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鳳凰嶺下龍泉寺 |
|
|
|
|
|
作者:馬月 山西佛教勝地五台山有座古今聞名的龍泉寺,在京西鳳凰嶺下也有一座龍泉寺,名氣也是不小。我曾慕名前往山西,可近在咫尺的龍泉寺卻沒有光臨過,實在是一種遺憾。週末與朋友乘郊區車,一個多小時便到了山腳下。 沿山坡而上,途中經過一座很小很小的“娘娘廟”。殿面只有三間,石階九級,中間是拱門,兩側墻壁上為圓窗,樣子很象孫悟空大戰二郎神時變幻的小廟。廟前還保留一座石碑,上寫“萬緣茶棚”,記述昔日朝山拜佛前往龍泉寺的香客於此處建茶棚及出資修廟的經過。建一茶棚就如此的隆重,可見當年此寺的紅火程度。現在茶棚沒有了,小廟也改成小賣部。原來供奉“娘娘”的神壇上擺滿了花花綠綠的飲料、香煙、餅乾…… 龍泉寺的山門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高大、雄闊,但紅墻綠瓦,藍匾金字掩映在古松柏的翠綠之中,倒是別有一番神韻。山門內站立“哼哈”二將,面露猙獰,甚是威嚴,一副拒妖魔鬼怪之勢。我們這些凡人俗子何懼之有,自無愧心地坦然穿堂而過。 山門與天王殿間相隔一深澗,澗上架一單孔石橋,長約十幾米,寬五、六米為遼代所建,此橋也是京畿地區最古老的石橋之一。石橋古樸、大方,欄柱歷經風吹雨打形狀早以模糊不清,花崗岩的橋身上長滿石銹。據記載:某年特大山洪暴發,咆哮的急流挾帶著巨石從天而降,猛烈撞擊石橋,但石橋無損無缺,巍然不動,可見石橋的堅固程度。 過橋後迎面一棵高大挺拔的銀杏樹擋路。抬頭觀望,高不可攀,樹葉茂盛,密不透風。此樹已有900多年的樹齡,依舊是綠意盈然,青春永駐。樹桿粗大,幾個人才能合圍。樹杈繁多,最小的樹杈也可達7米左右。樹略向南斜,有人摟抱之時便感到有股子“吸力”産生。象這樣的古樹,寺內還有很多,多為柏樹、白果樹,樹齡雖不能與銀杏樹相比,卻也決非一般。樹枝交錯在一起搭成一架天棚,把整個龍泉寺籠罩在綠蔭中,濃重的綠蔭給這座古寺更增添了神秘、莊嚴。 天王殿內有四大天王立身泥塑像,各執法器橫眉立目。普天下百姓大都是一個心態,祈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這是一種嚮往也是一種企盼。與天王相伴是坐在殿中的一尊金泊貼身笑容可掬、盤腿半臥袒胸疊肚的彌勒佛。那副樣子讓人看後實在是忍俊不住。 坐南朝北的大雄寶殿是寺中主要建築,原為矮小的魏老爺殿,這魏老爺是何許人也?眾人説法不一,此殿曾遭受過多次嚴重破壞,後來人們根據傳統習慣把此殿改建為現在的樣子了。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文殊、普賢三尊佛像。殿內時時有善男信女燃香膜拜,一縷縷裊裊青煙伴隨著求佛保祐的喃喃聲、木魚敲打聲在大殿內飄來蕩去。從升騰的煙霧中仰首再看佛祖,更有一種莊重、肅然的感覺。 從西配殿的甬道穿出,看到荊棘叢生中一片殘破廢墟,依稀能夠看出寬大房間格局。青石柱礎,歷歷可數的條石臺階,都好象在我們述説著什麼。可以想象到昔日的殿堂定是規模宏大,氣度非凡。讓人不解的是呈“品”字型的寺廟建築為何座西朝東?請教工作人員才得知,“現在的龍泉寺是清朝中期改建的,這片廢墟才是最初的龍泉寺的故址,始建於遼、金時期。殿後有個龍泉池,傳説中池內有條金蛇經常出沒,故此得名‘龍泉寺’。遼、金時原部族人多信奉太陽教,死後入葬為頭東腳西方向,為的是迎接太陽的升起,所建廟宇也由信奉的不同變為座西朝東的方向。” 寺旁山巒峻峭,流瀑倒懸,古樹參天,身在寺宇中極目遠眺,令人心曠神怡,心胸蕩然。山下是一片廣袤的平原,河水似玉帶向東流淌,這真是一處極佳的風水寶地。殿後數步便是山崖,山崖上有一蓮花圖案的石洞,溪水從洞中汨汨而出環繞寺廟曲折東流。不可小視這股溪水,追朔起來這還是古榆河的源頭。從石洞的長、寬、高度與水漫過痕跡可看出,溪水決非今日的樣子,輝煌時一定是噴涌不止,大有一瀉千里之勢。 離開時,看到寺內正大興土木,我看還是保留原狀好,比人工粉飾後的殿堂更為真實,同時也能給來人一種強烈的啟迪。(中華行知網)
| 責編:東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