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玉石之路 > 正文

第十一章 山地之魂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8:33)

  考察隊的專家們一到村裏顧不上休息,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村裏開始了深入細緻地考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邊疆考古中心主任王仁湘,在村子的東頭髮現了不同尋常的古墓群,這個古墓群,面積相當大,幾乎把村子裏的惟一一塊平地全部佔滿,方圓大概有十幾畝,從山上流下的小溪從這塊墓地的北側流過,所謂的小溪實際上水流很急,由於它的落差很大,水射四濺,陽光下常常出現彩虹,如果在這裡建一個小發電站,肯定可以供全村的用電量。王仁湘在這個墓地一待就是幾天,他發現,大部分墓已被盜過,説明這個墓葬和現在生活在這個村裏面的人沒有什麼親緣關係。從墓葬的型制上看,與現在的墓葬也不一樣。用王仁湘的話説,“經初步勘察已是大喜過望。”他發現有一個被挖開的墓葬,規模十分壯觀。面積足有幾百平方米,墓外圍有堅固的土墻。墓內墓室分割清晰,墓道分明,這個墓葬和新疆這一帶的墓葬完全不一樣,用他的話説,這個墓葬,從外圍土墻的方式來看,倒是特別像俄羅斯的墓葬,可是在墓室內,卻和中原地帶的王侯墓非常的相近。總之墓主人,起碼也是一個等級十分高的人。據了解,現在在黑山村落戶的人,歷史最多只有一千年,這一點説明了在近千年以前,這裡還生活過與現在人完全不同的一個種族。


出土的陶罐碎片

  這些墓室雖然被盜了,但是裏面還存有大量的可供考察的物品,不過由於對古墓的發掘有著嚴格的規定,王仁湘也只能就墓室距地表最近的一些已經被盜開的部分進行考察。他認為,早期這個地方,一定不像現在這樣荒蕪,很可能還有一些通往其他地方的道路。尋著這條思路,他在一個老鄉家發現了一個古陶罐。據老鄉説,這也是一件出土文物。這只陶罐與目前新疆出土的陶器完全不同。目前新疆出土的陶器可以推溯至春秋時期,是典型的東西方交流的産物,帶有濃厚的中亞印歐風格。而目前這件陶器卻和中原地區新石器時期出土的陶器非常相似。或者説它們很接近青海、甘肅出土的陶器器形,這是否説明很早以前,這裡曾經生活過來自中原地區的人呢?幾位專家開始在村子周邊進行尋找,經村民介紹,這裡的確還有一條通往青藏高原的古道,那邊的人很可能就是通過這條古道來到這裡的。他們到這裡能幹什麼?專家做出了推測:第一,這個村子曾經可能是一個兵站,連接著漢藏之間的交通,而駐紮在這裡的人,逐漸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以至於最後埋葬在這裡了,據老鄉們説,這裡的確出土過一些兵器類的東西,只不過我們在這停留的時間太短了,專家們沒有找到。還有一個推測:這裡曾經有一個古老的村落,不過這個村落就像一個游動民族的驛站,居住在川藏地區的古人向北遷徙到了這裡,並有一部分人留了下來,還有一些人繼續向北向東,向北的那支可能就進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等地,而向東的那支可能到達了中原地區,或者把這個情況反過來説,就使中原地區的人遷徙到了這裡,並由這裡向西向南遷徙,總之這個點很像一個民族交匯的地方,只是所處的地方實在是太偏僻了。


出土的古陶罐

  有一點令專家們十分不解:這些早在千年以前的人,為什麼都消失了呢?現在黑山居住的人都是典型的維吾爾族,他們自己都説是後來人,在他們之前的人究竟上哪去了呢?出了這個村莊,方圓幾百里甚至連一棵樹都找不到,解釋似乎只有一種:也許他們就是最早的一批採玉人。

  關於黑山大隊——也就是古于闐國地區與青海、西藏地區的玉石聯絡,史書上還真有記載:

  吐谷渾與崑崙玉 吐谷渾與于闐國

  吐谷渾所以在崑崙玉貿易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國土範圍向西擴張,已經緊鄰于闐。《梁書諸夷河南傳》明確説:“其界東至疊川,西鄰于闐,北接高昌。”早在公元445年,北魏高涼王那率軍攻擊吐谷渾慕利延于白蘭,“慕利延遂入于闐國,殺其王,死者萬餘人”。吐谷渾把勢力伸展到塔裏木盆地的東南緣(鄯善、且末),控制了鄯善、且末之後,吐谷渾就可以撇開河西走廊,把傳統的西域南道與青海道完整地接通起來。

  自於闐國向吐谷渾,行經崑崙山北麓綠洲,至吐谷渾控制下的且末、鄯善,由鄯善向東南越過阿爾金山,經柴達木盆地,進入吐谷渾的核心地區白蘭、都蘭(吐谷渾城),再向北即到達青海湖西岸吐谷渾的都城伏俟城。這條路線直到近代還是西寧與和田間商隊的行道。這條路在南北朝時期,作為絲綢之路的主幹路段,又是和田玉向中國東部,特別是向江左的南朝源源輸入的通道。

  玉石考古專家羅新引用的這一段文字主要講的是“玉石通道”,正是從崑崙山北麓至且末,到達吐谷渾國。我們可以認為,青藏地區的吐谷渾國向外擴張最終到達于闐國邊境,而黑山正好處在於闐國與吐谷渾接壤之處,由於黑山地勢較高,地處偏僻,在現在黑山大隊的地方,也許是駐紮著一支吐谷渾的採玉部隊,或是一支由於闐國派兵駐守的大部隊。他們在這裡建立了永久居住點,既負責採玉,又負責守衛這條連接于闐與吐谷渾的玉石之路。

  南朝使用於闐玉的直接證據,是有關宮廷用玉的。《南齊書皇后傳》:永明元年,有司奏貴妃、淑妃並加金章紫綬,佩于闐玉。

  這裡的于闐玉,是指以于闐玉料(籽玉)加工而成的玉器。前面提到的丘冠先從河南所獲大玉,以及于謹破江陵以後從梁元帝蕭繹宮中所獲大玉,都屬於未經加工的于闐籽玉。這類玉料運抵南朝後,再由南朝玉匠加工成各類玉器。

責編:陳玥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