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首頁  全程報道  巔峰全紀錄  珠峰五十年  大本營  登山者説  線路模擬  視頻專區  互動論壇
     

大本營快訊
珠峰概況
珠峰攀登史
登山常識
珠峰掠影
14座高峰
融入大自然 享受大自然 制定野外活動計劃



野外活動無論規模大小,均是以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為目的。能否把一次野外活動搞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看計劃和組織的好壞。在制訂活動計劃、狀態和組織實施計劃三個階段中,每一環節事先都必須予以充分的考慮。

  制訂野外活動計劃。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開展野外活動之前,必須制訂一個詳細的活動計劃,制訂計劃一方面是使野外活動的目的性明確,即確定活動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幫助組織者考慮得更週全。計劃的週密與否直接影響到活動開展的效果,一個完整的野外活動計劃應包括:活動內容及預期效果,人員組成、活動時間及日程。

  1、活動內容。

  首先要確定野外活動內容,以休閒為主,還是以探險為主。若是探險活動,那麼還必須收集一些背景資料,如危險性和成功的可能性,地理、氣象和民俗等方面的資料,掌握前人成敗的經驗和教訓。探險活動前期必須進行專項技術和體能的訓練,民間的探險活動很難集訓,那麼業餘時間的培訓也必不可少的。

  活動項目必須是可行的,野外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危險性,有些活動在技術、體能和經驗方面要求具備一定水準,因此,任何超過自身能力範圍的項目,儘管很刺激、很具吸引力,也不要輕易去冒險。探險活動不是“冒險”切忌單憑熱情或為爭一口氣而貿然行事,80年代的為與外國人爭得首漂權的一些漂流活動,在許多尚不成熟的情況下發生的殉難事件,以及94年阿尼瑪卿的山難事故,都是對我們的警示。

  確定活動內容之後,則需據活動規模的大小來確定參加人員和具體的時間。

  2、人員。

  根據野外活動內容確定人員組成,或根據人員組成確定活動內容,如何進行合理的安排需要組織者悉心地籌劃。比如,當人數較多時可以安排野外露營,徒步登山等活動,而不宜進行攀岩活動,若僅僅是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相約出行其安排則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3、日程。

  合理安排野外活動人稱,以在有限時間裏使大家都能夠得到最大快樂,是計劃完善與否的關鍵。一般的野外活動大多在週末,在活動場所與食宿地之間的往返要花掉一部分時間(露營除外),因此交通、食宿與活動要作充分的考慮。

  野外活動的準備。

  一旦確定了野外活動計劃,下一步便是著手進行各項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針對活動項目的專項技術和體力的鍛鍊,物資裝備以及食品的整理、籌措。

  1、專項技術訓練。

  指野外活動項目中具有技術成分的迅速,比如攀岩、溯溪等。訓練應在資深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如進行自然岩壁的攀登。事先可在人工場地練習數次,掌握基本的技術要領,這樣在野外的自然岩壁上攀爬起來則更能體現攀岩的樂趣。

  2、物資裝備和食品的準備。

  大型活動,需要特殊裝備或時間較長活動,如登高山、漂流、需要認真作好準備工作,根據人數和活動時間列出所需各種物品的清單,然後逐一進行準備。

  組織實施。

  安全第一是野外活動必須遵循的首先原則,無論是什麼內容或形式的野外活動都可能出現意外,因此安全是組織野外活動的前提。組織者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危險因素,並預先採取防範措施,同時應加強大家的安全意識。

  組織實施野外活動是一件繁雜的事,應由熱心而又具備組織才能的人來擔當。在野外有時大家意見不統一的時候,這個人得作用便會充分發揮出來。一個人的作用總是單薄的,因此分工則顯得尤為重要,交通、食宿、物品等需要有人負責,人數較多的時候可以分成幾個小組分頭進行,儘量使人員搭配合理。

  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經驗豐富者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可以使活動的安全更有保障。二可以使大家的體驗更加深刻,尤其對於技術性強的活動項目。

  善後工作常常被忽視,其實在活動結為最容易發生意外。這時大家都進入興奮之後的疲勞,組織者應妥善安排善後事宜,使大家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用火及滅火的方法

  在參加野外活動時,由於吸煙、使用爐具不當,烘烤衣物或用蠟燭照明等原因,容易引燃周圍的草地、樹木或其它設備,而發生火災,造成事故。

  一般發生火災事故,大多數是因思想麻痹,用火不慎造成的。因此我們在野外用火時,必須提高用火安全意識,注意以下幾點:

