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製化學武器的種類及數量披露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6日 18:57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多次使用化學武器。日本生産的化學武器主要有:
一、芥子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此毒劑被稱為“毒氣之王”,是糜爛性毒劑的代表,日本人稱之為“黃1號”。這種毒劑施放後呈液滴和氣霧狀,人經呼吸道吸入或皮膚沾染後中毒。症狀有眼睛流淚、呼吸困難、怕光、疼痛、角膜渾濁、呼吸道障礙、呼吸困難,甚至窒息;皮膚染毒後紅腫、起泡、潰爛,嚴重者會引起全身中毒甚至死亡。
二、路易氏氣:此毒劑也是糜爛性毒劑的一種,日本人稱之為“黃2號”,其性能與芥子氣相似,但刺激性強,毒害作用迅速。日本人常把它和芥子氣混合使用,以降低芥子氣的凝固點,使其在-25 C時仍能發揮殺傷作用。
三、二苯氰胂:噴嚏性毒劑,日本人稱之為“紅1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曾大量使用二苯氯胂,戰場上頻頻得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人研製了二苯氰胂,比德國的二苯氯胂的毒性大10倍。其作用主要是刺激黏膜,引起連續不斷的噴嚏、流淚和嘔吐。在毒劑濃度為每立方米一毫克的空氣中,人員暴露30秒鐘就能暫時失去戰鬥力。
四、苯氯乙酮:催淚性毒劑,日本人稱之為“綠2號”。它刺激眼睛、呼吸道,引起流淚、流鼻涕、結膜充血和咳嗽等,作用迅速。
五、光氣:窒息性毒劑,日本人稱之為“青1號”。它的作用主要是傷害人的肺部細胞,引起肺水腫,破壞呼吸功能,濃度高時,能夠很快使人窒息而死。當時日本人製造的光氣炮彈和炸彈,是以90%的光氣和10%的三氯化二胂或三化二苯胂混合裝填而成,具有相當的殺傷力。
六、氫氰酸:此為全身中毒性毒劑,日本人稱之為“茶1號”。它是一種速殺性毒劑,能夠破壞血液的供氧能力,造成肌體組織缺氧。中毒者輕則流淚、流口水、噁心嘔吐、頭痛和全身無力,重則胸部發悶、呼吸困難、昏迷乃至痙攣、停止呼吸。濃度高時,中毒後1至3分鐘即可致人死亡。
有關資料記載: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迅速增産毒劑,到戰敗時,計生産芥子氣3610噸、路易氏氣1381噸、二茶氰胂1957噸、苯氯乙酮172噸、氫氰酸255噸。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現近代史教授吉見義明從美國國家檔案館裏發現,當年美國太平洋戰區陸軍參謀部的一份報告中有這樣記載:日本在戰爭期間總共生産了約746萬發毒劑炮彈。(新華社/楊步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