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選購是登山各項準備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那麼作為一個登山愛好者應選擇怎樣的裝備呢?我就個人的經驗給朋友們談談我的見解。
登山裝備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被服裝備,一類是技術裝備。首先談談被服裝備。按傳統的觀念被服裝備包括:內外服裝、賬篷、揹包、睡袋等一些紡織類産品。很多産品都是在國內加工和生産的。在諸如秀水街等市場可以用1/3甚至1/5的正常市場價格選購到此類的裝備。但也有許多方面應該提醒朋友們注意。首先是羽絨類製品,我建議在購買高海拔用的羽絨服或睡袋時最好不要在小攤上買,我曾經將從北美購買的THE NORTH FACE HIMALAYA PARKR和從秀水街購買的同款式甩貨進行過比較,在充絨量上至少省去1/3。另外羽絨的質量和膨脹力也是無法通過外觀和手感完全識別的。目前國內還沒有加工600以上膨松度羽絨的能力,所有這些産自中日的羽絨必須運往北美加工後再運回國內充入成衣。在小攤上選購的羽絨裝備雖然外觀看起來和正品沒有兩樣,但最關鍵的羽絨往往被偷梁換柱。穿著這樣的服裝進行高海拔登山,一旦氣侯惡劣,很容易産生嚴重後果。所以建議在選購羽絨裝備使最好到專業商店購買或是乾脆買價格高一些的正品。另外羽絨製品是否採用立襯造法(Bofuel)也是十分值得考慮的因素。
揹包的選擇也很有學問,目前國內登山者往往傾向於訓練結構很複雜的揹包,其實現在最新的流行趨勢都是揹包設計越來越簡單實用。其實許多複雜而昂貴的揹包未必比簡單的傳統揹包背起來舒適。今年美國CLIMBING雜誌推薦的幾款揹包都是結構簡單,重量很輕的揹包。外層服裝目前市場上品種極多。找一位稍微懂行的朋友帶領,您會以很低於的價格選購到質量還很不錯的産品,儘管很大部分未必是原版正品,但往往還是夠用的。
還有一類裝備就是功能性內衣,它往往被登山者忽視,其實功能性內衣的作用絲毫不亞於防水透氣外衣。據了解目前國內很少有生産專用的功能性內衣的廠家,這類服裝一般都是進口産品,價格也不菲。但如果按一年登兩次山計算,一套功能性內衣可以穿著4—5年,這樣算來還是很值得的。一般而言高海拔專用內衣必須用杜邦公司的THERMASTAT材料或TACTAL材料製成,個別品牌也有自己的材料如Patagonia。
帳篷的訓練也有很多學問,進口産品價格天文數字,幸而現在市場上有一些外單的甩貨賬篷。在選購這類賬篷時要格外注意,在此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調查工作,包括正品的材料、款式、支桿、是否壓膠等。這許多信息可以從相關的國外網站上獲得。
技術裝備是指一些金屬裝備和繩索等。就是登山者們常説的HARDWEAR。目前國內的登山者們在選擇技術裝備時價格往往成為主要的因素,其實即使是同樣功能的裝備在質量和性能上差別也是很大的,因而價格也自然千差萬別。
技術裝備在選購傾向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裝備功能和性能差別都不大,以鐵鎖,快挂和繩套等為代表,這類裝備在登山時損耗很大,而且不同品牌的質量和功能差別絕沒有價格差別那麼大,象法國PETZL的SPIRIT快挂雖然非常有名,但價格卻是Simond或KONG快挂的一倍以上。另一類技術裝備在選擇時應非常關注品牌,質量和功能。這些技術裝備包括個人冰雪裝備(冰鎬、冰爪、高山靴、冰錐等)和專業岩石裝備(Nuts,friends等)。以冰爪為例,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不同品牌的裝備在使用時有驚人的差異。象CAMP的GREENICE冰爪在北美的售價僅$99.美元而法國Charlt moser的S12齒冰爪也是有一定幅度的價格差異。從美國CLIMBING,雜誌裝備評價專刊的數據來看兩種冰爪的性能差別還是比較大的。記得一位登山家曾經説過在選擇冰鎬時就象選擇你的妻子一樣重要。
總之,這一類産品多為耐用型裝備,可以使用很多年,登山者在選擇時寧可多花30%的錢而換取量和性能的保證。
還有一類裝備在選購取向上介於以上兩類之間。在選擇這類裝備上要和用途緊密結合。比如説登山繩,如果你只是一般的攀岩那麼就可以選擇最便宜的UIAA認證的主繩,如果你準備登山,攀冰、爬BIGWALL,那麼你必須選擇幹繩和有特殊耐磨性的繩子,一般而言,幹繩比普通繩貴20%左右。安全帶的選擇也是同樣的,如果僅是一般戶外或室內攀岩,那麼最便宜的也許就是最適合您的,如果您想兼顧登山和攀冰那麼您最好選擇貴一點的全可調安全帶。總之,裝備的選擇要的注意地方很多,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不要認為越貴越好!
(山野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