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自然探索 > 探索隨筆   


探秘藏北顱骨墻

接近《垂直極限》

發現深海沉船 印證英雄膽量

百名郊遊者雲蒙山曆險記

古城鎮遠

陽光中的香格里拉

千里風塵: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隊前方報道之六

一個羅布泊探險者的野生動物情結

千里風塵: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隊前方報道之五

風雪念青路--(7.3) 冰淇淋之夜

風雪念青路--(7.2)探路c1

風雪念青路--(7.1)建立大本營

風雪念青路--6.30 當雄

風雪念青路--(序)

納木湖畔望羌塘

千里風塵:慕士塔格攀登深圳隊前方報道之四

千里風塵:深圳隊慕士塔格攀登前方報道之三

千里風塵:深圳隊慕士塔格攀登前方報道之二

千里風塵:深圳隊慕士塔格攀登前方報道之一

魂牽卡瓦博格

貢嘎山札記 (下)

貢嘎山札記(上)

難忘的九天九夜(四)

難忘的九天九夜(三)

難忘的九天九夜(二)

難忘的九天九夜(一)

飛躍羅布泊

卓奧友峰的神秘面紗的背後

闖進雪域險境--雄鷹盤旋在地球最高處女峰

闖進雪域險境--撥開世界屋脊的謎霧

闖進雪域險境--玄境衝刺——踏上希夏邦馬峰

珠穆朗瑪峰紀行

漂流——自由而浪漫著

難 忘 的 穿 越(二)

難 忘 的 穿 越 (一)

蒼茫叢林 感悟生命——海南尖峰嶺熱帶雨林探險記

解開恐龍滅絕之謎

攀越香格里拉雪山

叩問青藏高原

尋甸草原之旅

我和"四姑娘"有個約會

在亞丁的日子

江南小鎮尋古探幽

夢尋香格里拉

風雪康藏路

夢遊長白山
帶著對生命河的關注-行進在金沙江畔



    長江上遊,從通天河以下至宜賓約2200公里湍急曲折的幹流河道,稱為金沙江。它是一條傳奇優美的江,又是一條狂放不羈的江。其年平均水量1450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的三倍;水能總蘊藏量1億千瓦,佔整個長江的
    43%。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在長江各段中也是最嚴重的。8月,“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翻山越嶺,行走于滇西北與川南的高原、峽谷中,實地了解金沙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現狀。儘管有水利界人士認為,不必擔心長江會變成第二條黃河,但呈現在記者們眼前的金沙江在許多地方分明是一條“黃河”了。
    
    ■元謀人還認得這片土地嗎?
    
    北出昆明174公里的元謀縣,因出土了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它地處金沙江流域的幹熱河谷,最高海拔2800多米,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3900毫米;儘管植被茂密,總體上仍然乾旱缺水。記者團到來的當天,昆明日最高氣溫22℃,元謀則達到35℃。
    
    現在,元謀除了古猿遺跡之外,還有多處“名勝”,那就是形似路南石林的“土林”。這種土林立於溝溝壑壑之中,既奇特又醜陋,還有些悲壯,因為它是水土流失的見證。
    
    雲貴高原上這塊不算大的山間盆地,在遙遠的往昔曾經何等富庶,而千百年的災害累積至今,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50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74.4%,在長江上遊高居第一。嚴重的水土流失把這塊中華民族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沖刷得一窮二白,這其中既有天災,也有人禍。
    
    1989年,國家將元謀縣列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機。12年過去了,元謀的植被覆蓋率由25.5%提高到72%,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41元增加到1775元,縣財政收入由680萬元增加到2381萬元。
    
    
    元謀縣採取的恢復生態環境的辦法之一,就是對全縣的“四荒”(荒山、荒坡、荒灘、荒地)公開拍賣,自願承包。打破所有制界限、行政區域界限、承包期界限和投資經營規模與範圍的界限,充分發揮國家、集體、民營企業與個人的力量。目前,全縣累計購買“四荒”地7.3萬畝,扶持發展了戶均購買“四荒”地50畝以上的專業戶、重點戶157家。
    
