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十二章 源在冰峰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8:41)

  到達黑山大隊的第三天,科考隊重新組織的一支精幹的小分隊開始向白玉河源頭進發。這段山路更加陡峭,小分隊經過十二個小時艱苦卓絕的急行軍,來到一處草灘高地安營紮寨。這個地方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在軍事地圖上標注的名稱是“汗尼拉克”,“汗尼拉克”在維吾爾語中是"帝王草場"之意。晚八點,我們到達計劃中的營地--汗尼拉克草場最南端喀爾布拉克,即雪泉。阿格居改冰川所在的雪峰就在眼前,肅穆壯觀。從這裡再向南,海拔高度急劇上升,驢也上不去。明天,只能步行登山考察。

  汗尼拉克河的所有支流都不出産玉石,這樣我們追尋的白玉原生礦應該是在源頭了。汗尼拉克草場不枉擁有帝王草場之名,確實十分肥美富饒,不過,此時誰也無心,準確地講是無力欣賞。宿營後,也許這幾天過於勞累了,幾乎所有的隊員都開始出現高原反應,許多人反應強烈,這其中包括多次上過青藏高原的人。惟一的解釋是這裡處於青藏高原的北緣,空氣不僅稀薄,而且流通不暢。我們中有一位科考隊員,晚上睡覺莫名地大哭了起來,而且説話語無倫次,後來我們問起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説他自己也不知道。

  這片草灘大部分浸在水中,儘管裝備了防潮墊、隔濕層,但是躺在那裏還是感到身下都是水,帳篷裏潮濕寒冷,隊員們一夜未眠。在這個營地,水根本就燒不開,隊員們只能啃吃那些又幹又硬的烤馕。離隊員帳篷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當地牧民用鵝卵石壘起的簡易房屋,幾乎是半地下的,屋裏點著火,和上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人的住所應該沒有什麼區別。

  第二天一早,隊員們振作精神向山頂攀登。驢已經是不能騎了,因為這裡沒有了路。四週都是半人多高的鵝卵石,隊員們在這些石頭縫間跳來跳去。如不小心腳滑進石頭縫裏,腳骨肯定折斷。

  在這裡,我們發現,隨處都可見到因冰川退縮而遺留下來的落地冰,而且還有好幾個當地人在水裏來來回回地走著,不時地彎腰,從水中撈出一塊石子,看了看,然後扔掉。由於已經有了前車之鑒,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也不覺得奇怪,這些人是來撿玉的。專家告訴我們,落地冰經常帶出高品質的白玉。每天早晨水流最小的時候,落地冰消融産生的水洞和裂隙就是找玉的好去處。而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揀玉的最佳季節,專家還告訴我們,當地的找玉人最喜歡光顧的是阿格居改冰舌前緣落地冰的溶洞,因為那裏常有驚人的發現。1979年在冰舌附近曾發現一塊由雪融冰水沖刷而暴露出的冰磧白玉漂礫。玉礫主體為乳白色,一側稍有淡黃色皮浸,大致呈梨形,重159公斤,為優質羊脂白玉。


原生白玉礦

  為何這裡的白玉品質是所有和田玉中最好的?我們認為這與玉石原生礦被冰川覆蓋和冰川對玉礦的剝蝕、搬運有關。萬古冰川之下的原生礦在高寒高壓作用下,玉料之中的雜質被冰川萃取帶走;另外,冰川的剝蝕、搬運又是一個漫長、激烈的打磨過程,因而造就了白玉河白玉的優良品質。不過,這一觀點目前還僅是推斷。


原生青玉礦

  經過考察我們確定,白玉河白玉主要來源於汗尼拉克河源頭的白玉原生礦,礦床應該是海拔5000米左右被冰川覆蓋的山體。另外,在阿格居改白玉原生礦以東、東南、南部均有較大儲量的青白玉、青玉原生礦存在。

  頭頂著湛藍的天,眼前是皚皚的雪山,腳下流水淙淙。在行進的路上,隊員們使盡了最後的一點力氣。對面走過一個背著包裹的老鄉,包裹裏是一塊十公斤左右的山流水。隊員們迎上去一問,他告訴記者,在這一帶至少還活動著近百個採玉人。這一點由此也説明,産生天然籽玉的源頭快要到了,越接近源頭,一個疑問也就越重:據記載,早在幾千年前的採玉人,他們只是活動在白玉河和墨玉河的下流地段,還沒有到源頭來採玉的記載,難道古代的人不懂得上山採玉嗎?或者説,古代上山採玉的人非常稀少,是源頭的玉石不符合當時宮廷的標準嗎?

