東的雕塑,虎豹這種兇猛的野獸都雕得很秀氣,但是在大佛寺像熊、虎豹,猴啊,這些比較兇猛的動物,雕塑得就顯得非常的威武兇猛,而且線條非常簡潔明快,代表了西北地區的 雕塑工藝。另還有一部分,它在大佛殿的正門的兩邊有兩塊磚雕,這兩塊磚雕,根據它的人物的造型和寶塔的火焰門,我們鑒定它為清代早期的雕塑。這兩方磚雕和別的磚雕又有區別,它是由50塊小方轉雕刻在一起,而且它每一幅都成為一幅比較完整的經典國畫,這面是起源言法,另一面是西方聖境,它裏面人物眾多,而且有七寶池,有金翅鳥,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所有的人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有菩薩,還有寶塔,正面都是鍍金的,所以這個磚雕就顯得富麗堂皇,而且這個雕工和木雕不一樣,感覺到非常精細,人物都雕得非常得逼真,所以這兩塊磚雕,當年鄭振鐸到張掖的時候,看到這個磚雕就驚嘆不已,説在這麼偏遠的地方,能夠有這麼高工藝的磚雕藝術。現在這兩塊磚雕保護的還比較好。像西方勝境那個鍍金的佛像什麼,都還非常完好,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
張掖大佛寺有很多壁畫,其他的壁畫,像24諸天,與供養人,都是清代的。只有描繪西遊記故事的這一方壁畫是明代的,我們分析是明代早期的壁畫,這個壁畫的位置是在大佛殿臥佛背後的那一面墻上。這幅畫面上有四個人物,就是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和尚。根據這個記載,明代第一次維修是在永樂17年。如果這個壁畫是永樂17年留下來的話,那説明這個壁畫在繪畫的時候,已經和現在我們看到的西遊記的故事很接近。説明在明末年間,西遊記的故事,在民間不但流行的很廣,而且已經很成熟了,四個人物都出現了。為什麼在河西地區,能夠不斷地出現西遊記這種壁畫的反映呢?因為唐僧,唐玄奘西天取經,河西走廊是必經之地,他返回來的時候,仍然要通過河西走廊回到長安,所以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河西地區起碼是廣為流傳,在流傳當中不斷地豐富,人物也就隨著人們的傳説越來越多。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1970年以後,在大佛寺有一次偶然的事故,發現了一個非常轟動的事情。在一個房子的夾墻裏面,發現了12個大金櫃,在金櫃裏面,藏有6361卷明永樂北藏經,還有將近八百冊用真金研粉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這個發現,其中包含了不少僧尼辛酸的故事,這是真實的。在60年代中,因為某些方面的原因,有些歷史文物在當時被當做四舊,被損壞。就在把它當做牛鬼蛇神這類東西統統要掃除的時候,有一位佛門弟子,一位年邁的老爺爺,法號本覺,是他保護了這個佛經。這個佛經應該説就他和他原來的師傅兩個人知道。在當時的這種環境下,他孤苦伶仃,其他的人,徒弟們和僧徒們都離他而去,一個人無依無靠,就臥居在一間破房子裏面。他每天只能靠乞討度日,掃一點樹葉柴草,燒炕取暖,因為到了年事已高,並且多病,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有一天炕燒得太熱了以後著火,他自己無力掙扎,最後就去世了。按佛家的解釋,火化了,圓寂了。但人們最後在拆毀被火燒了的房子的時候,發現從房子的外垣和裏面的面積不相稱,發現有個夾角,這12個大金櫃就放在這個夾角裏面。拿出來以後經過整理,先後兩次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佛學家,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到張掖去看過,嘆為國寶,珍寶,稀世之寶。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這個佛經的保護,張掖的人民,張掖的佛門姓氏,佛教協會,還有一些愛國人士,對它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永樂北藏保存在張掖,之所以珍貴,有這麼兩點:第一,它保存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五百多年,五百多年,包括當時皇帝頒賜張掖永樂藏的聖旨,還有當時頒賜到張掖北藏的12個明代的經櫥,包括包經的黃包袱皮,全部都完好如初,聖旨經櫥和北藏,可以説是一個相當完整的部分。現在保存下來的永樂北藏可能有幾部,但是像張掖這樣包括經櫥,包括聖旨,一整套的,恐怕是唯一。第二,雖然它也是精折裝,它跟一般的佛經是一樣的,但是行款唯有不同,這個永樂北藏的版本,每版要高28厘米左右,每版寬13厘米,就是比一般的佛經大一些,它的字體是趙體,趙體的特點是娟秀明麗,而且裝幀是非常的精美,我們可以説它是美侖美奐。其中一函經,是用一塊刺繡的龍,把他分割成幾塊,包在十卷的封面上,然後你把這十卷的封面平鋪開就是一條完整的龍。像這樣精美的裝幀確實是少見的。這是它的裝幀,非常的精美,確實非常少見的。
大佛寺是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它已經有904年的歷史,在歷史上維修了有11次,現在我們在它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佛寺的歷史和傳奇已經隨著昔日的駝鈴聲漸漸地遠去了,不過它作為一筆歷史遺産,留給我們的,體現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今天是大佛寺把我們的目光和思路引到了古絲綢之路,引到了河西走廊,不過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這期節目,能把各位腳下的路延伸到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