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全程報道  巔峰全紀錄  珠峰五十年  大本營  登山者説  線路模擬  視頻專區  互動論壇

吳琦——四年磨一劍
2003.4.15




(CCTV.com記者 戴昕 張敏報道)一千多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世界最大的山系——喜馬拉雅山脈橫空出世。在大自然的雕琢中,一座山峰亭亭玉立,被藏民喚做“珠穆朗瑪”,譯為“女神第三”。由於戴著世界第一高峰的桂冠,自20世紀初,無數人為了一睹女神的芳容鋌而走險。直到1953年5月29日,英國登山隊登頂珠穆朗瑪峰,人類首次站在地球第三極。

轉眼50年過去了,全世界的登山愛好者不約而同地以再攀珠峰的方式紀念登頂珠峰這一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登山協會、西藏自治區體育局也將率隊出征珠穆朗瑪峰。此次中央電視臺派出了精銳部隊,全程直播登頂過程,屆時將推出《2003,站在第三極》大型直播節目。他們是專業電視人,但並非專業登山家,那麼他們是如何想到要與珠峰相約的呢?又將如何應對海拔5000米以上的諸多未知數呢?帶著問題,我們走訪了此次直播活動的節目總攝像、策劃吳琦。

一本書觸發靈感

其實,這檔有關登山運動的節目已經孕育四年了,這一切則緣于擔當此次節目總編導的趙淑靜四年前偶然看到的一本書——《進入空氣稀薄地帶》。這本書是美國人喬恩科萊考爾所著,描寫了1996年的珠峰山難。一本書讓趙淑靜對登山有了興趣,笑稱自己“人傻膽大”的她開始與登山結緣。吳琦回憶起與趙淑靜並肩作戰的那段歲月:

“當初我們是想拍一部系列紀錄片。在策劃階段,我們結識了登山隊王勇峰隊長、登山協會前主席曾曙生、以及眾多山友。我們還通過台灣和日本的朋友採訪了很多登山活動,有一個攝製組還去珠峰拍了一些膠片的素材。當初只是想做一個長一點的紀錄片,但是在策劃過程中,我們對山的了解越來越深,覺得光是做一個紀錄片,影響力可能不夠。因為紀錄片的觀眾面相對較窄,播出時段也不佔優勢。”

近幾年來的幾次山難,使登山運動蒙上了陰影,更遭到了眾多非議。然而,吳琦則依舊記得兒時中國隊登頂珠峰成功時,全國人民感受到的那種振奮。

“我們小的時候,1975那次,中國隊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時候,全民都很振奮。《人民日報》還出了一期號外,可見那是一件特別重大的事。但是後來登山這事好像大家就比較淡漠了,成為少數人的愛好。特別是北大山難,爭議很多。我們現在的觀念是:探險不冒險——在有充分的準備和科學的理念指導下去登山。我們覺得很有必要通過電視手段讓大家更了解登山運動。”

這次是個“三八隊”

登山這種玩命的事,好像是男人們的專利。然而,此次直播隊伍中卻有七名女將,可謂“巾幗不讓鬚眉”。吳琦因此戲稱“這次是個‘三八隊’”,他掰著手指頭為我們介紹了七員女將:

“總導演趙淑靜、導播喬艷玲、主持人李小萌、編輯劉婕明、製片李文,還有個女隊員——深圳著名山友梁群,她是名大學老師,也是正式攀登隊員裏惟一的女性。還有一名女協助人員在海拔6500米的營地,她叫辛淩,畢業于武漢體育學院畢業,是國家登山隊的工作人員。”

問起隊伍中的女性是否會讓男士們感到不便,吳琦爽快地答道:“不會,他們還嫌女的少呢。”引來我們一陣大笑。

在海拔5140米的地區進行電視直播,為何找來個女主持人獨當一面呢?吳琦又忍不住開起玩笑來:

“就是因為男的太多了。李小萌剛出道的時候在《半邊天》,那時候趙老師(趙淑靜)是《半邊天》的總製片人,對她非常了解,我們都覺得她是一個運動型的主持人。她腦袋大,容量比較大,在缺氧的情況下估計運轉的可能性比其腦袋小的人大。”

這次直播是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重點,因此可謂匯聚了各路精英,社教中心、播送中心、製作中心、體育中心、新聞中心都派出了精兵強將。

並非只剩喘氣和走路

此次直播珠峰登頂活動,是中國首次嘗試在海拔5000米以上進行電視直播。考慮到工作環境的特殊,吳琦風趣地向我們坦言:“我們預計我們山上的信號就是人在那呼哧呼哧喘氣和走路。”然而,四年的積累,為此次直播預備下豐富的素材:從珠峰檔案到人類登山史,從營地介紹到高山氣象、從登山裝備與技術到山難和搶救、從登山界人物到夏爾巴人、從高山生理、心理到高山倫理……可謂因有盡有。因此,即使在山上可變因素眾多,吳琦依舊對節目頗有自信:

“我們最初不是要拍紀錄片嗎?所以攢了大量的素材。今年正好是人類登頂珠峰50年紀念,我們想通過直播引起大家對登山活動更多的關注。通過大家對登頂珠峰的關注,我們再用短片的形式告訴大家一些關於山的知識和理念。就像央視社教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合作的金字塔直播,如果大家不看那個短片,對金字塔直播的理解就不會那麼深入。

