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年的味道 > 正文

《荊楚歲時記》關於古代過年的習俗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01日 10:41)

  一、爆竹庭前 辟除邪惡

   [原文]: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按:《神異經》雲: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則令人寒熱,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樸〕〔火畢〕有聲,而山臊驚憚。《元黃經》所謂山〔猶巢〕鬼也。

  俗人以為爆竹起于庭燎,家國不應濫于王者。

  [譯文]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這一天,當雄雞高唱的時候,人們便開始了迎接新年的禮儀活動,先在堂階前燒響竹筒,用來辟除山臊惡鬼。

  按語:《神異經》上説:西方山中有一種怪人,高一尺多,一隻腳,生性不懼怕人。若觸犯了它就叫你發冷發熱,生起病來。這種怪人叫做山臊。如果用竹筒子放在火中燒著,發出〔火樸〕〔火樸〕〔火畢〕〔火畢〕的音響,山臊就吃驚害怕。這就是《元黃經》上稱做山〔猶巢〕鬼的怪物。

  一般見識淺薄的人認為爆竹起源於帝王的庭燎,諸侯大夫和普通老百姓不應該濫用王者的這種儀式。

   二、依次拜賀 飲椒柏酒

   [原文]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腳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必飲酒次第,從小起。

  按:《四民月令》雲:過臘一日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老。柏是仙藥。成公子安《椒華銘》則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是知小歲則用之,漢朝元正則行之。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

  董勳雲: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採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與酒。

  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五辛所以發五臟之氣。《莊子》所謂春日飲酒茹蔥,以通五藏也。敷于散出葛洪《煉化篇》。方:用柏子人、麻人、細辛、幹姜、附子等分為散,井華水服之。又方:江夏劉次卿以正旦至市,見一書生入市,眾鬼悉避。劉問書生曰:“子有何術以至於此?”書生言:“我本無術。出之日,家師以丸藥絳襄裹之,令以係臂,防惡氣耳!”於是劉就書生借此藥,至所見鬼處,諸鬼悉走,所以世俗行之。其方: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蠟和,令調如彈丸。正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

  周處《風土記》曰:“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

  按:《練化篇》雲:“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避瘟氣。”又,《肘後方》雲:“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張仲暗方》雲:“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子,酒吞之。”然麻豆之設,當起於此。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

  [譯文]

  (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祭祀祖神,祝賀新春。敬奉椒柏酒,喝桃湯水。飲屠蘇酒,吃膠牙糖。吃五辛菜。服“敷于散”和“卻鬼丸”。每人吃一個雞蛋。做兩塊桃木板,懸挂在門上,這桃板叫做仙木。喝酒的次序是從年紀最小的開始。

  按語《四民月令》説:過了臘祭的第一天叫小年。過小年這一天向尊長雙親祝賀。喝椒酒從年紀小的開始。椒是玉衡星的精靈,吃了能使人年輕耐老。柏是一種仙藥。魏朝人成公綏寫的《椒花銘》裏説過:“一年開始的日子,是正月初一。椒味精美,吃了它能免除百病。”

  由此,我們知道過小年要喝椒柏酒的,到了漢朝正月初一就很盛行了。桃木是五行的精靈,可以鎮壓邪氣,制服百鬼。魏朝人董勳説:習俗上正月初一喝椒酒。椒花很香,所以採摘來浸入酒裏,貢獻給長者。正月喝酒先從年紀小的開始,因為年輕人過年意味著長大了一歲,先喝酒有祝賀他的意思,老年人過年意味著又失去了一歲所以在後給他斟酒。

  周處寫的《風土記》説:“正月初一做成五辛菜。用韭、薤、蒜、蕓苔、胡萎這五種帶辛味的菜來修煉形體。”五辛菜是使五臟之氣順通的食物。《莊了》上講的春天喝酒吃蔥,就是為了順通五臟。“敷于散”這種中藥,出自葛洪《練化篇》。那處方是:用柏子仁、麻仁、細辛、幹姜、附子等粉碎成屑末狀的藥,舀些乾淨的井水將它吞服。另一個術方:江夏劉次卿在正月初一清晨到集市上去,看見一個書生到了集市,很眾鬼都躲避起來了。劉次卿問書生説:“你有什麼方術能做到這樣(指“多鬼悉避”)呢?”書生回答説:“我本來沒有什麼法術,只是出來的那天,我的師傅給了我一顆丸藥,用紅色的袋子包著,叫我把它係在臂膀上,預防邪惡之氣罷了。”於是劉次卿就向書生借了這種丸藥,到曾見到過鬼的地方去,(果然)各種鬼都逃跑了,因此現在很時興這種丸藥。這丸藥的處方是:用武都雄黃丹散二兩,用蠟調和,使它象彈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帶在左臂上,女的佩帶在右臂上。

  周處《風土記》説:“正月初一早晨,要生吞雞蛋一個,説這叫做煉形“膠黏麥芽糖或谷芽糖的原因,大概是使它牢固不動的意思。現在北方人也興這麼做:熬煎麻子、大豆、加放些糖,做成粉末狀的食物。

