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在文字裏面是屬於羌人的一種,羌字是羊字底下一個兒子的兒,放羊的父系部落的後代。羌這個字,羌語講是襯。納西話叫次,納西族把羊(分為)兩種,山羊叫次, 綿羊叫羽,所以納西族把人生叫做西羽,把祖宗叫做羽,祭祖叫羽畢。自己的岳父岳母叫做羽噴、羽美。所以這兩個字證明納西族和古羌人是有聯絡的,這是文字的記載,語音的辨析。東巴經裏和民間傳説裏説納西族和藏族、白族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納西話有一句諺語,意思是一個壇子裏釀出三種味道的酒,一個母親生了説三種語言的民族,所以這更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確是骨肉相連、多元一體的一種文化。
從納西族原來納西語的意思來理解,“納”有這麼幾個意思,黑色的確實是“納”,黑熏熏、青森森的,還有偉大的、高大的、茂密的都可以説“納”。比如説“大海”,恨納,就是大海。大山就是居納,有時候説大樹也用納。現在學術界對納西的納,具體是什麼意思,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納西族是尚黑的民族,另一種觀點認為納西自認為是一個大族,一個偉大的民族,然後國外還有一個觀點,就是洛克先生提的,他認為納西族過去是一個部落,他是住在黑牦牛的毛織成的那種帳篷裏面,跟住在白色帳篷裏面有區別。所以他的理解就是説,納是從這裡面來的,所以到現在應該説,還沒有什麼定論,納西人,西,就是人,納人,納族。
戴“五福冠” 的老人,納西人稱他為“東巴”,是東巴文化的傳承者。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傳統文化,以古老的圖畫象形文字為主要記錄方式而存在於民間的獨特文化形式。東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時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東巴文化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其中最見納西先民心靈睿智的一個內容是人與自然是兄弟的思想,人與自然應該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才能相安無事,才能維持一切生命的延續,這也是納西人對生命內涵認識的要素之一。在古老的東巴文化寶庫中,保留著古曲、舞蹈、繪畫,各種形式交相輝映,體現了納西人的生態觀、生命意識、樸素的哲理和藝術上的造詣,這種多元文化豐富博大,因此被很多學者視為解開喜馬拉雅周邊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播、原始宗教、藏傳佛教前本教文化之謎的一把鑰匙。“東巴”是什麼意思?“東巴”的意思就是“智者”,大智大慧。他們是納西族本民族自己教育、自己培養的知識分子,大智大慧的人。我們靠他們書寫的東巴文化和東巴經典把納西族古代的文化作為一個百科全書,作為一個精神武庫,作為一個思想博物館完整地保存到現在,所以我們感謝他們。
納西象形文字,納西語稱“斯究魯究”,意思是見木畫木,見石畫石。清代人余慶遠在《維西見聞記》裏稱,字跡專象形,人形圖人,物則圖物,以書為契。所以納西象形文字有不學而識之的説法,納西象形文字約有1400多個單字,是世界惟一保存完整和正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是東巴文化的主要記錄載體,現存於世的三萬多卷東巴經書是納西族歷史、哲學、文學和科技等方面的百科全書,包含著洪荒太古時代原始藝術之美。如今,現代納西學者們為了保持它的原真性,並把它傳承下去,1981年以來,麗江行署、縣政府先後組織七十多位老東巴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譯寫完成了一百卷的《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使這些文字不僅能解還能讀,為人類研究文字的發生和發展,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白沙壁畫,因處在麗江白沙而得名。壁畫繪製于明初到清初,先後延續了三百多年。大寶積宮正壁的無量壽如來會,面積達18.29平方米,是壁畫中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它把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的神像繪製在一幅壁畫中,這種多種宗教或同種宗教中的不同流派融合併存的現象並不多見。突出體現了納西多元文化相融的特點。白沙壁畫,色彩富麗,造型準確,工筆嚴謹,有著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色。從繪畫技巧上,我們可以看出,壁畫的作者群來自不同的民族,有納西的東巴畫家,有西藏和四川的藏族喇嘛畫家,江南漢族畫家馬肖仙和中原道教畫家張道士等。因此在藝術上表現為東巴畫風格與多民族畫風格揉合的特點。
當代東巴繪畫是在傳統東巴繪畫的基礎上,每個人把根扎進去,把情感扎進去,取所需發展起來的八九十個人的畫放在一起,大的形式是一樣的,惟美的,用線是傳統的白描勾線、填色,包括它的造型。有一些有成就的,被國外認可的,而且在國外交流比較深的。這幾年因為現代納西族畫家的原創性跟傳統藝術的融合,産生了很多傑作。所以現代東巴畫派將近有二十幾個本土的畫家,包括北京的、昆明的、還有麗江的,他們的作品受到國內外的熱烈的歡迎,所以很多個人畫家,在國外作了很多展出,明年在美國要搞一個,群體的現代東巴畫派的一個繪畫巡迴展覽。
納西古樂也稱道教洞經音樂,盛行于唐宋時期的中原地區,明清傳入麗江。納西古樂因保存了部分在中原失傳的曲牌,被音樂界稱為“活著的音樂化石”。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這些古老的曲牌,一直是麗江老人們閒暇和喜慶時,不可少的風韻雅事。隨著時光的流失,這些口授心傳的曲牌,也隨著那些執藝老人的先後離世而不斷地消失。今年七十二歲的宣科,納西族 ,又有藏族的血統。畢業于教會學校,是麗江古城惟一穿牛仔褲的老人,是這個人稱鬼才的宣科,1989年在麗江地區中學退休後,潛心研究納西古樂,成立了大研古樂會 ,自任會長。如今,宣科仍致力於古樂的傳承與研究,他的古樂會以 “三老” 著稱。一是古樂會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二是使用的樂器,有些是超過百年的古樂器。三是演奏的曲牌是純正的古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