    8月5日下午,“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的車隊在盤旋的山路上艱難地行駛,沿途看到了多塊水土保持警示碑。在一處生長著成片香蕉林和其它作物的高崗上,記者見到了全國治理開發“四荒”示範戶鄭子瓊,一位出身於元謀熱壩的彝族婦女。她正站在涼棚下為遠方的來客準備新摘的瓜果。她告訴我們,歷史悠久的家鄉和生態惡化的家鄉,曾經痛苦地折磨著她。從1990年起她打定主意用多年在外經商賺的錢回報家鄉,回報大地。如今,環顧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人們很難想象這裡十年前的模樣。
    
    一個女性,12個難以細述的春秋,400萬元血汗投資,6000畝得到綜合治理的荒山——在發現元謀人的地方,這是一個新的傳奇。
    
    ■洱海沒有步滇池的後塵
    
    到大理之前,記者曾擔心洱海會不會像昆明的滇池那樣,隨著社會生産和生活的發展,出現水質的嚴重惡化。
    
    當我們來到洱海岸邊的時候,看到的是青山白雲映襯下,碧波盪漾,水體透明。乘船橫渡整個湖面,很少看到在一些風景區常見的漂浮物。這條滿載數百名遊客的大船上,廁所是免沖水的,垃圾分類收集,對發動機産生的廢油也進行了專門處理。儘管在湖上航行了四個多小時,但遊船上並沒有設餐廳,以免污水排入江中。
    
    同船的雲南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薛惠新女士欣慰地告訴記者,洱海目前的水質,從全國範圍來看,也是不錯的。她將洱海與滇池作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認為二者同屬半封閉型高原淡水湖泊,新水進量不大,水的置換和自凈能力較差。不過,滇池地勢較低,曾經被工業和生活污水源包圍,所以累積的問題更為嚴重,藍藻的危害難以在短期內扭轉,目前的水質仍為五類。而洱海周邊人口和企業密度較低,洱海的蓄積量約24億立方米,比滇池大一倍多,並且有兩個排水途徑,每年又有2億噸新水進入。加之,洱海的綜合治理比較及時、得力,有相應的立法保證,對整個風景區實施統一管理,因而藍藻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同時,她也憂慮地表示,對洱海周圍村鎮“面對污染源”造成的潛在威脅很難估算。調整當地的産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等,應是這裡環保工作的重點。
    
    記者在大理街頭問到幾位市民,他們説現在吃的用的水都取自洱海,水質比前些年好多了。
    
    據當地有關部門介紹,1996年10月洱海藍藻的大面積爆發,引起了各方面的警覺。此後,當地政府取消了一萬多個養魚網箱、2500多臺機動漁船動力設備;在洱海匯水區禁止使用含磷洗滌用品;逐步建立健全洱海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100公里湖濱保護帶,恢復水源涵養林;歷時三個月,打撈水葫蘆7萬多噸;清理歷年被侵佔的灘塗3000多畝;完成30萬立方米清淤工程;完善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系統,將自來水公司改為供排水公司,從去年底開始在收取水費的同時收取污水處理費。
    
    經過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這一番努力,終於使洱海水質總體上達到二類,水環境質量保持相對穩定,成為中國保護得最好的內陸湖泊之一。同時,開創了一種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成功模式。
    
    ■留住我們的香巴拉
    
    香巴拉,是流傳在滇西藏族同胞中的一個詞,意指天堂一般令人神往的地方;在今天的理解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人認為,西方人後來所説的香格里拉就源於香巴拉的發音。
    
    麗江地區98%的面積屬於金沙江流域,金沙江流入境內達651公里,其森林覆蓋率達到75.8%。麗江古城之所以能夠被聯合國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小橋流水的古建築風格,水就如同古城的血液。在上世紀60到80年代,麗江有國家森工企業兩個,省、地、縣也相繼成立森工企業,最後形成五把斧頭砍森林的局面。距古城1公里的黑龍潭是城內唯一的水源,由於植被的銳減,從過去的30-50年乾枯一次變成3-5年乾枯一次,古城瀕臨風韻不再的危險。
    
    令人欣慰的是,當地政府和群眾從1984年起開始對玉龍雪山周圍5萬多畝林區實施封山,森工企業逐步轉産。過去全地區1萬多人專門砍木頭,現在都放下斧頭,轉而成為護林人;一共停了103個木材加工廠,連機關單位的用材也都是到外地去買了。到1994年已經對境內53萬多畝山林全部停伐,可以説走在了全國禁伐天然林的前面。從1996年至今,黑龍潭的水再沒有幹過。
    
