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深情回憶 > 正文

張 震:在鄧小平同志領導下作戰與治軍

央視國際 2004年02月15日 16:10

  1997年2月19日晚,我在醫院與敬愛的小平同志作最後的訣別。回到家裏,哀痛不已,心境難平,徹夜未眠,多年來在小平同志領導下工作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一

  我第一次見到小平同志,是1948年底。此時淮海戰役越打越大,成為南線我軍與國民黨軍的戰略決戰。在以小平同志為書記的總前委領導下,中野、華野兩支大軍並肩作戰,仗打得非常好。在戰役進程中,我與粟裕同志在華野司令部,常收到總前委的電報指示,因劉陳鄧首長的指揮位置在中野那邊,所以還未能見面。

  我見到小平同志雖然很晚,但我對小平同志仰慕已久,可以一直追溯到紅軍時期。

  記得那是1933年6月,我們紅三軍團整編,下轄四、五、六三個師。那時我在四師十團工作,部隊進軍福建,我們常與第五師並肩作戰。這支部隊戰鬥作風非常頑強,不怕犧牲,敢打硬仗、惡仗,生活上也很能吃苦,有時來不及做飯,他們連生米都能吃。記得在龍溪口戰鬥中,五師十三團一舉消滅了蔡廷鍇部的一個主力團。蔡廷鍇部在上海曾打退過日寇的進攻,但進攻紅軍時卻遭到了慘敗,連他們在淞滬抗戰中所得的錦旗也被我們繳獲了。那時我們都知道,五師是由小平同志等創建的紅七軍改編而成,五師的戰友們也經常給我們講起小平同志許多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因而從那時起,我對小平同志就産生了由衷的敬慕。

  抗日戰爭時期,我和小平同志不在一個戰略區,仍然未能謀面,但從中央發的給各根據地的戰報中,可以經常了解到他和劉伯承同志領導的一二九師頻傳的捷報,了解到他們創建和領導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不斷鞏固與發展。這些勝利消息,給我們戰鬥在隴海路以南的淮北地區的同志們以巨大的鼓舞。

  在淮海戰役中,小平同志卓越的軍事領導藝術,特別是他的慎思決斷,更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當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以後,第二階段的殲擊目標如何確定,是戰局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一開始中央軍委命令華野吸引邱清泉、李彌兵團東進,尋機殲其四五個師,爾後視情況圍殲邱、李,或攻取徐州,或打黃維。但因邱清泉兵團不敢貿然東進,始終背靠徐州,我軍無法將其退路切斷。就在這時,小平等同志經過縝密考慮,及時給毛澤東主席發電,同時抄送華野,建議先打黃維,再打邱、李。中央軍委很快就復電,表示“完全同意先打黃維兵團”,並指出“情況緊急時,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殲滅黃維兵團的勝利,説明了小平等總前委首長的決心完全正確。淮海戰役結束後,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説:“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1948年12月中旬,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勝利結束。黃維兵團這塊“硬骨頭”終於被啃掉,杜聿明集團也已成甕中之鱉。考慮到平津戰場的需要,為防止蔣介石下決心命傅作義集團南調,毛澤東主席要求淮海前線部隊,在殲滅黃維兵團之後,留下杜聿明指揮之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之餘部,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12月12日又電示要總前委開一次會,討論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並將意見由伯承同志帶中央。這樣,總前委就決定在華野司令部召開一次會議。

  當時,華野司令部住在肖縣東南一個名叫蔡洼的村子裏。聽説小平和伯承、陳毅同志要來,我們大家都非常興奮。粟裕同志帶著我們一塊到村邊去迎接。我記得他們幾個人坐的是一輛美式吉普車。小平同志一下汽車,就風趣地説:“你們住那麼大的村子,不怕國民黨飛機把你們炸了?還是要‘怕死’一點啰。”説得大家哈哈笑了起來。我趕忙插上一句話:“現在蔣介石搬家都搬不贏,顧不上來炸我們了。”面對淮海戰役勝利已成定局、國民黨軍已成強弩之末的大好形勢,大家笑得更開心了。

  在蔡洼,總前委召開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會議,然而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已經不是淮海戰役本身,而是關於渡江作戰的問題了。大家根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和敵人的江防部署,對我軍實施渡江作戰的有利條件和各種困難進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討論了兩大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兵力編成和部署,以及渡江作戰的時機和協同等問題。會議休息時,總前委還在一起照了相,就是那張著名的五人合影,使今天的人們得以重睹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的戰鬥風采。當時,我們華野三大部門領導伺志在旁邊,照相時總前委首長拉我們參加,但我們誰也沒有靠上前去。今天想起來,真有點後悔,這是一個多麼值得紀念的歷史鏡頭呵!會後,伯承和陳毅同志到西柏坡向中央彙報、請示工作,小平同志返回中野司令部。我們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和總前委會議的精神,認真落實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

