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預告
秘魯
首播: 週六 CCTV-3 20:35
重播: 下週日 CCTV-1 16:27
欄目信箱
網上調查
您會在什麼時段收看
《正大綜藝》?
1.CCTV-3 週六20:35
2.CCTV-1 週日16:27

視頻瀏覽器下載
首頁 編創手記 拍攝動態 我的世界真奇妙 世界真奇妙 往期回顧
林 海 王雪純 過彤 張平 王煒 任健平 聶小華
徐偉 董平 劉雅潔 楊珺 賈穎 紀威 卞小懷
員志軍 王楓 關海龍 潘洪蓮      
 
守護人類的財富
 

曾幾何時,敦煌在我的心裏還是一個朦朧而遙遠的夢想。説這個夢想朦朧,是因為它閃爍出來古老的光亮被千年的猜想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説這個夢想遙遠,是因為相隔萬里的距離使得大漠戈壁上的敦煌在我的心中變得如此虛幻。

終於,夢想演變成現實。曾經在書中“讀”到的景象如此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面前。

2004年的8月,我隨《正大綜藝》欄目攝製組到敦煌進行為期十天的拍攝工作。大家頭頂烈日,映入眼簾的是大泉河邊養育的樹林和沙山中間出現的莫高窟。無論是在鳴沙山上扛著設備行進,還是在雅丹地貌風蝕土丘邊駐足,我們在感嘆大自然的奇景神韻的同時,也感受到敦煌人對歷史文化的尊重,看到了敦煌人積極的保護措施。我們把這期《正大綜藝》節目的重點放在展現敦煌的壯美和關注敦煌學學者的保護性研究成果上。

其實,人在名勝古跡的保護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也想通過電視節目讓更多的人們找出理性的保護式遊覽方式,使大家都能自覺地成為保護人類財富的使者和鑒賞家。

在本期《是真是假》子欄目中,節目將通過在敦煌真實存在的三個精彩故事,關注敦煌人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有什麼絕招;而作為遊客,在遊覽的時候又如何才能最小限度地不破壞文物呢?此外,節目中還可以看到雅丹風蝕地貌的神奇和敦煌樂研究的展示成果。

    《正大綜藝--敦煌專輯》,11月13日中央電視臺三套2035首播,11月21日中央電視臺一套16:27重播。

 

莫高窟的守護神

從敦煌的三危山上遙望前方,廣袤沙漠中一條樹葉形狀的狹長綠洲清晰地映入我們的眼簾,這裡就是聞名世界的莫高窟。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分佈在鳴沙山崖壁上,全長1.6公里,因其地處莫高鄉而得名。莫高窟是融建築、彩塑、壁畫三者于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它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營造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石窟長廊,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莫高窟開鑿于公元366年,歷經1600多年,如今,這個長長的石窟群仍然靜靜地匍匐在大漠戈壁上。

莫高窟的窟頂就是敦煌的鳴沙山。現在,新的技術極大豐富了敦煌洞窟的保護手段,其中也包括對洞窟周圍環境監測、風沙危害防治等具體的保護措施上。我們乘著越野車,在沙山上的監測站裏看見了幾位小夥子,他們常年駐守在這裡,每天負責把山上沙丘流動的具體數據通過電腦發送到研究院的信息終端上,以便科技人員對石窟周圍沙化現象進行系統和科學地解讀。

敦煌研究院講求的是“邊研究邊保護”的工作方式。防治莫高窟沙害的主要屏障,就是在沙山上樹立尼龍防沙障和種植綠化帶。據統計,自1990年以來,沙山崖頂開始種樹並設置了尼龍防沙屏障以後,每年吹向莫高窟的沙粒已由1990年的3000立方米減少到了現在的幾十立方米,進入莫高窟窟區的積沙減少了90%。

我們約了敦煌研究院的蘇博士,他領我們看了保護所為攻克石窟壁畫病害而進行的科研項目的設備和樣本。在保護所的走廊裏,懸挂著幾十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清晰地展現了一代有一代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為保護莫高窟而進行的艱苦努力。我們像發現了寶貝一樣,用我們的攝像機將張張黑白照片記錄下來,為的是讓更多的人們能夠在我們的節目中看到敦煌人不懈奮鬥的過程。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已經從早先的搶救性保護過渡到科學保護階段。

在莫高窟對面的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內,人們可以看到已按原形狀複製了早期的幾個石窟,裏面粘上了複製的壁畫。經過同意,我們選擇了兩個複製石窟進行拍攝。莫高窟第217窟是專家們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而精心繪製的。這個窟的原窟大約建造于公元705至707年的盛唐年間,它集人物畫和山水畫之經典,畫家對人體比例、人物情感把握得相當傳神。崇山峻嶺中人們正在騎驢趕路,山水畫以青綠色為主基調,配以赭石和淺黃色,具有清秀和爽朗的風格。菩薩身穿錦繡短上衣,長長的披巾自肩而下,給人以雍容華貴的感覺;第285原窟開鑿的年代是公元在538至539的西魏年間。洞窟裏的菩薩身體苗條,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與早期不穿衣服、身披飄帶的北魏時期的菩薩造型有著明顯的不同。