  一、在野外點篝火或用爐具野炊時,必須要隨時有專人看管和負責,一旦使用完畢,要馬上用水將火源徹底澆滅和用沙土蓋滅。並挖土掩埋,防止死灰復燃而釀成火災。

  二、用爐具或建爐灶時,應選擇避風和距水源較近地方,並準備一桶水。以防萬一發生火災時取水滅火方便。

  三、在草木較多的地方,必須用火時,應將周圍的草木清理乾淨,並在四週開出2米左右的防火道,以免火星飛濺出去,引然周圍的草木。

  四、如風力較強時,應訓練在避風的溝、坎下面點火,或修建防風墻,以免強風吹散火堆,或將火苗吹出引起火災。

  在山區或林區吸煙時,應準備一個空罐頭盒,將煙灰、煙頭全部放進空罐頭盒內,用水或沙土澆滅,挖坑掩埋或帶走。

  出去一旦不慎使周圍的草木點燃,發生了火災,不要慌張,如距水源較近,取水方便,迅速用水向起火處噴灑,降低溫度滅火,這是最基本的滅火方法。

  如周圍沒有可可用的水源,用麻袋、衣服和沙土等將燃燒物蓋住,使燃燒物得不到氧氣供應而熄滅。

  由於燃燒麵積較大,小規模救火措施已無濟於事時,為設法阻止火災造成的損失過大,應順風跑出一段距離,在大火燒到之前,除去草木等可燃物,開出一條放火隔離帶,使火燒到這裡後,因沒有能著的東西而自動熄滅。

  野外事物的調理

  野外活動中應準備什麼食品,該吃些什麼呢?相信你曾經為準備野外活動食品及設計露營的菜單而大傷腦筋。

  在野外旅行、登山、探險、吃尤為重要。吃不好就沒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我們去野外登山、探險最頭疼的也是準備食品。令人欣喜的是,近幾年國內的方便食品業發展很快,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方便事變可供選擇,如:花樣翻新的方便麵,各色各樣的軟、硬包裝的罐頭、餅乾、麵包等等,這些食品既方便,又有營養價值,是比較理想的野外活動食品。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為方便食用,開發和生産了各種各樣的脫水食品,這些食品不但使用方便,且能保持蔬菜、水果等的原色、原味和營養成份。而且重量輕,便於攜帶。美國生産的脫水食品,食用時一斤加9倍的水,一斤頂10斤,可以減少旅行、探險途中的負重,尤其是在高山探險中,更顯示出其優越性。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種脫水食品價格昂貴,口味也無法,長期食用則容易倒胃口。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於歐美和日本。習慣於自己動手,用新鮮的肉、蔬菜烹調出可口的飯菜。

  在野外旅行,探險或登山,沒有家中那樣的優越,方便的燃料、齊全的炊具、各色的調料,品種繁多的新鮮疏菜等等。但在野外也有家中不具備的條件;各種可食的野生植物、菌類、活的魚蝦,甚至新鮮的山珍野味……用這些都可以烹調出美味佳肴。

  在野炊時可根據自己的攜帶的各類食品在野外能就地採集的野菜等,參照以下原則自己設計野外菜單:

  一:好吃,當你疲勞、食欲不振時,可增進你的食欲。

  二、營養,特別是碳水化合物,對補充體力很有效。若長時間在野外生活應補充蛋白質。

  三、不複雜,每個人均能輕易烹調的食品。

  四、烹飪前不必特別處理的食品,不費時,調理方便又迅速。

  五、能配合所攜帶的炊具調理。

  六、不浪費水,尤其是在水源少的野外,節省用水尤為重要。

  七、儘量不要有剩餘,以免造成浪費。

  如何保存食物

  野外活動中很讓人頭痛的事是如何保存食物。有些食品如餅乾、方便麵等包裝食品易於保存、而新鮮的肉類、禽類、魚、蝦、新鮮蔬菜等在炎熱的夏季易變質腐爛而無法食用。野外活動中無法攜帶冰箱、冷藏櫃之類的設備,只能因地制宜採取一些切實可行的土辦法加工和保存食物。