  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以後,我們搬到了蚌埠以南的孫家圩子。記得是1949年3月25日,小平和陳毅同志到我們住地來,召集三野領導開作戰會議。小平同志按照毛澤東主席、中央軍委的指示,全面分析了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利用長江防線,拒我于長江以北,以便等待時機、捲土重來的戰略圖謀和主要部署。當時,蔣介石有個計劃,如江防被我軍突破,反擊不奏效,南京東西地段之兵力即撤守上海,皖南地區之兵力撤守浙贛線,以組織新的防禦。針對這一情況,小平同志指出,我軍渡江作戰要達到如下戰略目的:第一是不讓沿岸敵人收縮到上海;第二是不讓皖南敵人收縮到浙贛線。他要求三野部隊集中研究怎樣就地殲敵、不讓敵人收縮到上海和今後如何消滅上海之敵的問題。為便於組織協同,小平同志還介紹了二野部隊的編成和渡江計劃。因粟裕同志當時在濟南養病,由我向小平同志彙報了三野渡江作戰的有關方案、部署和基本打法,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贊同。小平同志工作十分深入、細緻。會議期間,他親自找華野七、八、九兵團的主要領導同志談話,了解情況,交待行動注意事項。當時,三野第十兵團在泰州地區,因距離較遠,沒有能去。會後,小平同志要陳毅同志將討論的情況整理一下,陳老總又把任務交給我。我作為參謀長,多年的司令部工作養成了我起草週密細緻的作戰命令的習慣,於是我按照會議討論意見,寫了兩個野戰軍渡江作戰的計劃、方案:主要講的是哪個兵團、哪個軍向哪個方向打,怎麼打、怎麼突破防線等等。小平同志看了之後説,這個文件對組織部隊作戰是可以的,但上報軍委和指導戰役全盤,就顯得太具體了,作為總前委,應該站得高一些,更原則一些。於是他親自動手寫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這個《綱要》用我們司令部的電臺拍發上報軍委,軍委很快就回電表示同意。小平同志這種簡單明快的工作作風,高屋建瓴的領導藝術,使我深受教益。按照小平同志制定的《綱要》,我們在渡江作戰中,採取了寬正面同時強渡和有重點多路突擊的戰法,迅速突破江防,佔領了南京。接著,又採取中、東集團對進,分割包圍的戰略戰術,取得了渡江戰役第二階段的勝利。《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是小平同志的一篇重要軍事文獻,已經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今天,它對於我軍高級指揮員學會如何把握戰爭全局,正確定下決心,仍有重要的啟迪。我在國防大學工作時,曾把這篇文章印發給全軍戰役進修班,供高中級領導幹部學習研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解放以後,我于1954年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留任副院長。記得在學院工作期間,有次我向劉帥請教一個問題,即能否把挺進大別山作為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劉帥沉思了一下,表示同意我的意見。接著,他突然問我:“你看小平同志沒有上過軍事學校,為什麼打仗決心那麼正確?”我沒有一點思想準備,一下子被問住了。我想起與小平同志的短暫接觸中自己所受到的教益,想起跟二野同志一起學習時常聽他們講到的,——小平和伯承同志是一對團結戰鬥的楷模,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密切配合,親密無間,就像一個人一樣。二野打仗最困難的時候,常常是小平同志下決心,伯承同志具體組織。小平同志平時話不多,不大開玩笑,但決心堅定,不會輕易改變。於是我就對劉帥説,可能是小平同志了解上級的意圖、當面的敵情和自己的部隊吧。劉帥頷首表示同意,並説道:“關鍵在於小平同志在實踐中掌握了軍事辯證法,因此善於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決斷,這是最重要的啊!”

  二

  “文化大革命”期間,小平同志受到錯誤的批判和鬥爭,離開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那時,我也被“造反派”關起來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我恢復了工作,到武漢軍區當副司令員,但隨即在葛洲壩工程搞了兩年,從1973年起重新接觸軍隊工作。看到部隊由於受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一些非常好的制度、傳統和作風丟掉了,訓練也很少有人抓了;軍政素質下降的情況,內心感到非常焦急和憂慮。就在這時,小平同志出任軍委領導職務,明確提出“軍隊要整頓”,“要把訓練放在戰略問題的一個重要位置上”。小平同志的指示抓住了整軍治軍的關鍵環節,使我們這些同志的精神為之一振。有了小平同志的支持,大家把訓練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大辦教導隊,很快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有力地推動了部隊各項工作的協調發展。

  1975年7月,我接到軍委的通知,來北京後,粟裕同志代表軍委與我談了話。他説軍委決定我到總後勤部工作。我感到很突然,表示自己沒有做過後勤工作,怕做不好。粟裕同志講,這次工作調動是小平同志點的將。因為現代條件下作戰,後勤問題越來越重要了,你長期從事軍事工作,到總後正可以發揮你的長處。他還介紹了當時周恩來總理病重、毛澤東主席批評“四人幫”以及“四人幫”加緊奪權的政治形勢,我表示在小平同志領導下,一定要幹好工作,同時也對時局深感憂慮。果然,我到總後勤部工作不久,“四人幫”就發起了“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小平同志領導的各項整頓被迫中斷,形勢發生了逆轉。在這期間中央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我看到了小平同志,他雖然沉默寡言,但表情依然十分堅毅。我問他身體好嗎?他説,還好。我説,你多保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小平同志沉思著,沒有吭聲。我想,他一定明白了我話中的意思。

下一頁>>
第1頁
(編輯:紀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