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尼克松和基辛格大家都很熟悉,可是你們知道嗎,他們都曾經拜訪過天壇,尤其是基辛格博士,13次來到北京,幾乎每次都會到天壇拜訪。究竟是天壇的什麼東西吸引了這位世界名人?基辛格從天壇裏面參悟到了些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要引領大家去這個人間天上共有的家園——天壇去看看。天壇位於北京城區東南部,總佔地273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歷經兩個朝代才最終完成,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有“人間天庭”的別稱。1998年,天壇被聯合國審定為世界文化遺産,載入了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天壇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呈北圓南方的“回”字形佈局,按天圓地方,陰陽五行的理念建造。外壇墻總長6416米,最初僅設了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內壇墻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天壇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宏大,最壯麗,文化藝術蘊含最豐富的古代祭天建築群,是古人用智慧在地上為皇天上帝建造的家園。天壇的全部建築只佔了整個天壇的二十分之一,二十分之十九的區域全是綠樹和豐富的植被,但它卻有着任何宮殿無法比擬的大氣。這也許正暗合了天壇設計者的初衷,上天神明在這座凡人為他修建的宮殿裏享受人間的禮遇,並用自己至高無上的威力賜福給人們。
天壇是歷經了兩個朝代才建造完成的,可是,我們從現存的遺址上看,卻看不出天壇的佈局和建築有什麼不和諧的痕跡。之所以經過前後幾百年修建起來的天壇會如此統一和諧我想皆源於它的一種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天壇的設計者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是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時,當時著名的建築大師蒯祥參與了北京城的規劃建設及故宮的設計,並被任命為工部侍郎,負責施工的管理。明初時,祭天、地都在天壇,因此天壇也叫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四郊分祭,在北郊建了方澤(如今的地壇),祭地神;東郊建朝日壇(如今的日壇),祭大明神太陽;西郊建夕月壇(如今的月壇),祭夜明神月亮,天地壇專門用來祭天祈谷,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式命名為天壇。
天壇主要的建築在內壇,南北軸線上以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為主要建築,連接這三組建築的是長360米,寬約30米的丹陛橋。丹陛橋又分上下兩層,是中國最早有實際用途的立交橋。橋畔,森森淼淼的柏樹林營造了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襯托出丹陛橋作為通天大道的神聖。西天門內是供皇帝齋戒沐浴的齋宮,與齋宮隔墻相鄰的是專供習練祭祀樂舞的神樂署。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天壇定為世界文化遺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三個方面肯定了天壇的價值。第一,天壇是建築和景觀設計之傑作,樸素而鮮明地體現出對世界偉大文明之一的發展産生過影響的一種極其重要的宇宙觀。第二,許多世紀以來,天壇所獨具的象徵性佈局和設計,對遠東地區的建築和規劃産生了深刻影響。第三,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處於封建王朝統治之下,而天壇的設計和佈局正是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象徵。
作為天壇靈魂建築物的圜丘壇,是明清兩代皇帝每年冬至祭天的寶地,它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興建,是一座總高五米,分為三層,由雲龍浮雕望柱圍護的巨大石造圓壇。在壇臺周圍,築有裏圓外方、紅墻綠瓦的矮圍墻,表示天圓地方之意。為營造天庭仙臺的神秘境界,在內外圍墻的東、西、南、北四面正中分別設立了華表式石柱構成的欞星門,門頂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騰的雲,是人進入天界的入口。
圜丘壇不論從尺度和構件的數量上都集中反映了“九”這個數字,用以象徵“天”和強調人與“天”的聯絡。“九”在傳説中象徵着九重天,是皇天上帝居住的地方。圜丘壇的正中心是一塊直徑不足一米的天心石,人站在上面講話,即使聲音很小,也能清楚地聽到回聲。因此天心石也叫“億兆景(影)從”。祭天時,皇帝在這裡祈求皇天上帝佑護,“億兆”的生命追隨着皇帝一同祈求上天,皇帝成了天的兒子,他所發出的旨意就是天命,自古以來,就有天命不可違的説法。如今,皇帝這個稱謂成了歷史書中的記載,天心石上站的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天子,而成了普通百姓緬懷歷史文化的地方,站在天心石上説話的人還能聽到“皇天上帝”的回應嗎?
