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草原行(15)松崗古碉樓【東方曉】2004-12-17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1日 14:36
|
|
|
直波村古碉 |
10月6日,喝過營養豐富鮮香可口的酥油茶,吃過馬爾康特色獨具的羊雜和糌粑、燒“饃饃”後,8點半出發去參觀距馬爾康15公里的松崗直波碉群。據當地朋友介紹,此地的碉樓因水電開發,不久大壩建成後將被蓄水淹沒,這使我更有了想去好好看看,好好拍拍的緊迫感,也希望能為此國家級文物做一份自我的歷史留存。
出城沿峽谷中蜿蜒的公路前行,不時能看見公路邊及河對岸的藏族村寨。嘉絨藏族的住房與草原牧區的賬房和松潘、南坪一帶的木板房相比,另具特色。建築多在背風向陽、土質堅實且方便生産和生活的地方,大多依地勢擇險而居。用泥土片石砌築而成,方正高聳,片石堆砌講究,層層疊壓,房屋四角上翹,立面呈上小下大的梯形,一般三至四層。頂層半封閉式向陽敞開,設有經堂與客房,造型美觀,冬暖夏涼,門窗裝飾艷麗美觀。
那些具有獨特的壘石為屋建築傳統、“邛籠”式建築風格的嘉絨民居,總在車窗外吸引著大家的眼球,誘惑著拍攝的衝動,因而一路上停車拍攝了好幾次,阿壩藏族自治州聯通的朋友見我們的車沒跟上,也不時在前面停車等候。大約用了近1個小時,我們總算磨磨蹭蹭的到達直波碉群。
松崗直波碉群位於馬爾康縣松崗鄉直波村,共4座碉,兩座在直波村寨內,另兩座在河對面的山樑上。村內兩座依山勢南北分佈,南碉在村內,北碉在村北的山脊上,兩碉相距二、三百米。兩碉皆八角碉,石塊合泥砌墻,內用木質樓梯上下。平面外呈八角形,內呈圓形,整體由下往上逐漸內收。南碉內徑8米,外部每角兩側的邊長2.05米,墻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層。第二層底部東墻中部開一門,高1.80米,寬0.90米。第四層東墻中部及第五層南墻上各開有一道小門,高1.40米、寬0.80米。東南墻上每層均開有1-2個豎長方形瞭望孔,東、南墻上每層開一個瞭望孔,高0.30米、寬0.10米。北碉內部直徑8.50米,外部每角兩側邊長2.15米、墻厚0.90米,通高24.70米。碉共6層,第2、4層東南面墻上各開一門,大小分別與南碉東墻上的底門、第4層門基本相同。碉的東、西、南墻上每層各開一個豎長方形瞭望孔,在碉的東北、西北墻的1、2層各開有1個邊長0.20米的方形瞭望孔,第1層的北墻及第4層的北角上各開有一個方形瞭望孔。 據傳,碉樓內有地道與河流相連。
河對岸山脊上的碉樓,因距離遠時間有限,無法前去觀看,只能在光線不太好的情況下,用長鏡頭草草地拍了兩張紀念照,大家都把重點放在了即將被水淹沒的村中兩座古碉上。“壘石為室,高十余丈,為邛籠。”這是《後漢書。西南蠻夷傳》中,對這種碉堡式建築最早的文字記錄。村裏這兩座八角碉都是清代中葉由松崗的土司修建,木石結構,八角由下往上內收呈臺椎形,建築技術精湛,極為牢固,是阿壩藏族自治州內八角碉中的傑作,具有重要民族古建築研究價值。1989年該碉群被州政府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後躋身國家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彪哥、詹哥、南國之鷹沿著果實纍纍的蘋果樹下小徑,小心翼翼地躲避著藏狗進村,去拍攝古碉近景和村中民俗風情。我和傳剛、付哥則過橋,穿過密密的荊棘叢,攀爬到旁邊陡峭山峰的半山腰去,以平視的角度拍攝古碉及碉下的嘉絨村寨。拍攝過程中,大家免不了要搗鼓起乾隆打金川舊事,遙想當年那金戈鐵馬塵封已久的戰鬥。
就是這種碉堡,曾使清朝朝廷的兩次大規模進攻受阻,給清軍造成大量的物資消耗和人員傷亡。第一次戰事持續了三年,而第二次戰事卻持續了五年之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乾隆打金川”。公元一七四七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依仗自身實力的不斷壯大,屢挑戰事,攪得周圍土司不得安寧,並與朝廷干戈相見,乾隆降旨予以征討,這就是乾隆一打金川。時隔二十四年後的一七七一年,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合謀侵擾鄰近土司,引發乾隆二打金川。兩徵金川後,乾隆最終將金川地區統轄于川省之域。並在噶拉依官寨舊址上立下禦碑,鎮群番而永靖,樹豐碑以告成功。
下山後,想到這即將消失的歷史遺跡,我便穿過剛剛收穫了玉米的秸稈林,準備到小河上方換個角度再拍幾張碉樓,沒想到寨子裏突然竄出黑白兩條藏狗,直奔我而來,嚇得我只好落荒而退,繞了很大一個圈子才回到了車上。望著一車等我的兄弟,在前往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路上,我只有一個勁認錯道歉的份兒。不過,想到自己又多拍了幾張照片,心裏也喜滋滋的偷著樂呢!
網絡原創,嚴禁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絡作者本人或CCTV.com(ng@mail.cctv.com)。
|