莫高窟更引人注目的是壁畫中飛天的形象。飛天原是印度古神話中善歌、善舞天歌神的複合體,後來進入神佛系列,作為導引人們進入極樂世界的使者。第285窟中的飛天身體靈巧,神態活潑,充滿了生氣;217窟盛唐時期的飛天則是穿樓而過,誇張中透露出灑脫的神情。

莫高窟內的彩塑佛像是用泥土、麥草和木頭等材料製成的,壁畫的顏料主要是礦物質。按照自然規律,這些東西都會慢慢衰亡的。敦煌地處戈壁灘之中,雖然乾燥的環境使藝術瑰寶得以保存下來,但是洞窟內的病害也是接踵而至。敦煌的專家通過持續地與國內和國際同行的交流,使敦煌遺産的保護技術得到了不斷豐富和加強。在第85窟,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向我們講述了解決壁畫空鼓、中美科學家獨創了科學的灌漿工藝和脫鹽技術。在2004年度國家文物局首次舉辦的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評獎活動中,《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護修復研究》還獲得創新獎二等獎。

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研究院從上世紀40年代的敦煌藝術研究所創業始,經過幾代人艱辛的工作,已經建立起一個多層次的保護隊伍,在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敦煌藝術和敦煌文獻研究、敦煌文化弘揚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業績。我們也看到了莫高窟的工作人員敬業、積極的工作態度也精神風貌。在中外專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敦煌積極的保護措施已經是使3000平方米病害壁畫得到修復。然而,煌遺産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保護對象特殊,未來保護的工作依舊任重而道遠。大量的病害壁畫需要修復,威脅莫高窟的風沙還沒有徹底治理,遊客日益增多對文物的破壞還在不斷加大。護衛這片異常珍貴又異常脆弱的文物,使莫高窟這個世界文化遺産得到有效的搶救和保護,這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敦煌人的節日

敦煌研究院在1944年成立,而60年後的一場晚會讓莫高窟九層樓前成了敦煌人節日的聚集地。

對於許多人來説,敦煌是遙遠的,多少人嚮往已久但是卻難以成行;敦煌又是神秘的,不少人窮其一生去奮力解讀,從而成為他們一生所追求的事業。

敦煌石窟指的是敦煌這一帶幾座石窟的總稱,計有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東千佛洞及甘肅北部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其中,莫高窟建成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在那如歌如詩的雕塑和壁畫當中,蘊涵著很多動人的故事和精湛的技藝,特別是那絢爛的舞蹈音樂藝術。學者們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將敦煌石窟壁畫中的樂器、服飾和舞蹈藝術復原,這一舉措傾注著人們的心血,這些工作對於研究敦煌藝術,弘揚民族文化都是非常有益的嘗試。

中國古代把以音樂、歌舞為業的藝人統稱為會,其從事演奏樂器為主的藝人稱樂會,從事歌唱舞蹈為主的藝人稱舞伎。音樂舞蹈界的研究者們,把敦煌壁畫中以演奏樂器為主的人物形象稱為敦煌樂伎。我們在排練場看到了幾組不同時代復原的服裝,包括供養菩薩和西北少數民族回鶻人的服裝,將他們的形象通過服飾復原出來,更能直觀地了解古代人的審美情趣。

在石窟數萬米的壁畫當中,有一個極為壯觀的音樂世界,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偉大的珍藏。據統計有音樂內容洞窟達240個,其中樂隊有500余組,樂伎4000余身,樂器有44種之多。

我們在拍攝間隙採訪了敦煌學研究專家、著名學者鄭汝中先生。他給我們詳細介紹了解讀敦煌藝術珍品的方法,特別提出敦煌壁畫中的樂器大致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其中包括在中國範圍內流傳的樂器、敦煌特産的樂器和中外結合衍生的樂器。

根據鄭先生十餘年潛心考察,當代復原的樂器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壁畫中出現過的樂器,但當時社會是否流行,文獻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如葫蘆琴、花邊阮等;二是流傳至今普遍使用的樂器,但形制和結構與現代有變化,如琵琶等;三是古代曾經流行但後代失傳的樂器,如箜篌、方響等方響這種樂器古時候在宮廷和民間都流傳很廣,自唐代以後經常出現在敦煌的壁畫上。

身著古裝的樂手即興彈起了壁畫中的樂器--花邊阮。花邊阮屬於彈拉類項箱形樂器,它也是敦煌特有的樂器造型,未見史書記載和流傳,僅見於莫高窟的壁畫中。它的共鳴係箱扁平,花瓣形,設五弦,橫抱指彈,其特點是共振條件好,音色音質優於不同型號的阮,造型漂亮,可放在腿上彈奏方便。

在節目的綵排現場,我們還遇見了甘肅藝術學校校長、69歲的高金榮老師。她正在和她的學生們排練《千手觀音》的節目。高老師經過多年研究,將敦煌壁畫中的舞蹈元素加以挖掘和整理,創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敦煌舞蹈教材。她將壁畫中的人物從靜止到動作,總結出了17種手勢組合,多種腳的基本形態和推胯、坐胯等不同的姿勢。如今,高老師把這些藝術精華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為的是讓敦煌壁畫中的舞姿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得以昇華。

守護人類的財富,就是在延續古老的文化。(文/影 聶小華)

   
>> 歡迎進入互動空間>>聯絡我:lucyn@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