  按語:葛洪的《煉化篇》説:“正月初一早晨,吞食雞蛋和七顆赤豆,可以辟除瘟疫之氣。”另外,《肘後方》也説:“從元旦到初七,吞服麻子、小豆各一十四顆,能消除疾病。”

  《張仲景方》説:“年年有邪氣傷人,不幸遇上邪氣就會身亡。用大豆十四顆和雞蛋、白麻子、和酒吞服(可以預防)。”這樣看來,陳設麻豆的風俗,應當是從《張仲景方》中開始記載的。南朝梁有正月初一全國不吃葷的規定,(所以)荊楚從梁以後正月初一就不再吃雞蛋,來順從俗規。

   三、帖雞戶上 桃符鎮鬼

  [原文]

  帖畫雞戶上,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按:魏議郎董勳雲:今正、臘旦,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柏,殺雞著門戶逐疫,禮也。《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應劭《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與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扌骨〕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

  [譯文]

  (正月初一)在紙帖上畫只雞,帖在門上,把葦索懸挂在畫雞上面,桃符樹立在紙帖兩旁,各種鬼都會害怕。

  按語:魏朝議郎董勳説:現在正月初一和臘月的早晨,門前燒香紙,樹桃人,把松柏樹枝扭成繩索挂在上面,殺只雞把雞血灑在門戶上,驅逐瘟疫,這是一種札俗。《括地圖》上説:“桃都山上有顆大桃樹,盤旋彎曲三千里,樹上有只金雞,太陽照在樹上,金雞就啼叫。桃樹下有兩個神人,一個叫鬱,一個叫壘。他倆手裏都拿著葦索在伺察為害作惡的鬼魅,抓到了這種鬼就將它殺死。”應劭的《風俗通》説:“據黃帝時的文字記載,上古時有兄弟二人,一個叫荼,一個叫鬱,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下面,專門察管各種鬼魅,如有鬼魅膽大妄為,傷害人類,就用葦索捆住,抓去喂老虎。”

  因此,皇帝在臘月除夕削飾桃人,懸挂葦索,並畫只老虎帖在門上,來仿傚以前的作法。

   四、杖打糞掃 呼令如願

  [原文]

  又,以錢貫係杖腳,回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

  按《錄異記》雲: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明:“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併為,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此如願故事。

  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

  [譯文]

  (正月初一)還有一個風俗:把串起來的錢綁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裏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説令人如願以償。

  按語:《錄異記》説:有個叫區明的商人,經過彭澤湖時,有輛馬車從湖裏出來,(乘車者)稱是青洪君,邀請區明過訪,用隆重的禮節接待區明,問區明需要什麼東西。有人告訴過區明:“只求如願!”等到青洪君問他時,他就用這句話回答了。青洪君非常喜歡如願,沒有辦法,也只好同意了。原來如願是青洪君的女傭人。接著青洪君就送區明他們走了。從這以後,區明如有什麼要求,如願去做,很快就可得到滿足。後來到了正月初一早晨,如願起遲了一點,區明就把她打了一頓,如願逃到了穢土堆裏,這時區明就用錢杖敲打穢土堆,口裏呼喚著如願,如願終於不回來了。這就是如願故事。

  現在北方人在十月十五日夜晚站在穢土邊,叫人拿起竹杖敲打灰堆,……如此這般的作法,用來對付不真實的愛憐。料想這也是如願故事啊!

  五、金薄為人 華勝相遺

  [原文]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勳《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古乃磔雞,今則不殺。荊人於此日向辰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于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

  剪綵為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

  華勝起于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雲:“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

  舊以正旦至七日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又餘日不刻牛馬羊狗豬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雞,此則未喻。

  郭緣生《述徵記》雲: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為會人日望處。刻銘于壁,文安猶在。《老子》雲:“眾人熙熙,如登春臺。”《楚辭》雲:“日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日登臨,自古為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七日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餅,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譯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樣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綢為人形,有的雕刻金屬薄片成人形,貼在屏風上,也有戴在鬢角處的;(婦女)製成花形首飾互相贈送;登上高處,吟賦詩歌。

  按語:董勳的《答問禮俗説》説:“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早晨畫只雞帖在門上,初七把五色綢或金箔剪成人形貼在床帳上”。現在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祿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殺人,也是遵循這個古義。

  更古的時候,正月初一是殺雞的,現在不殺了。荊楚地方的人這一天在西門前呼喚牛、馬、雞畜,叫他們回來。並且把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層內,説是用來招回牛馬,不知出處在哪。

  剪五色綢或金屬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進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舊態而成新人的意思。

  戴花狀首飾是從晉代開始的,可以參看西晉賈充《李夫人典戒》。那裏面講:“(華勝)取象瑞圖金勝的形狀,又取象西王母所載首飾的模樣。”