  一、熏曬法。

  熏制食品可以使食品保存時間延長,且味道適口,如熏肉、雞、魚等。曬制或風乾,也可以長時間保存食物。

  在野外活動釣到魚就可以用西制法將魚曬成洗幹保存或食用,方法如下:把魚頭脊骨連頭部切開(魚腹部不要切斷)成一片,去掉內臟洗凈,在魚的兩面涂上鹽,用竹片或木棍在魚頭部的兩側撐開,挂起或平攤在陽光下曬,幾日後即曬製成魚幹,可供長時間食用。

  二、風乾法。

  把肉、禽類風乾也是一種食品保存方法,藏族喜歡吃的一種食品風乾羊肉、風乾牛肉就數此類食品。

  在每年的秋季將牛肉宰殺好之後,挂在背陰處,靠乾燥的風吹,將肉中的水分去掉,風乾後食用,一般這類風乾方法在內地空氣中水分含量大的地區不宜採用,在青藏高原和大西北、空氣乾燥,濕度低的地區方能採用。風乾食品顧名思義靠熱風吹乾,絕不能在太陽下曬。風制食品另一種方法就是將事物擦上鹽及其它調味品,或用醬油浸紅,吊在風口處靠風吹至肉質硬化後即可。如風鰻、風雞、風青魚、風豬牛肉等風制食品,肉不宜太厚(太厚不易風乾)、太鹹。

  食用時將風制食物烹熟食用。

  在野外活動中也可將易壞的食物用塑料袋密封,放在流動的河水中保存。

  我們在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時就曾用此方法保存新鮮羊肉。七八月的喬戈裏峰大本營,白天氣溫高達38度,我們每宰一隻羊,需供我們三個人一個月的肉食。

  我們將羊肉密封在三層塑料袋中放在冰河裏,用石塊壓好,隨吃隨取,可保存20余天肉不變色,不變味。忌將肉不封裝直接放主水中保存、水泡過的肉,營養成份流失,且河水中的泥沙沾在肉上無法食用。氣侯與山地旅行

  從事山地旅遊、探險、科學考察的人員最為關注的信息莫過於天氣了。它無時不在影響著野外人員的起居與工作。人們用“孩子的臉一日三變”來形容山地天氣變化的莫測,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中國的山地與氣侯。

  我國地形複雜,既有峰巒重疊的高山(佔33%),也有廣大的平原(12%)和丘陵(10%)。我國的山脈可以分為東西走向及東北西南走向兩大類。東西走向的山嶺,北部有天山、陰山。中部有崑崙山和秦嶺,南方有南嶺。這些山地在氣侯帶方面都是重要的分界線。

  東部西南走向的華夏式山脈,如東帶的長白山脈、閩浙山地、泰山、天目山和戴雲山等及對於東南季風的深入內陸起著重要的阻礙作用,所以,這類山脈基本上成為東方潤濕氣侯和西方乾燥氣侯的分界線。

  西帶北起大興安嶺,經太行山、長江三山地、貴州高原東緣、向南一直延長到廣西的瑤嶺,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北方山比南方山高一些,它是南方氣流伸入內陸的第二階梯。

  青藏高原,北有崑崙山,南有喜馬拉雅山、西南有帕米爾山山結。它面積大、海拔高,不但阻滯了印度洋暖氣流向內陸的伸入而且還可影響到整個東南亞的氣侯。

  喜馬拉雅山在雅魯藏布江拐彎的地方,走向突然改成為南北方向,成為著名的橫斷山脈,分佈在川西、雲南一帶。有海拔4000—5000米以上的高黎貢山、怒山、大雪山或十二欄杆山與玉龍山、它們是孟加拉灣氣流在低空進入我國的重大屏障。

  我國地形大都是西高東低,只有北疆的準噶爾盆地東高西低。在天山、阿爾泰山之間開了三處巨大的缺口,成為北冰洋氣團入鏡通道。所以北疆的氣侯反倒是西部溫潤、中部乾燥。

  甘肅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成為東南至西北方向的狹山低地,長約1000公里,這條著名“河西走廊”是冬季寒冷氣流奔向東南的通道。

  局部山地氣侯特色。

  山脈,甚至小山都是天氣的影響者。山地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更能使風、溫度、降水和閃電産生重大變化,往往會給山區旅行的人員造成威脅。

  風,山地的風也是多種多樣,通俗地講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上坡風,這裡由於山地溫差的變化而引起的夜間冷空氣向下坡的傾泄和白天寬空氣向山上的爬升所致。上坡風大多出現在日出之後15—45分鐘內,並在正午或地面受到的太陽能量最強時達到最大風速。一般是,南坡接收到的能量最大,因此上坡風最強。北坡則無上坡風出現。上坡風通常直向山澗和峽谷裏鑽。當天空要飄動的雲團時,太陽光的時隱時現能夠像“開關”一樣及時地控制上坡風的發生與停息。

