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調養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6日 16:27
在談到夏季如何進行精神養生時,《黃帝內經》裏明確指出:“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意思是説,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樣的秀美,並要切忌發怒,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有濃厚的興趣,這是適應夏季的養生之道。在精神調養上,祖國醫學認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則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飽滿、情緒外向,因為只有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若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正如《醫書》裏指出的:“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邱處機説:“夏三月,欲安其神者”,應“澄和心神,外絕聲色,內薄滋味,可以居高,朗遠眺望,早臥早起,無厭于日,順于正陽,以消暑氣。”他還強調説,為了避免暑熱,不僅宜在“虛堂、水亭、木陰等潔凈而空敞之處”納涼,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此説極有見地,心靜自然涼也。古有歌雲:“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黃帝內經》裏指出:“南方生熱,熱生火”,而火熱主夏,內應於心。心主血,藏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黃帝內經》裏所説:“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五臟六腑皆搖”,這裡一方面説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損傷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説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説,夏季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特別是夏季暑氣當令,烈日酷暑,腠理開泄,汗液外泄,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即中醫所謂“壯火食氣”,也正因為“暑易人心”,而“心主神志”,從而産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在中暑的病人裏,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狀態,此時宜用針灸或手壓“人中”穴(位於鼻唇溝上1/3交界處);“十宣”穴(位於兩手十指尖端處),針刺放血。
若是在長夏,天氣以濕熱為主,表現為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度變化不明顯,這種天氣易使人感到心胸憋悶,人們會産生焦躁和厭煩情緒,易誘發精神病。
綜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動與心的功能密切相關。關於這一點,古人在生活實踐中已經體驗到,人在不同精神狀態下,心臟的活動是不一樣的。平靜時,心臟跳動平穩,激動時,心臟跳動加快。耐心臟之所以與情志有關,又是由於“心藏脈,脈舍神”的結果。脈,就是血脈,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過它營運血液的作用來實現的。血脈充盈,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旺盛;血脈虧損,心血不足,則常常會導致失眠、多夢、健忘、眩暈以致精神不振等心理變異。由此看來,夏季精神養生的前提,是要保證“心主血脈”的正常進行。又如何使“心主脈”正常呢?
《黃帝內經》裏説:“心之合脈也……多食鹹,則脈凝位而變色”;又説:“味過於鹹……心氣抑”,指出了飲食過鹹會給心臟帶來不利影響,現代營養學認為,心肌的發育和血脈運行都需要消耗高級蛋白質,要及時補充;而脂肪食品食用過多,可出現“脂肪心”,又易引起動脈硬化,在飲食中最好選用一些能降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薑、大蒜、洋蔥、茶葉、酸牛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等。低鹽飲食對預防心血管病大有好處,因為鈉鹽食用過多,會增加心臟負擔,又易引起高血壓等。
體重大重也會加重心臟負擔,因此,一定要注意減肥。減肥的辦法很多,但重要的是體育運動和飲食減肥。特別是經常參加運動鍛鍊,還可以增強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對心臟大有益處。
總之,夏季精神養生的基礎是要保護好心臟;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還要做到“使華英成秀”。那麼,又怎樣使精神飽滿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託。人是有思想和理想抱負的,一個人有了奮鬥目標,才能使他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美好的信念可産生自覺的意志行動和積極的情感。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集郵、釣魚、旅遊等,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託,並能陶冶人們的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
其次,時時對自己的性格進行陶冶,要經常注意檢查自己的情緒,如存在急躁、焦慮、憂鬱、憤怒、狹隘等情緒時,一定要設法不使之再現,這就要加強學習、加強修養。《管子 內業》裏曾説:“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在《黃帝內經》裏介紹的聖人養生之道,一是“無恚嗔之心”,二是“無思想之患”,三是“以恬愉為務”。因此,有計劃地進行修身養性之道,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是人們應具備的涵養。
一是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二是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只要這兩點做好了,精神自然會飽滿,就會“無厭于日”,這就是夏日精神調養的基本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