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吃並快樂著》
味道的個性
大山:我現在才知道重慶人最喜歡吃的不是水煮魚,現在是辣子田螺。
小梅:對。我發現重慶人總是在全國引領吃某一種食物的最先潮流,全國都流行起來了,他們又改吃別的了。
大山:那什麼時候全國都能流行吃辣子田螺到吃水煮魚這種程度啊,該是什麼時候啊?
小梅:估計還得兩年的時間,不過那時候他們不知道又該吃什麼了。
蔡瀾:要開一間餐廳呢,只要保持原來的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永遠可以做下去。要是説你跟著潮流走的話,那就完了。 有很多上海的館主,我把他請到香港來,他問我怎麼樣,我應該怎麼辦。我説你只要按照你原來的味道去做就好,不要聽客人的意見。你一聽,聽這個聽那個,這裡改那裏改,就跟別人一樣了。不應該改,要保持原來的味道,就是還應該保持自己的個性,對這個最重要了。很多餐廳呢,特別受歡迎,生意特別火爆,經常就是兩三年的時間,然後就過去了。就是這種生意不長久,還是做長久一點好,做長久,保持一點自己的個性好。
小梅:對。那剛才説了這麼多,這樣的菜那樣的菜,這樣的流行,到底都流行吃什麼菜,其實咱們中國菜也有一種,這個菜係也有一個南下和北上,我們去看一個片子。
菜係的南征北戰
長期以來,由於地域、氣候以及製作方法的原因,中國菜肴在烹飪中形成過不同的流派。僅從50多年間中國菜係不斷演化的過程中,便能夠折射出社會的巨大變遷。
五六十年代,各地的交流還不太通暢,除了北京之外,種種的地方菜大都被限制在自己傳統的區域裏。在飲食上,人們也缺乏鮮活的記憶,那是一個以樸素為時尚的年代。
學者彌松頤:腌白菜、炒白菜,吃點素餃子,就這個東西。那時候就這麼過來的。當然也沒什麼病,也沒糖尿病,也沒高血脂,那是五十年代。六十七十年代就略微好一點了。
彌松頤記憶中飲食的深刻改變就在開放之初,廣東在80年代最先開放。1986年,22歲的許峰從香港來到廣州,在這個城市裏開辦了第一家新派粵菜館。
許峰:改革開放的初期,廣東是全國最早的試點,因為它臨近港澳,所以當時來國內投資的大部分都是港澳地區的投資者,或者是外國的投資者。他們通常也會利用香港作為一個跳板,或者是一個輔助來進入廣東,在他們進入的時候,對粵菜的消費習慣同時也帶來了。
粵菜北上的明顯標誌是“粵式海鮮”酒家開遍全國。“生猛海鮮、天天空運”的霓紅燈下,過去聞所未聞的象拔蚌、鱸魚、烏魚、生魚片等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肴。
1990年前後,涮羊肉、烤鴨、燒烤、東北菜、川菜、上海菜、湘菜、潮州菜相繼紅遍全國,穿插其間的紅燜羊肉、家常菜也出盡風頭。而以麻辣火鍋為先導的新派川菜不斷東進,逐漸進入傳統上不吃辣椒的江浙和上海。無孔不入的川菜甚至還進入了粵菜的傳統底盤——廣東和港澳。
趙珩:這種強刺激的東西比較符合現代人的這種心理、節奏和觀念。你像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喜歡勁歌、喜歡蹦迪,川菜、湖南菜,它也就是屬於這種風格,它是一種強刺激的東西,實際上是追求一種生活中的刺激。
越來越便利的交通讓社會的流動更加頻繁,今天,在任何一座中國城市裏,我們都可以找到全國各地的多種飲食。在一家餐館裏,我們也可以同時吃到滬菜、粵菜、川菜、湘菜等等菜肴,餐飲業正在呈現異彩紛呈的多元化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