  下坡風,相對較為溫和而穩定,多發生在近地表處,在日落之後的15—45分鐘內開始起風,一直到次日的日出,從山頂刮向峽谷底部。

  下沉風,即“冰川風”。它往往出現冰川上,不受晝夜變化的影響,因為冰川的表面溫度總是低於其上面的空氣所以它總是沿著下坡颳起。但在冰川向斜坡延伸的末端處,也會出現上坡風,這種風的強度往往受冰川範圍大小的控制。

  峽谷風,這是受地形控制的風,也是上坡風與下坡風的混合風,主要出現斜坡表面的有缺口的半封閉式山谷附近。它也受日照溫差的控制,即中午多為上谷風,入夜轉為下谷風,而且山谷風往往會出現極強陣風的狀態。

  旋風,這也是山區常見的風,每當地貌有顯著變化而四週的風很強時,就會産生旋風。在大多數情況下,旋風具有瞬時特徵且多形成在北風坡。

  降水,山區存在著大量的上升氣流,它使得空氣不斷地冷卻,所以降水量通常隨高度增加。在潮濕的熱帶地區,山區降水量增加特別顯著。山區最常見的是霧,它實際上是接觸到地表的雲;有時山谷裏全天都可能是霧氣茫茫的。對山地旅行者最大的威脅是山洪。

  閃電,登山運動員、徒步旅行者、野營人員特別容易受到山區閃電的襲擊。在崎嶇的山地地形所産生的上升風使得那裏雷暴更加猛烈、更加頻繁。

  溫度,溫度對於山地旅行者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在山區,溫度隨高度而降低,這種辦法在夏季約為冬季的兩倍。山峰上的相對濕度比山谷裏高得多,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衣物是不良絕緣體,所以,在冬季要使身體保溫、在夏季保持涼爽都是不易的。一般地講,高度每升高300米,溫度平均下降1.2度,這可供山地旅遊人員參考。

  危險天氣中的防護。

  雷暴 雷暴最初通常是由小塊積雲發展開始的,然後迅速發展,經過濃積雲發展時期並進入成熟的積雨雲階段,它是一種猛烈的、惡劣而急劇變化的天氣。野外活動人員應注意以下幾點:1)當積雲開始堆積、並且變黑時就有可能發生雷暴。2)雷暴通常持續很短,要保持鎮靜,不要害怕,留在可躲避的地方。

  閃電 閃電的危險性在於擊穿物體和人體,引起火災,以及所産生的雷聲震破人的耳膜。所以應該記住:1)汽車往往是極好的避雷設施,可以躲在汽車裏。2)最好的防護場所就是洞穴、溝渠、峽谷或高大樹叢下面的林間空地。3)如果在露天下,應蹲離開孤立的大樹高度的兩倍距離之處。4)當你感覺到電荷時,即,頭髮豎起,或皮膚顫動了,那很可能就是受到了電擊,要立即倒在地上,施以自身保護。5)如果在孤立的凸出物附近躲避,則該凸出物的頂部至少應高出自己頭部15—20米。6)離開垂直的墻壁或懸崖、應避開裸露的山峰和山脊以及平坦的開闊地形。7)避開地裂縫、成片地衣以及懸空岩石。8)萬不得以,可以坐在散亂的石塊中間。9)在地形險要處要用繩子把自己拴牢。10)如果進洞避雷,應離開所有垂直岩壁3米以外以免岩壁導電傷人。

  山洪 大雨時,由於降水很急,使得地表來不及吸收雨水,凍土和岩石也難以阻止雨水下泄,這些會加劇山洪的威脅。所以當雷暴活動劇烈時,要避開走易聚水的長溝和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帶。離開易受洪水淹沒的地區,必要時應棄裝向較高地帶轉移,同時注意不要試圖徒步涉過已達膝蓋的溪流。

  天氣條件能使體溫升高或降低而影響人的健康。影響最大的三個天氣因素是溫度、風速和相對濕度,在寒冷的條件下,溫度的影響和風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兩者往往同時使人失去熱量,而且濕透的衣服的保溫值會下降90%。所以,要在寒冷的環境來生存下來的一種簡而易行的辦法就是保持適當的運動但又不要出汗。炎熱而潮濕的環境中,人會發生疲勞、頭痛、食欲減退、失眠、嚴重脫水以及全身乏力、熱痙攣等現象,應注意避開在這種氣侯下的野外活動。

