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自然探索 > 探索隨筆   


神秘的瑪雅文明:水晶頭骨千古之謎

帶著對生命河的關注-行進在金沙江畔

探秘藏北顱骨墻

接近《垂直極限》

發現深海沉船 印證英雄膽量

百名郊遊者雲蒙山曆險記

古城鎮遠

陽光中的香格里拉

千里風塵: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隊前方報道之六

一個羅布泊探險者的野生動物情結

千里風塵: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隊前方報道之五

風雪念青路--(7.3) 冰淇淋之夜

風雪念青路--(7.2)探路c1

風雪念青路--(7.1)建立大本營

風雪念青路--6.30 當雄

風雪念青路--(序)

納木湖畔望羌塘

千里風塵: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隊前方報道之四

千里風塵:深圳隊慕士塔格攀登前方報道之三

千里風塵:深圳隊慕士塔格攀登前方報道之二

千里風塵:深圳隊慕士塔格攀登前方報道之一

魂牽卡瓦博格

貢嘎山札記 (下)

貢嘎山札記(上)

難忘的九天九夜(四)

難忘的九天九夜(三)

難忘的九天九夜(二)

難忘的九天九夜(一)

飛躍羅布泊

卓奧友峰的神秘面紗的背後

闖進雪域險境--雄鷹盤旋在地球最高處女峰

闖進雪域險境--撥開世界屋脊的謎霧

闖進雪域險境--玄境衝刺——踏上希夏邦馬峰

珠穆朗瑪峰紀行

漂流——自由而浪漫著

難 忘 的 穿 越(二)

難 忘 的 穿 越 (一)

蒼茫叢林 感悟生命——海南尖峰嶺熱帶雨林探險記

解開恐龍滅絕之謎

攀越香格里拉雪山

叩問青藏高原

尋甸草原之旅

我和"四姑娘"有個約會

在亞丁的日子

江南小鎮尋古探幽

夢尋香格里拉
史念海與中國歷史地理學



    作者:辛德勇
    
    史念海先生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之一,為這一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今年3月底,忽然接到史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我不禁為失去引領自己走入學術殿堂的恩師,同時也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界失去一代開山泰斗而深深地感到悲痛。
    
    史念海出生於1912年,山西平陸人,字筱蘇。1932年,考入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1934年初,《禹貢》半月刊創辦並隨之成立禹貢學會,史念海從一開始就成為《禹貢》的主要作者和禹貢學會會員,並在1936年大學畢業後,留駐學會,協助顧頡剛編輯出版刊物。大學畢業前,他受顧頡剛之命,撰寫《中國疆域沿革史》一書,于1937年出版,成為我國現代第一部公開問世的沿革地理專著。
    
    日寇全面侵華後,史念海在重慶任國立編譯館副編審。這時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在禹貢學會同仁研究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沿革地理學的桎梏,使這門學科取得新的發展。他把研究視角轉向人口遷徙、邊疆開發、交通運輸、都城選址、軍事地理方略、地理環境對社會的影響等歷史經濟和人文地理問題,並在1944年出版了第二部專著《中國的運河》,為創建中國歷史地理學做出了重要探索。
    
    新中國成立後,史念海任西北大學史地係教授、系主任,並曾出任副校長。80年代該校建立唐史研究所和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後,又擔任兩所所長。他為創建中國歷史地理學所做的最大貢獻是在50年代初,運用自己自30年代末以來的探索和積累,在較短的時間內寫成了一部20萬字上下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書中不僅明確劃定了新型的歷史地理學與傳統的沿革地理學在理論上的區別和聯絡,而且對中國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這幾個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分支領域做了系統論述,為新型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勾勒了基本框架。《中國歷史地理綱要》的誕生,可以作為現代學科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已在中國全面建立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史念海主要研究歷史經濟地理問題,撰寫有《春秋戰國時代農工業的發展及其地區分佈》、《秦漢時代的農業地區》、《開皇天寶之間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農業的發展》、《隋唐時期長江下游農業的發展》、《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等論文,對於開展相關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70年代末以後,他重又研究這一領域,其著眼點則是與自然環境變遷密切相關的北部環境敏感地帶的農牧業分佈問題,相繼撰寫了《兩千三百年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農林牧地區分佈及其變遷》、《隋唐時期黃河上遊的農牧業》、《唐代河北道北部農牧業地區的分佈》、《論兩周時期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等文章,闡釋了人類活動與自然兩大地理因素相互影響、作用的歷史進程。1963年出版的他的第一部論文集《河山集》初集,就是以歷史經濟地理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歷史地理學論文集。史念海在50年代即寫有《釋〈史記貨殖列傳〉所説的“陶為天下之中”兼論戰國時代的經濟都會》、《石器時代人們的居地及其聚落分佈》等論文,較早注意到聚落和都邑的歷史地理研究。至80年代由他倡導建立中國古都學會並擔任會長以後,更重視研究古代都城,有關論文結集為《中國古都和文化》出版,為中國古都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框架。
    
    70年代至80年代初,史念海的研究集中在黃土高原自然環境變遷及其影響和歷史軍事地理這兩個方向上。這不僅是對學科領域的進一步開拓,他還一改過去主要依靠歷史文獻記載的研究方法,在較大範圍和領域內,開始了野外考察與歷史文獻記載相結合的研究。這也成為70年代以後他治學的一個常用方法和顯著特色。這一時期關於陜西歷史軍事地理的研究,除《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跡的探索》等少數幾篇論文之外,大多至80年代中期以後才陸續正式發表,主要有《陜西省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等。有關論文均收入《河山集》四集。在此之後,他還寫了許多有關歷史軍事地理的論文,如《我國歷史上東西對立局勢和南北對立局勢》、《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分佈及其歷史軍事地理》等,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成功的範例。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黃河及其支流泥沙含量變化過程為核心的歷史自然地理研究,是史念海先生成就最為卓著的研究領域。《河山集》二、三兩集都是以這方面的論文為主,其中如《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黃土高原及其農林牧分佈地區的變遷》等,均已成為經典性著述。此後他還撰有《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等論文。這些研究特別注重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經驗教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
    
    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史是史念海在80年代中期以後開拓的又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有關論文多收入《河山集》六集,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其中代表性的論文有《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和發展》等。在歷史地理文獻方面,他也做過許多重要研究,特別是《論〈禹貢〉的著作年代》一文,見解尤為精闢。他還對方志學(出版有《方志芻議》一書)、地名學等相鄰學科做過深入研究,對這些學科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他還主持創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季刊,為歷史地理研究開闢了重要園地。
    
    史念海先生對於中國歷史地理所做的這些研究大多數具有開拓性意義,他的貢獻已經銘刻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史上。

責編:東子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