當然,節目主體還是從5月18日到5月24日七天從大本營出發到山頂的過程。我們儘量在能給信號的地方都給大家信號。因為山勢的限制會影響微波的傳送,萬一有什麼意外,比如説光纜中斷等,我們就會將準備的短片播放給大家。北京演播室還會邀請一些國內外著名的登山家、山友進行現場談話,跟大家探討一些登山的理念。還有跟央視國際配合的在線互動,以及短信、熱線電話等形式。”

此次直播是由三個西藏登山學校的學員負責海拔7000米以上的拍攝任務。對他們的拍攝技術,吳琦一百個放心:

“他們在登山學校就上過攝影課,然後我們又在集訓的時候突擊給他們培訓了一下。本身基礎就不錯,培訓強化之後應該問題不太。其實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給出什麼畫面大家都會願意看。因此我們並不擔心這三個攝影師會出差錯,現在就怕設備凍壞,或者微波傳不下來。”

走在前面的兄弟

正如吳琦所説,“在海拔5100米以上進行直播,在中國電視界是一次特殊的挑戰。我們隊裏的很多技術人員都把它當成一次非常重要的人生經歷,一次專業的檢驗。”的確,即使是像接線頭這樣簡單的工作,在珠峰上都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因為缺氧和寒冷會使手不由自主地抖。

為了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部分技術人員和攝像已經先期到達了海拔5140米處的大本營。吳琦為我們轉述了前方帶回的消息:

“幾個主要的要去高海拔地區的攝像都已經在前方適應了,他們反應都不錯,基本都能適應。但是他們傳回來的消息説,大本營的環境比想象的還艱苦。最近遇到大風降溫,很冷,加上高原反應,晚上睡不好。但是他們最近已經適應過來了,過兩天就要向海拔6500米做更高高度的適應。技術人員也到了,4月16日左右開始搭建系統。一切工作都嚴格地按時間表進行著。”

平淡中的幸福

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事情都成為了理所應當,因而也就平淡無奇。只有當你曾經失去之後,你才會意識到它的珍貴。吳琦講起了他對登山的理解:

“我覺得登山應該是跟人的一些本能的東西有關,比如説人永遠是喜歡探索未知世界的。尤其像我們長期處在安逸的生活中,在一些比較危險的地方、非正常的情況下,比如説缺氧、寒冷等,你就會有不同的感覺。我們不敢説一定會感悟出什麼東西,但是一定會激發你對日常事務的珍惜。比如,洗澡是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是你在山上的時候,經常會閉著眼睛想:幾天之後我能洗個熱水澡啊?想起來就覺得特別感動、特別幸福。”

的確,洗澡、吃飯、睡覺……種種在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在珠峰都成為一種奢求,甚至連呼吸都成為困難的事情。此次直播,前方人員都將駐紮在海拔5140米的大本營,更有人會工作在海拔6000米、6500米、7028米的營地,缺氧、高寒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隊員們的體能。在連站著都要耗費體能的情況下,我們的電視人還要攀登、還要拍攝、還要播出,其工作難度可見一斑。

乞力馬扎羅遇險

別看吳琦提起登山兩眼放光,他可沒少嘗過大山的利害。在前面提到的紀錄片的籌備階段,吳琦曾經隨隊前往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前進途中,他因感冒引起腦水腫,緊急下撤,才保住性命。提起那段經歷,吳琦坦言自己至今都“心裏有點陰影”。但他此次依舊堅持隨隊出征,難道就不怕再遇險情嗎?

“上次去乞力馬扎羅山,我們到達了乞力馬扎羅山海拔4700米的突擊營地。我在路上感冒了,出現腦水腫的症狀,一部分人因為我而下撤了。我現在對這個事也特別鄭重,我跟王隊長(王勇峰)、登山隊隊醫都切磋過,了解到腦水腫可能是緣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就像我那次是因為出了汗以後就吹涼風,就感冒了。他們説我如果注意避免感冒,應該問題不大。因為我高山適應力還行,我曾經去過其它海拔比較高的地區,四千多、五千左右都去過。如果那次不是感冒的話,我的感覺很好,甚至比當時同隊的一些隊員還好。我這次就徵求王隊長和隊醫的意見,他們説患高山病不是必然的,每個人到高山的時候都有可能遭遇高山病,很多很優秀的登山家也會遇到腦水腫的情況。我後來在拍片過程中了解到,長期居住在高山地區的夏爾巴人也會出現腦水腫。”

看來,即使遭遇過險情,吳琦對自己的估計依舊樂觀。3月初,隊員們在懷柔國家登山基地集訓,整整三周,過著半軍事化的生活。儘管工作繁忙,吳琦還是從頭堅持到尾,體能有了長足進步。

4月16日,吳琦將隨隊前往拉薩,邁上奔向珠峰的征程。目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審各種短片,“我們出發之前心裏要有個底,儘量跟後方的主持人和轉播人員把最後的流程拉得穩當一些。因為本來登山那邊的可變因素就很多,我們希望後方有很多應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