    不過,隨著麗江旅遊的急劇升溫,新的問題出現了。這個共有2.5萬人口的小城,去年接待遊客總量達到290萬人次,日高峰流量1.6萬人次,這至少給古城的供排水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位老居民告訴記者,在他的印象中,古城內四方街附近的排水溝一年來已經挖開了四次。
    
    作為長江上遊金沙江流域的一片凈土,麗江地區的生態狀況並非可以高枕無憂了。雲南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馬喬雲告訴記者,就在麗江地區寧蒗縣的長坪村,他曾經看到了“非常恐怖”的景象:在金沙江畔約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常年發生大面積的山體滑坡。特別是到了雨季,一個一個的山體塌下來,流下去的已經不是水,而是泥石,淹沒了至少2000畝良田。由於這一帶地下是煤層,水土流失後完全裸露,曾經把金沙江都染黑了,以至驚動了下面的四川攀枝花市。經測算,每年約有3億立方米的泥沙流入金沙江,最後匯入長江。造成這種狀況,既有多年來亂砍濫伐的人為原因,也有地質、氣候等自然原因,對於後者,我們目前研究得尚十分欠缺。
    
    從麗江向西北上行180公里,來到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縣,這裡就是上世紀30年代英國作家所描述的香格里拉的原型地。在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上,記者團一路看到了仙境般的原始森林、湖泊。就在我們興奮不已的時候,突然被路邊的一片景象驚呆了:薄霧中,一大片坡地就像是硝煙未盡的戰場,一個個黑枯的樹樁屍橫遍野。車隊立即停下,記者們紛紛跑上濕滑的山坡,細看那些殘存的樹樁、躺倒的樹榦。同行的當地官員告訴我們,這裡是天寶山林場,生長的全部是滇西上好的木材——天然冷杉,樹齡在六七十年以上。從1958年大煉鋼鐵時開始成片砍伐,到60年代末森工企業大規模進駐,累計砍了大約40萬立方米商品木材,約合上百萬棵樹木。當時每立方米賣二三十元,老百姓只掙個出工費,並沒有從中得到實惠,而生態環境卻被難以挽回地破壞了。
    
    眼前的慘象讓人感到,這一棵棵黑枯的樹樁就像一座座悲哀的無字碑,活生生地警示著後人。
    
    ■二灘庫區最後的漂木
    
    歷史留給我們的還不只是那些樹樁。
    
    8月中旬,記者團行進至四川南部攀枝花市。我國已建成的裝機容量最大的二灘水電站就坐落在流經這裡的雅礱江上,今年計劃發電量127億度。根據當地群眾提供的情況,記者團派出小分隊趕到距大壩兩公里的鹽邊縣紅果碼頭,只見遼闊的庫區水面上漂浮著大量原木。一些工人正忙著將漂木撈起,用傳送裝置送上去,再用卡尺量過,裝車運往60公里外的金江火車站。一位現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原屬於以經營漂木為主業的雅礱江木材水運局,自1998年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後改為長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紅果林場。他説,1965年木材水運局成立後,每年大約運送木材60萬立方米,基本上是上遊甘孜、涼山、阿壩三州沿江森工企業的産量。
    
    他介紹,1997年二灘大壩合龍,漂木便聚集在庫區,然後再由陸路轉運,多的時候水面上漂浮著足有20萬立方米木材,都是上好的冷杉。到1998年禁伐以後,便形成了這一大片蔚為壯觀的最後的漂木。紅果林場的140多名職工除護林外,夜以繼日地打撈漂木,每天從早7點忙到天黑,週末無休,但還是“搞不贏”。經過數年的浸泡,原來的上等材變成了末等材,可用材已不足五分之一。這位負責人估計,水面上的漂木大約還有4萬立方米,按現在每日拉走200立方米的速度,到來年春季這片最後的漂木可望永久地消失。這也將意味著一段沉重歷史的終結,但願人們不要很快忘掉這一幕。
    
    據水利部門介紹,長江的泥沙70%來自金沙江,治理金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對於保護長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從記者沿途了解的情況看,治理的力度和投入普遍尚顯不足。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他們集11年的努力,至今共治理水土流失3400平方公里,佔全州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1.53%。按目前的進度,尚需85年才能基本完成治理,這還不算新發生的流失。由此可見,保護和恢復長江生態環境的任務十分艱巨。
    
    金沙江之行,步履匆匆。採訪團還在繼續向長江上遊行進,帶著人們對生命河的關注。
    ■文/張力

責編:東子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