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以前每年的這個時候秭歸的老百姓都要舉辦龍舟賽,今年由於秭歸城的大部分老百姓都喬遷到茅坪新縣城去了,再加上今年防止非典的一些特殊規定,龍舟賽不得不暫停,可以説是一個遺憾。
上午經過老秭歸縣城的時候,發現水位已經上漲了很多,航道變得非常寬闊,根本看不出來這裡曾經是一個險灘。前幾天我們在這裡採訪時遇到一位在航站樓工作的職工,他告訴我們,以前船過秭歸都要變成單行線,只能允許一艘船隻通行。枯水季節,江中被稱作九龍頭的礁石就會浮出水面,非常危險。壩區蓄水到135米後,這裡會變的非常寬闊,歸州險灘的歷史也就結束了。老城原來醫院和學校的位置都被淹了,江邊只留下明末李自成修建的葫蘆城的城墻遺址,每天都有很多人都站在這裡看漲水。
過了老城一轉彎就看到了矗立在江岸上的屈原祠。秭歸是屈原的故里,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就是來自這裡,相傳當年老百姓為了感謝江中的神魚送回屈原的遺體,每年都要在屈原祠下的江邊投一些粽子。但是這個屈原祠已經是搬了兩次家才到這裡的,一次是因為戰亂,另一次是因為葛洲壩蓄水,未來蓄水到175米的時候,它還得搬走,老百姓説,我們這裡最老的移民應該是屈原老人家。
當我們的船快接近岸邊的時候,發現屈原祠下的碼頭聚集了很多人,有老人,還有小孩,他們仍在延續著過去的傳統,向江中扔粽子。上岸一打聽,原來他們都是從這裡外遷到新縣城的居民,今天一大早坐船趕過來的。一位老人還在江邊唱起了船工號子,雖然我聽不懂內容,但是能感覺到歌聲裏的雄壯與淒美。
生活在江邊的人們對江的感情是都市裏的人很難理解的,江水的漲落帶給他們的只是生活的變遷和生活中更多的內容,骨子裏對江的那份感情依然厚重、依然質樸。(張繼宏)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見證三峽135》直播組、《時空連線》節目組聯合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