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爺爺的足跡前行
------毛新宇
央視國際 2003年11月26日 14:32
10月,為了給《爺爺的足跡》(暫名)這一書稿收集資料,我和媽媽一起來到了革命老區江西,來到了70多年前爺爺毛澤東生活戰鬥過的地方。
我們到了南昌、井岡山、瑞金、吉安,還有紅軍長征經過的第一個渡口———于都河渡口和第一座山峰———雲石山。
沿著爺爺當年戰鬥的足跡,猶如掀過一頁頁歷史典冊,一道道關隘、一座座山峰,都抽象為生動的華章供人品味、供後人讚頌。而對於我,似乎更有深意,它不僅僅具有社會學意義,還有血脈相通的親情。
我們到達下榻地茨坪井岡山賓館已經是下午5點鐘了,未等歇息,媽媽便帶我驅車趕往18公里外的黃洋界。一路上天陰得很重,有時還飄著小雨,不想剛到那裏,太陽便鑽出了厚厚的雲層,鳥鳴山澗間,一抹夕陽照射在黃洋界的紀念碑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幾個大字金光閃閃,景色動人心魄。爺爺在井岡山生活了一年零三個月,但詩詞中三次提到黃洋界,可見此地在他心中的位置。
沿著山路,我們來到爺爺和朱德總司令當年挑糧休息的地方,在大槲樹下,兩位身穿粗衣,腳穿草鞋的巨人,面對饑餓和死亡,談笑風生,炮火硝煙中,他們的神情執著,眉宇間閃動著激蕩山河的鬥志。
井岡山由大小五個井組成,爺爺的故居在大井,這是一組平民式的茅屋建築,茅屋的後面,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微風吹過,銀杏葉片發出清爽的聲音,給遊人帶來一片歡悅。
井岡山下榻的第一夜,我們請來當地的黨史專家,讓他系統完整地介紹爺爺在井岡山戰鬥的全部歷史過程。講述間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
70年前,井岡山地區黨的主要領導人袁文才和王佐是我黨十分優秀的領導幹部,對井岡山根據地的鞏固與壯大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爺爺的教育幫助下,他們形成了無産階級世界觀,成為紅軍中優秀的共産黨員和指揮員。但是,他們沒有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卻死在了左傾錯誤思想的同志手裏。1965年,當爺爺重回井岡山的時候,專門接見了袁、王二烈士的家屬,深情地向身邊工作人員講述兩位烈士開創井岡山根據地的功績,並在井岡山給兩位烈士立像……
在江西,在紅軍長征的每一個地方,我都能看到烈士們的塑像,徜徉在他們身邊,我可以聽到久遠的廝殺聲和他們沉重的呼吸聲,他們的血凝在那裏,精神卻化作一道道山梁,一掬掬清流,或者形成一個個讓人仰望的豐碑:
在瑞金,我的叔祖父毛澤覃犧牲在那裏……
在沙洲壩,我的心又一次被清亮的井水感動了。這是一口平平常常的水井,走到井口,一股幽靜之氣從裏面溢出,使人通體生涼、神清氣爽。村民説,這是當年爺爺親自帶領當地人民挖的,事過經年,這口井的水依舊清澈純凈,仿佛它帶著爺爺的囑託,用整個身心,浸潤著乾渴的人們。井旁是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幾個大字。村裏人把爺爺帶領群眾挖井的故事,刻在石碑上。
隨後是廬山。今日重讀這座名山,心情就另有一番意味:
1959年、1961年、1970年,三次影響共和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裡。那是1970年,爺爺在廬山第三次主持會議,會議的議題原本是討論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問題,但在會議進行中,林彪和他的黨羽陳伯達突然發難,拋出“天才論”,提出設立國家主席一職,表面上擁護爺爺,實際上自己想當國家主席,爺爺敏銳察覺了林彪的陰謀,寫下了《我的一點意見》這篇文章,給林彪集團以沉重的打擊。
逝者如斯,山嶽依舊,只是解讀它時,作為後人,又多一份感慨,一份警示。
就要離開江西,我佇立在10月的江西大地,思緒翻涌,江西之行的點點滴滴緩緩從我心頭掠過,突然明白了:爺爺是讓江西的山山水水告訴我,讓江西的一草一木告訴我:時刻為了人民的事業,沿著他的足跡和理想,一直走下去!
爺爺與我同在!
爺爺與江西同在!
爺爺與人民同在!
《人民日報》1999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