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類”史家沈志華
央視國際 2004年09月07日 13:54
沈志華的檔案人生
10年前,沈志華年過不惑,經商獲得極大成功,覺得掙錢永遠沒有盡頭,應該是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了。於是,中國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商人,多了一個殊為罕見的歷史學家。
和一般學者的儒雅內斂不同,他身材魁梧,喝酒如水,仰天大笑的樣子更不“斯文”,震得屋子裏傳來回聲。他説起歷史事件的年月日隨口道來,可卻總是記不住自己最喜歡的冰淇淋“哈根達斯”4個字。
在中國歷史學界,沈志華是一個傳奇人物,一個“異類”。
1996年至2002年間,他個人出資140萬元,從俄羅斯和美國蒐集俄國解密檔案1.5萬餘件,並組織翻譯、整理、出版。社科院一位蘇聯史專家認為,有了這批檔案,不僅蘇聯史要重新認識、重新書寫,對20世紀世界史和國際關係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評價。
他個人出資設立的“東方歷史研究出版基金”,11年來已資助出版了80余本史學著作,由他出資組織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活動超過30起。
他身兼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幾個研究所的兼職研究員,卻一直是一個沒有學歷、沒有職稱、沒有單位的“三無人員”。
就個人研究成果而言,他的《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一書被認為是“國內研究朝鮮戰爭的一個新的起點”;“以大量豐富而可靠的檔案文獻和適量的口述史料,對長期無人知曉、模棱兩可、含混不清和正反顛倒的重大史實作了澄清、填補和糾誤……”他本人被評價為“國際學術界冷戰史研究領域最受關注的學者之一”。
更有學者認為,沈志華和他的研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他代表着當代歷史研究的一種民間化趨勢。他的學術理念、研究方法都有別於歷史學界因襲的從概念出發,以結論剪裁史料的弊病,重新回歸到從材料出發、就史實發言的本源。
10年前,沈志華年過不惑,經商獲得極大成功,覺得掙錢永遠沒有盡頭,應該是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時候了。於是,中國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商人,多了一個殊為罕見的歷史學家。
4 歷史是怎麼回事?
4 探賾索隱的獨立學者
4 弄清歷史便沒有白活
4 檔案:史家的糧食
※ 個人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