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埃及印象記 > 正文

埃及印象記(15):番石榴飄香的地方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17日 15:05)


  番石榴飄飄忽忽的果香,讓多少有點疲憊的身心忽然滋生出想家、想念祖國的情緒。

  久違的非洲鯽,讓時光倒流到兒時,那個拿著魚票買上3條小小非洲鯽回家,樂呵呵的年代。

  這些,竟在埃及一個不起眼的沒落的,名字叫羅塞塔的小鎮裏不期然相遇。很街市,很散漫,連陽光都有點懶懶地撒在這個有點臟的小鎮上,人卻出奇的友善,雖然還是本能的抗拒鏡頭,但發自內心的微笑讓我很自覺地轉移我的興趣。

  我更樂意喝上一口街邊閒坐的男人遞上的甜甜紅茶,接受他們的邀請拍攝煙館裏一排排锃亮的煙槍,捕捉半是俏皮,半是躲閃,半是羞澀的面容。

  遊走埃及,我發現我更多的是走馬觀花式的遊走,甚至有些盲目。

  去羅塞塔,就是被同伴脅迫下去的。一直以為去的目的是看一座塔,以至來到羅塞塔時,還四處的為他找“我的羅塞塔”,指著東一座西一座的尖塔問是不是他要找的東西,同伴氣得橫眉直豎地對我怒吼:我要找奧斯曼建築!

  呵呵,如此大動肝火的,有那必要嗎?拉著同伴到果汁店海喝它幾大杯鮮蔗汁,本想勸説他改變一下計劃,因為我發現我們眼前的是個集市,興許還是中國農村的“墟日”之類的,且這裡遊人稀少,我想我“親民”一會兒,定會有我希望的東西。但同伴很倔,不肯謙讓,還是堅持他的奧斯曼建築,環顧四週,不見有他要找的。嘗試按圖尋找、問人,可能遊人少至的原因,懂英語的不多,即使是警察,也問不明白。

  其實,羅塞塔還真的挺有名的,但就不是什麼奧斯曼建築,故事還得追溯到拿破侖年代,在那挖掘到的一塊碑文。這塊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自此,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變成可以讀懂的文字了。當年這一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時的報紙稱這塊石碑是通向法老國度的鑰匙。由此,也誕生了一門新學科——埃及學。

  難怪當地人不明白我們尋找的東西,好奇怪的東方人!

  這次出門,經常和同伴有貼錯門神的時候,意見相左時,一般情況下我就默言,自顧做我自己的事,待其有主意了,相跟就是了。

  很盲目地,我們一條小巷一條小巷地找,不時的我被優哉的抽水煙、喝紅茶坐在街旁的埃及男人吸引著,一閃而過的蒙面婦女勾引著,嬉戲、活潑的小孩糾纏著。骯髒的街道、雜亂的房屋、隨風飄揚的萬國旗、充滿好奇而友善的人們讓我越來越喜歡行走在這裡的街巷裏。

  在進入羅塞塔小鎮時,路旁是許多果園,有很多番石榴樹,眼下正是收穫的季節,我們尾隨著的一輛輛貨車滿載一筐筐的番石榴,陣陣飄香令我兩頰生津,但煩躁的同伴不準我買,怕我吃壞肚子,那他就要照顧我,兼且怕我因此而拖累他。

  同伴因為找不到他要找的房屋,很煩躁,瞧我又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嘮嘮叨叨的。看他的樣子我就壞笑,且我對這裡興趣不大,瞧見一輛馬車經過,提議不如租輛馬車,讓車夫帶我們去尋找,這個建議沒想到被採納了。

  因為小鎮的馬車也算是一種主要代步工具,所以我們很快就坐上有斗篷的馬車,還是挺神氣的高頭大馬,裝飾也蠻貴族的,這又讓我大大的滿足一會了。

  真奇怪!我們很費勁找的東西,坐上馬車就不需費什麼神了,一幢一幢紫紅色木雕花建築,的確很美、很典型的風格。哦,原來這就是奧斯曼風格的建築,但有限的建築學知識,只能是大眼瞪小眼。據資料介紹,這些房子都是17~19世紀建造的,但與明顯是後來建造的房子相比,很有點沒落貴族的氣質。看不懂!但好在我現在能用另一種方式——鏡頭來欣賞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東西!

  終於如願拍攝到奧斯曼風格房子的同伴,午餐時對我照顧了一次,滿足我一嘗魚腥味。

  原本很想重拾兒時的記憶——非洲鯽魚,但那魚實在是太小了,惟有品嘗火燒尼羅河烏頭魚。

  他們的做法很簡單,將魚裹上一層泥巴,放在火爐裏烤,烤上20分鐘,就大功告成了。烏卒卒,形同兩根木炭條的東東也就名正言順地被端上飯桌了。毋需洗,毋需刮鱗,更不需開膛,連油鹽醬醋什麼的也不用放,吃的時候各人蘸著他們慣用的調味料就是了。可以想象,那味道......

  好想更進一步了解這個有趣的小鎮,好想在這裡找些與我兒時生活有關聯的東西,但邁開的腳步不能停下,我只能繼續我的旅程。

  就讓這飄散著番石榴果香的小鎮,伴我走完餘下的路程,繚繞不散!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責編:王卉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