  專家們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稍事休息,對活動在這裡的採玉人進行了簡單的調查,根據初步了解,這些在高山地區採玉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外地來的回民,還有一部分是河南人,當地人佔不到三分之一。

  近年來,和田玉的價格大幅度飆升,當地的採玉人説,和田玉十幾年價格翻了一千多倍。價格的不斷上漲,導致了無數販玉人來此淘玉,那麼大量的開採,會不會導致和田玉資源枯竭呢?

  專家告訴我們,和田玉是我國玉中的上品,歷來就以“玉性溫潤”著名。而新疆由於地域遼闊,地層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構造複雜,對和田玉的形成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和田玉分佈範圍很廣,從新疆西部的塔什庫爾幹經和田、于田到東部的且末、若羌沿崑崙山北麓繼續分佈,綿延長達1100余裏。據成礦預測和田玉資源量約為21萬噸至28萬噸,其中和田地區的和田玉資源量約為4.7萬噸,歷史上已經開採的和田玉礦床有20多處,從夏、商、週到清末約4000年間,有文字記載的和田玉産量總計9968噸,平均年産量約2.5噸。

  據有關地質專家透露,由於和田玉原生礦床多數分佈于巍巍崑崙的崇山峻嶺中,位於海拔4000-5000米的雪線附近,一般人難以涉足,目前很難開採。

  雖然,和田玉還有相當大的儲量,但我們還是很擔心,照這樣踩下去,這種天然資源,遲早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

  在這個地區,還有一些放牧的人,這裡的高山草場,植被豐富,很多當地的牧民在氣候比較好的時候,會到這來住一段,他們既是牧民,也是採玉人,下山的時候總會順便帶幾塊玉,考察隊又繼續向源頭進發。

  離最近的山頂只剩下幾百米,大部分人都走不動了,最後只剩下三名馱工和三名考察隊員。

  白玉河的源頭最低處海拔5600多米,整個山頂都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冰水從幾米厚的冰蓋下嘩嘩地流淌著,那些珍貴的和田玉就在這些冰層下面。每年的七八月份,山洪暴發,洪水把大量的山石帶到了白玉河下游,年復一年,無止無休。

  北京時間十二點之前,考察隊員必須從這裡返回宿營地,如果走慢了,被太陽曬化的冰水就會變得非常洶湧,山頂上的人可能就回不去了。好在這些考察隊員都不是童話傳説裏的地主老財。他們知道,儘管這裡遍地都是財寶,但太陽下山之前必須返回。

  其實玉石的分佈不止這一處,可為什麼其他的河裏卻很少挖出白玉呢?專家對這個地區的地質進行了考察,認為這裡的玉石如果要被水帶到下游去難度非常大。因此,這個地區的玉石很可能是由於山頂滑坡或者是地震造成的山崩使大量的混有玉石的石料滑落到了山下,再被水衝到下游。由於這個地區恰好是白玉河的源頭,而源頭又恰好在富産白玉的礦藏之下,在山體的運動下,才造成了如今著名的和田籽玉。

  站在白玉河的源頭,我們弄明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山洪把玉石衝到河裏,需要再經過上萬年的磨洗沖刷,才可能形成所謂的羊脂白玉,而目前的這種過度撈揀,使山洪衝下的玉石根本沒有形成籽玉的時間,也就是説,現在所謂的籽玉已近絕跡。

  我們對源頭的考察付出了大量的體力和精力,我們已經站在6000多米的崑崙山頂,望著被白雪覆蓋的茫茫山峰,豪情滿懷,可是我們的手中卻是空空如也。由於玉石礦藏都被壓在二三十米的冰川雪叢下面,我們沒有找到一塊像樣的玉石,這一點不免令人有些失望。在出發的時候,我們曾有許多的想法,其中一個就是,讓自己的揹包裝滿價值連城的寶玉石,這個希望隨著我們日益接近玉石的源頭而越來越強烈,然而,當我們到達這裡時,我們甚至連一塊巴掌大的石頭都拿不動,更不要説裝滿挎包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給我們一挎包玉石,恐怕我們也只有望玉興嘆的份。從山頂向下返回的時候,大家對沒有背上沉甸甸的玉石而多少感到有點慶倖。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