  野外巧用竹

  我國南方山區,生長著各種竹子,若能掌握竹子的多種利用方式,在野外活動中會受益匪淺。下面介紹在野外利用竹子的一些方法。

  裝水:將直徑較大的竹子砍成1.5—2米的竹筒,用削尖的長木棍將竹筒各竹節打穿,就成為裝水的容器。這種竹筒適用於營地與水源相距較遠時取水用。也可用較小的竹子做成小的裝水容器,配上塞,可隨身攜帶。

  做鍋:直徑5厘米以上的竹子,把它砍成60—80厘米長的竹筒,竹筒的一端要有保留完好的竹節。用芭蕉葉或冬葉(熱帶叢林中的一種植物)卷成與竹筒長度相等的圓筒置於竹筒內,將淘洗乾淨的米倒進筒內後,注入清水,水比米高10—15厘米,用樹葉或芭蕉葉把竹筒口塞緊,將竹筒口向上斜架于火上燒煮。因水傳熱,竹筒不會燒壞。通常40分鐘可煮熟米飯。用竹筒燒飯時,要經常轉動竹筒,讓其均勻受熱,若不要芭蕉葉或冬葉襯于筒內,同樣可以煮飯,唯飯燒好後需用刀將竹筒燒糊的部分削去,把竹筒劈為兩半,才能取出米飯。用竹筒燒菜燒水的方法與燒相似。燒菜時若需攪拌可用一根比竹筒長些的木棍操作。

  做杯子、盆子:把粗細適度的竹子砍成長約15厘米,一端留有竹節,另一端砍成呈45度的斜面,用刀把面剝削光滑,遂成喝水或喝湯的杯子。制做時若把竹節處的竹枝留下一截,便可做成有把的湯勺。將粗大竹筒兩端的結留下。從竹筒三分之一處劃開,就是一個很好的裝菜盛湯勺的竹盆。

  做床板:潮濕的地方露宿,可以砍一些粗大的竹子,將其砍成兩米長的竹筒,用砍刀在每一竹結把竹結砍破。砍破時應注意各結的刀縫不要在同一直線,各個竹結都被砍破後,用刀從竹筒的一側把竹筒剖開,加以踩壓就可以得到一塊竹排。2—3塊竹排(視竹子大小而定)便可鋪成一張床。若無大竹,用小竹若干根、逐一鋪平,用藤子或竹蔑綁扎牢固也可以做成床板。

  捆物:選不太老的竹子,把富有韌性的竹子錶皮劃出,按需要剖成適當粗細,即為竹蔑,用於捆物。多股竹蔑編織而成的竹蔑繩,可以用來攀登絕壁。

  生火:竹子錶皮含有油質、特別易燃。在野外下雨時找不的乾燥引火物時,可將竹子錶面水揩幹,用小刀把竹子錶皮刮削成細絲,作為引火物,效果很好。

  除上述幾種用途外,竹子還可用於製作捕捉動物的多種捕具。

  野外背囊

  野外少不了背囊,你知道嗎?背囊也是蠻有學問的呢。

  為了能騰出雙手,背囊一定要是雙肩背帶,如果步行距離較長,則最好選用帶有腰帶的背囊,這樣能有效地分散負重。

  背囊的背帶長短要調節好,以感覺重心落在腰背部為佳。背囊大小因用途而異,一般説來,需要帶露營用具的話,背囊至少在65升以上,因為要盛裝賬篷、睡袋及其它露營用具。

  背囊最好多一些口袋,以便把物品分類裝好,利於取用。通常背囊裏必備的物品有:

  雨具、水壺、多用小刀,打火機,手電,備用電池和燈泡,垃圾袋,衛生紙、針線包,藥盒,照相機,幹毛巾,備份衣物。去一些特殊地區還需帶一些專用品。如地圖、指北針,報警器等,這裡先不一一説明了。裝背囊許多遵循的一個原則是:儘量減輕重量,但東西一定要帶全,以免用時抓瞎。