從祈年殿的“三成之制”的結構,充分體現出了“遠觀勢”的理念,當我們走進祈年殿時,又能切身體會到它“近觀質”的原理,那麼它是怎樣把“象天法地”的哲學思想在微觀的“質”上表現出來的呢?中間最粗壯的四根大鎦金通天柱,名叫“龍井柱”,寓意着春、夏、秋、冬四季,周圍的二十四根柱子又分為兩圈,內圈的十二根朱紅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圈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12個時辰,(每個時辰為兩個小時)。二十四根合起來象徵着中國農曆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加上四根龍井柱,寓意了周天二十八星宿,加上頂端的八根童柱,共三十六根,寓意着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象徵着一統天下,皇權至上中間最粗壯的四根大鎦金通天柱,名叫“龍井柱”,寓意着春、夏、秋、冬四季,周圍的二十四根柱子又分為兩圈,內圈的十二根朱紅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圈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12個時辰,(每個時辰為兩個小時)。二十四根合起來象徵着中國農曆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加上四根龍井柱,寓意了周天二十八星宿,加上頂端的八根童柱,共三十六根,寓意着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象徵着一統天下,皇權至上。
當時在做天壇的設計的時候,實際上它所要營造的一個氣氛,就是天壇是一個帝王和上天溝通的一個地方。天壇的這種設計思想,是中華民族整個大眾文化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核心的部分,就是人和上帝和天之間的關係,在這樣的一種關係營造當中,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已經積累了有長期的實踐,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當説天壇,最後我們所見到的這個天壇,是一個集大成的作品。
圜丘和祈年殿之外都有兩層內圓外方的壝墻,而且壝墻的琉璃分別的藍色和綠色,這是什麼意思呢?藍色就代表了浩瀚的藍天,綠色就代表了蒼松翠柏。這可以説是乾隆皇帝的傑作。因為原來祈年殿是三色瓦,上為藍色,中為黃色,下為綠色。它有象徵天地人的含義。乾隆認為既然這個地方是專用於祭天的,那麼就把它統一為藍色。而且他把天壇圜丘也由藍色改為白色。這樣有色彩的差異、有形狀的差異、有虛實的差異、有方圓的差異。這樣,把這種乾隆自己的浪漫思想都融入到他對天地的理解當中去了。
天心石的回音效果確實是很奇妙的。另外還有回音壁和三音石。但在回音壁和三音石中間還是有一組圓形的墻,能夠把聲音關住。但是在圜丘上沒有墻,只有周圍有一些攔板,但是它能産生非常奇妙的回音現象。現在因為人多,聽不到它,確實是一個遺憾。但是真正説起來古人在修建祭天建築的時候,他總是意圖想用一種什麼方式去來表達他祭天的這樣一種思想。比如説天壇,它要修成圓形的建築代表“天圓”,使用藍色的琉璃瓦,甚至包括數字以及它的祭祀方式,都是想達到這樣一種目的。那麼我們想,聲音也是它想達到與天相通的一種方式。除了天心石之外,還有回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等。都是因為聲音反射的這種原因而産生一些很奇特的聲學效果。
從皇穹宇由南往北,連接圜丘和祈年殿的丹陛橋也叫海墁大道,是天壇內壇的主軸線,橋面以左、中、右三條縱向條石劃分為神道、皇道、王道。大道中心的主軸線為神道,供皇天上帝神靈行走;軸線東側的道為皇道,為皇帝專用;軸線西側的道為王道,供王公大臣通行,等級森嚴。
海墁大道的盡頭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祈年殿,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共分三層,以深藍色琉璃瓦鋪蓋而成,象徵着天的顏色,是當時北京最高的建築物。支撐整個建築的只有大殿內的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祈年殿的裝飾彩繪上採用的全是龍鳳和璽彩畫,是古建彩畫式樣中最高貴的一種。
大殿正中,艾葉青石須彌座上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每年的農曆上辛日(正月十五),皇帝要到皇乾殿上香行禮,用龍亭將“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的牌位恭請到祈年殿內接受祭拜,祈求保祐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