  從前因為正月初一到初七禁忌吃雞,所以一年的開頭只吃新菜。另外,其他幾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也不刻畫牛、馬、羊、狗、豬的形象。但是初一和初七這兩天把祭祀時的福食分給人和雞吃,這一習俗就不知是什麼意思。(譯注者按:二日指雞日和人日)

  晉人郭緣生的《述徵記》説:在山東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平山頂作為人日集會和望遠的場所,銘文刻在石壁上,字跡還保存著。《老子》第二十章説:“眾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臺遊觀。”《楚辭》“招魂”篇上也説過:“一望無涯千萬里,春日遲遲傷人心。”那麼,春日登高遠眺,自古以來就認為是最合適的時候,但不知初七登高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晉朝桓溫的參軍張望也寫過初七登高的詩。近代以來,南方北方都有這個習俗。

  北方人在初七吃煎餅,煎餅是在庭院中做成的。”叫做“薰火”,不知出處在哪。

   六、剪綵為燕 祝福宜春

  [原文]

  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按:宜春二字,傅鹹《燕賦》有其言矣。賦曰: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于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禦青書以讚時,著宜春之嘉祉。”

  [譯文]

  立春這天,人們用五色綢剪成燕形,載在頭上,帖上“宜春”兩字。

  按語:“宜春”兩字,在傅鹹的《燕賦》裏就提到了。賦説:“春夏秋冬四季一個接一個地推移,人們恭敬地迎接春天,春天順應天運是東方(之神)。所以用〔纟採〕燕歡迎她的來臨。〔纟採〕燕展開輕巧而有力的翅膀,好像要飛而又不能飛高!人們的手工技巧是何等精妙,仿傚燕子的模樣惟妙惟肖,含著青書讚美著春天,表達了(宜春)的祝福‘春天安好’”。

  七、豆粥加膏 祭祀門戶

  [原文]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

  按:《續齊諧記》曰:“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東南角,謂成曰:‘些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而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

  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口兄〕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則登高又非今世而然者也。

  [譯文]

  正月十五日,煮豆粥,加些油脂在上面,用來祭祀記戶,先用水楊枝插在門上,隨著楊枝(受風飄動)所指方向,便用酒肉食品和插上筷子的豆粥來祭祀。

  按語《續齊諧記》上説:“吳縣張成有一天夜晚起來,忽然看見一個婦人站在屋子裏的東南角,對張成説:‘這裡是您養蠶的地方,我是這地方的神靈!明年正月十五日,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蓋些肉脂來祭祀我,我會使你蠶業興隆的。’説完話就不見了。張成按照那婦人説的作了油指白粥(祭祀她),從此以後張成養蠶年年豐收。”

  現在人們在正月十五煮粥祈禱蠶神,把肉蓋在粥上面,爬上屋供送給神,口裏祝告説:“登上高處的粥,抓住老鼠的頭。(老鼠呀)看你還想不想來,等著三蠶老(收拾你吧)”。這卻是替蠶驅趕老鼠了。《石虎鄴中記》説過:“正月十五日,有登高的聚會。”那麼,正月十五登高也並不是現在才如此的。

   八、夕迎紫姑 以卜農事

  [原文]

  其夕,迎紫姑,以卜將來蠶桑,並佔眾事。

  按:劉敬叔《異苑》雲:“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女石〕,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雲:“子胥(雲是其婿)不在,曹夫人(雲是其姑)已行,小姑可出”。于廁邊或豬欄邊迎之,捉之覺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日迎之,遂穿層而去。自爾,著以敗衣,蓋為此也。

  《洞覽》雲:“帝嚳女將死,雲:‘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

  俗雲:溷廁之間必須靜而後致紫姑。《雜五行書》:“廁神名后帝”。《異苑》雲:“陶侃如廁,見人自雲‘后帝’,著單衣、平上幘,謂侃曰:‘三年莫説,貴不可言。’”將后帝之靈,憑此姑而言乎!

  [譯文]

  (正月十五日)那天晚上,迎接紫姑神,來占卜即將到來的蠶事好壞,還占問其他事的吉兇。

  按語“南朝劉敬叔著的《異苑》説:“紫姑本來是一戶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氣憤致死,所以人們(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來迎接她。祝告説:‘子胥(説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説是大婦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來。’在廁所或豬圈邊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廁神來了。平昌縣一個姓孟的人曾經在正月十五日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過屋子走了。從那以後,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舊的 衣巾,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

  《洞覽》説:“高辛氏的女兒臨死的時候,説過:‘我一生愛好音樂,到正月可以用音樂來迎接我。’”這又是另一樁關於迎接紫姑的傳説。

  習俗傳説:廁所和豬圈裏必須安靜,才能招致紫姑。《雜五行書》説:“廁神的名字叫后帝。”《異苑》講:“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廁所,看見一個人自稱是后帝,穿一件單衣,戴平頭巾,對陶侃説:‘三年之內不説,將來貴不可言。’”(以後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靈附托紫姑説了這話的吧!

  (鑒寶論壇客座版主【江湖夜雨】提供)

責編:王卉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