  野餐行家

  野餐原本是人類最早的果腹方式。茹毛飲血的祖先第一次圍坐在篝火前,享用烤熟悉了的野味, 大約硬是現代燒烤的起源,隨著文明的進步,人類的飲食文化愈發地爐火純青了。就餐的場所可謂極盡豪華之能事。然而,歷史正是沿著螺旋的軌跡前進,現代人在緊張的工作之餘,終又想起了這一古老就餐方式的種種好處,於是便毫不猶豫地加以改良後,隆重推出。

  野餐首先要野,地點最好是人少而風景秀麗的郊外,如森林公園,海灘、小溪邊、山腳下等。

  野餐未必要豪華,只要大夥兒吃的開心就達到目的了。有一輛越野車,帶上精美的餐具合地毯固然理想;一個小背囊,裝一塊塑料布或方格土布,加上一次性使用的餐具,也能營造出同樣的氣氛。

  野餐的主旋律是餐,吃什麼最關鍵。因為在野外,食物應盡可能簡單而豐盛。為了避免加熱的繁瑣,宜以冷餐為主。例如沙拉、火腿、薰魚、鹹水鴨、茶葉蛋、滷汁豆腐幹,自製泡菜等,都是既便於攜帶又美味的野餐食品。將這些食物分裝好放進食物籃,出去是沙灘野餐則一定要用保鮮紙包好放進密封良好的容器裏,以防沙粒入侵。

  飲品可帶罐裝的,不過,要是將檸檬汁冰鎮好將其放在保溫瓶內,讓朋友人喝上一杯冰涼沁肺的飲料,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杯子應用一次性的紙杯或透明塑料杯。色彩鮮艷又不易碎的工程塑料製品,是野餐的首選容器。

  冬季野餐,不妨試試燒烤、只要一堆木炭、一片金屬網,就能品嘗到烤肉的美味了。燒一小鍋開水,涮點海鮮,羊肉什麼的,也別有風味。別忘了帶一瓶紅葡萄或幹白葡萄酒,會為野餐增色不少。

  要提醒的是,野外用火注意安全,餐畢應將垃圾收拾好就地掩埋或帶回城處理。

  露營須知

  露營很有趣,但安全是第一要素,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

  1、應儘量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賬篷,不要在河岸和乾涸的河床上紮營。

  2、賬篷的入口要背風,賬篷要遠離有滾石的山坡。

  3、為避免下雨時賬篷被淹,應在篷頂邊線正下方挖一條排水溝。

  4、賬篷四角要用大石頭壓住。

  5、賬篷內應保持空氣流通,在賬篷內做飯要防止著火。

  6、晚間臨睡前要檢查是否熄滅了所有火苗,賬篷是否固定結實了。

  郊遊小藥盒

  如果你的郊遊日程在兩天以上,一個裝著常用和應急藥品的小藥盒,是必不可少的。

  小藥盒最好是密封較好的塑料盒,盒內應包括:

  一、感冒類藥物:4粒康泰克或幸福傷風素,一小袋感冒通。

  二、腸胃類藥物:一小袋黃連素或痢特靈。

  三、抗菌素:增效連磺片是效果不錯的廣普抗菌素。容易嗓子疼的應備一些草珊瑚含片或健民咽喉片。

  四、外傷類藥物:雲南白藥一小瓶,創可貼數片,繃帶一卷,膠布一小卷,傷濕止痛膏數體貼。

  另外,一小瓶風油精,兩瓶眼藥水(可用於清洗傷口),幾片息斯敏,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用途。

  野外急救盒

  野外是一個最廣大,變化最多的演練場,沒有人能預測可能發生的一切,那麼,有時候自救或是尋求救援便在所難免。一個個人急救盒是你不可缺少的裝備,務必隨身攜帶。

  它應包括下列物品:

  一個中型鋁制或不銹鋼飯盒—一旦是急救盒的包裝,必要時可用來化雪煮水或取水飲食。盒蓋內面可作為陽光下發信號的反光板。

  一塊薄而結實的塑料布—可以用來保持體溫,防止熱量散失過快,鋪在地上可以隔潮,下雨時可作篷布。

  一盒防水火柴—火種一定要好好保護,可利用裝膠片的小盒。

  一隻大蠟燭—可以用來照明,生火,增加溫暖。

  一把多用途小刀—用處太大了,因為赤手空拳求生存難度可太大了,蘭博若是沒有刀,怕也成不了英雄。

  一個小指北針—助你逃生。

  一個小哨—求救時有用。

  一小袋鹽,一些糖果,一小瓶複合維生素—保持體能。

  膠布—可作補丁和緊急繃帶。

  針線包—挑去異物、補綴衣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